十四章
首节
此章“君子”,《大全》陈氏(46)以“学者”言,《课讲》以“诚德”言。马先生(47)曰:“诸家俱不取陈说,居易俟命彻上彻下,都可说得,原不必泥看。”
按:此极是。盖此章原是为学者指点出“随在尽道”意,特就君子言之耳。《中庸》前后言君子,多是藉君子以发其意。“则此”二字,固不必过泥也。
“素”,如俗谈“平素、素常”之“素”。今人言“素”,常多是指现在说。“素其位而行”,盖言照他素常底本位行去。《大全》以“素来”解之,“来”字较不合其位。“其”字指君子,即下文己也、身也。“位”字,《课讲》以“穷通顺逆之遇”言。照下节看,大概是如此,但亦不必太泥。
黄氏(48)谓“‘素位而行’即曾点之意”,看得甚妙。此是要学者各随其现在者以尽道,便是从那圣道大意思来。又《条辨》着眼“其”字,及注“但”字,甚得解,便是“不须臾离道”意。王若林(49)说尤妙。
“不”字有二义,尽道于位内,自不暇分心于位外,如此看“不”字不着力;然能不分心于位外,方能实尽道于位内,如此看则“不”字着力。二义当兼用。大概先于义利、公私之间见得分明,略不动心于位外,方能真实尽道。既实尽其道,亦自不暇分心于位外矣。须回环看,方尽其义。照“居易”节看,“不”字自无力。但首三节为学者指示,故分端各见,正欲学者两边着力。四节则以“君子成德”言,便自然不愿外矣,故曰“以俟命”。
据《蒙存》,本文即董江都(50)“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上下一正一反说,不重分事与心。
旧说“愿外”有二义。《蒙存》“位内”以“道”言,“位外”以“利害得丧”言。
按:此与下陵、援、俟命(51)都为一路事。吴因之则以“位内”者为现在之道,“位外”者为非现在之道。
按:此于承上二章意却甚切合。盖前从“费隐之道”,收到“不远人之道”;又从“不远人之道”,收到“为其所现在”。越说越亲切,颇见次第。且按之书理,穷通得丧一切功利事固是外,即同在道理中,不是现在当为底亦是外,须一概不愿始得。可见吴说自不可废。但既为其所当为,则“位外”之道自不至凌躐而行。而最易动心者,则在利害得丧间。此尤足乱其所当为。故下特言“俟命”,且以“行险徼幸”反映之。可见章意尤重在此。《存》《浅》(52)发挥甚得旨。
“素位(53)”既对“利害得丧”说,便不对“已往未来”说矣。然“利害得丧”即是“已往未来”底,故追忆之,逆计之,而愿生焉。意自相通。《困勉录》宜兼用。
二节
《精言》不曰“行富贵”,而曰“行乎富贵”,有所以行之者也。于“乎”字见尽道意,甚精。然照上节之例看来,富贵与富贵亦不一种。“乎”字内,又有“但各随其现在者以尽道”意。如此看,四“乎”字便活,便见是“随处尽道”了。原不烦下“无入”字干补,如《蒙引》说也。
本文言顺境一,逆境三者,逆境尽道尤难,却莫不各随其道而尽之,便见“不须臾离”意。且言夷狄则中国可知,言患难则处顺可知,故下以“无入”字总承之。
“无入不自得”,紧承四“行乎”来,是随在皆尽乎中庸之道,见畅满于心,而无复遗憾意。乃找足上文,语非另赞君子之舒泰也。知此,则“无入”字不烦推开说。
据《课讲》及黄辑五说,此节所谓尽道者,不单是尽富贵贫贱之道,便是尽富贵贫贱中伦纪之道,夷狄患难亦然。若下节言“上位”、“下位”,则单指伦纪中君臣之道矣。两节少异,要总归在伦纪上。此说人多不及,然合书之前后看来,自不可易。
《或问》以吕氏(54)说“平实”,以就此四境实能按得尽道意也。然照此四境尽底,即无非伦纪之道,细推便见。
三节
“上位”“下位”,又点“位”字,与富贵四项分说互见。“凌上”是嫉其不利于己,无功于己意。“援上”,是欲求显达,保全富贵意。
“正己”即是“素位而行”。《辑语》谓“重此二字者,此节虽发明不愿乎外,仍须以‘素位而行’为主。故特揭此二字,已为下节串说末节反身张本矣”。“不求人”总上“不凌”“不援”,是不愿之实际。
上“自得”见所行之饱足处,此“无怨”见不愿之骨力处。皆是足上语,非推开语。又及“不怨天,不尤人”者,乃并举俗情所常有者以明之。
四节
从上文看来,见得君子处己,直如此妥适淡忘也。
君子惟素位而行,随在自得,故其所居为甚平易。即本居易者,以俟乎命之自至。常人亦有安命者,但不尽道亦徒然耳。君子则与无所本者不同。然“居易以俟命”,细玩书旨,“以”字不是从“俟命”倒追出“居易”来,自是就“居易”顺带出“俟命”来。
“居易”从“素位自得”看出;“俟命”从“不愿”“无怨”看出。上二节两尾是叹想之词,此又出一步,是论断之词。更玩一“以”字,是将“不愿乎外”,归本于“素位而行”,正醒出“不离道”意来。下反求其身,即照此意结之。
此承上二节节尾,仝见咏叹,不尽神理。
末节
语意自可并结两面,却单言反求诸身,总要收归“不离道”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