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书”随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生财节

十九节

此“大道”,乃上“大道”中之一节,虽相承,勿缠绕。

《或问》:“此所谓有土而有财者也。”

按:生财之大道,即“有财实政”。任土作贡,固可有财,然非务本节用,财犹未能实有也。故引《孟子》“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及告齐梁君“制民之产”也。但与《孟子》“制产就实政”言者较不同,此虽言“有财实政”,语意却紧对“外本内末”说。故《章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下即紧接“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又谓:“自此以至终篇,皆一意神气,全为以利为利者示戒,非呆说‘生财实政’”。故上文不曰“申言‘有土有财’之义,而但曰‘因有土有财’”而言也。《精言》说甚细,旧从《课讲》,犹滞。

《或问》引“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可见“恒足”内原有“民足”意。但《章句》以“足国”为主,盖为专利者“患不足”而言也。故“务本”指百姓说,而“节用”则引吕注(72)“专主朝廷”说,亦自可见。《课讲》谓“此养民之实政,所以使民得遂其兴起之心者”,其说犹呆。“使民得遂其心”,在“不外本内末”以聚财。虽“不外本”之实政自在乎此,但玩《或问》,不过不废有国之常政,自能“养民”而“足国”。本节语意所注,固不滞于此也。玩“不仁者以财发身”,承接甚明。

吕注以“不夺农时”,释“为疾”,特举其重者言之耳。每见时文专主“农事”说,死于句下矣。

“恒足”不必遽对“悖出”看,第三节方对“悖出”。只依《摘训》(73),兼常变丰凶,皆足为是。

二十节

上段言“用人全为‘絜矩’”,“广其施”却只言“仁人能好恶,及好恶之拂性”,语意不曾说明,故于此段承醒此意,使上下联成一片。“仁者以财发身”上下三节,即仁人能好恶,遂用贤以举常政,而“人、土、财”用之皆有也。“不仁者以身发财”及“长国家”(74)节,即不仁之人好恶拂人之性,遂用聚敛小人不举常政,而“民散悖出”之并见也。

上节悬论“生财之大道”,此则归到仁者上。此“仁者”,即前“能爱能恶”之人。上言“好恶人,以仁人立其极”,此言“散财得民,仍以仁者立其极”,语意原一串。

《章句》以本文“散财得民,亡身殖货”解。本文紧与前“财聚”节对看,可知下节方与“悖出”对看。虽曰得民心,便含得下节意,然毕竟未说出。

二十一节

《存疑》作“未尝无财”说。《困勉录》谓:“‘未尝无财’意,在‘发身’内已有,此只是决言其效。”《精言》亦云“终事守财,即以财发身”,似与《或问》合。

愚按:上节说得浑沦,此则抽出“有财”意,决言“其效有如此”耳。《存疑》说未为尽非。

终事宽说为是,然直作“贡献输将”说,于本章为密致。

上三节似在“散财”一边说,下二节则在“聚敛”一边说。然据《章句》“自此至终”篇,皆一意之说,不必太滞。《困勉录》以“不专利”统之,甚是。

《困勉录》以上三节为“不必专利”,下二节为“不当专利”,而又各就是非利害两意分看,自不可易。但谓上三节俱是就“利害”上见其“不必专”,而“是非”意当见于言外。

愚按:截“生财有大道”句看,便是就“是非”上见“不必专利”意。合“财恒足发身,府库财无悖出”看,便是就“是非”上见“不必专利”意。合“财恒足发身,府库财无悖出”看,便是就“利害”上见“不必专利”意。

二十二节

三段俱见“不必专利”意,重在“不蓄聚敛”之臣,看下节可见。盖“媢嫉”之人为“专利”者心腹,即“务财用”之“干办”也。但不似俗讲“用人理财”相关之说。本文从“利”字生出一“义”字,与之作对。“义”即是“理”,“利”即是“欲”。“义”则能公,“利”则必私。在“事为”上说,尤“好恶、公私、絜矩、能不能”之显然分界处,故用作通章结穴。

《或问小注》《条辨》,俱以“义利”与“忠信骄泰”,同作源头说。

按:“忠信骄泰”以“人心真妄”言,“义利”以“为国理欲”言,较出一步前。《章句》:“义”即“天理”之存,“利”即“天理”之亡。而“忠信骄泰”则“天理”存亡之机,照看益明。但“忠信骄泰”包得“理欲”意,“义利”亦带得“真妄”意,原属一片。《课讲》谓“前后暗相关会”说自允,然上下不可倒置。“忠信”映上“仁人能好恶”,“骄泰”映上“好恶拂人性”,乃切指“君心”情状,属“大道”得失本原。“义”贴上节“仁”一边,便是“德”;“利”照“不仁”一边,便是“财”,乃拈出“为国主术”,属国家治乱要害。上是逐层引伸,穷究到底字面;下则总结通章,反正挈纲字面。虽关会,实不同。

末节

“小人之使为国家”,“为”字着实,与上下“为”字不同。

末二句与上节语气不同:上以“理”言,说得平和;此以“利害”言,说得激烈。

此段仍是“慎德”段意,但或补其意,或畅其说,论益详明,戒益深切。前三节照“有土有财”来,“生财”节补其意,“发身”二节畅其说;后二节照“财聚悖出”来,“聚敛小人之使为国家”补其意。“灾害(75)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1) 标题原无,由整理者添加。

(2) 子朱子《〈章句〉序》:子朱子,指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朱熹是理学家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曾任江西南康和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著述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四书语类》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代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章句〉序》是朱熹为自著《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所作的序言。章句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在本书中,《四书章句集注》有时被简称为《注》。

(3) 格致诚正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4) 齐治平:指齐家、治国、平天下。

(5) 《学》《庸》:指《大学》和《中庸》二书。

(6) 《成均课讲》:成均,周代大学名。唐高宗改国学为成均监,后“成均”一词指官设最高学府。课讲,封建时代官学里讲解“四书”“五经”的讲义,清代钱大昕编《四书课讲》,胡统虞编《成均讲录》,本书所说《成均课讲》,指当时官学里四书类讲义教材。

(7)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山东武城人。孔子弟子。

(8) 纲领、条目:指三纲、八目。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 《或问》:指朱熹《四书或问》一书,此处简称《或问》。

(10) 陆清献:指清代理学家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历官嘉定、灵寿知县,后任御史,卒谥清献。陆陇其学崇程朱,得其正宗,著有《三鱼堂文集》《困勉录》《松阳讲义》等。

(11) 薛文清:指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薛氏是明代理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历官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氏卒后谥文清,后世称其“薛文清”。著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12) 《蒙引》:指《四书蒙引》,后文亦简称《引》。作者蔡清(1459—1509),字介夫,号虚斋,明代福建晋江人。成化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学宗朱熹。

(13) 《存疑》:明代学者林希元著《四书存疑》。林希元,字懋贞,福建晋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官云南佥事,坐考察不谨罢归。

(14) “王不忘”:语出《大学》,“《诗》云:‘於戏,前王不忘!’”意思是前代君王的思想不能被忘记。

(15) 晋时老兵追论诸葛武侯“事事妥当”之语:据载,东晋桓温伐蜀时,遇见一个经历诸葛亮时期、年过百岁的小吏。他厉声问小吏:“今天谁可与诸葛丞相相比?”小吏答曰:“诸葛在时,不觉得有异。自他死后,无人可以与他相比。”冯梦龙在《智囊》中引用桓温和小吏的故事,他在故事后面写道:为人处事最难做到的就是处处恰当,事事妥当。本处“事事妥当”之语,当取自冯梦龙《智囊》。

(16) 马惟抑:指马曾鲁,字惟抑,又字唯一,河北灵寿人。清乾隆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贵州思南知府。

(17) 《大全》陈新安:《大全》,指《四书大全》,胡广等人奉旨编于明代永乐年间。本书凡《大全》所引前代理学家的说法,均采用“《大全》某某”格式。陈新安,指陈栎,字寿翁,一字定宇,晚号东阜老人,安徽休宁人。休宁古属新安郡,故人称陈栎“新安陈氏”“陈新安”。陈栎是宋末元初理学家,学崇朱熹。陈栎于宋亡后隐居著书,学者称其“定宇先生”,著有《四书发明》等。

(18) 杌陧:不安的样子。

(19) 卢玉溪:指卢孝标,字孝孙,号玉溪,寄籍福建福州,南宋理学家,官翰林博士。曾在福州北园山下筑玉溪草亭,讲学著书,听者甚众,学者称“玉溪先生”。著有《玉溪文集》《得闲堂集》。

(20) 《汇参》:指《朱子四书本义汇参》。作者王步青(1672—1751),字罕皆,又写作汉阶,号己山,江苏金坛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以告归。著有《己山文集》等。

(21) 李立侯:指李清植(1690—1745),字立侯,别号穆亭,清代福建安溪感化里(现湖头镇)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孙。雍正二年(1724)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五年(1727)授编修。七年(1729)典江南乡试。八年(1730)补右春坊中允。不久,迁翰林院侍讲,出督浙江学政。乾隆元年(1736),补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八年(1742),升右庶子,擢詹事府詹事,授三礼馆副总裁,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持校刊“十三经”等。李清植崇朴实,弃浮华,以经学育士,劝导学者沿宋儒的道路研讨“六经”。

(22) 生、学、困:《中庸》第二十章:“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23) 饶双峰:指饶鲁(1193—1264),字伯舆,又字仲元,人称“双峰先生”,饶州余干人。饶鲁是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曾任饶州州学教授,从师于理学家黄榦、李燔,游学豫章、东湖书院,后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又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等。

(24) 《时讲》:作者不详。

(25) 《说统》:全称《石镜山房四书说统》。明代学者张振渊辑,张懋忠、张师轼校正。张振渊,字彦陵,浙江仁和人,还著有《周易说统》。

(26) 《翼注》:全称《四书翼注论文》。作者张甄陶,字希周,福建福清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东鹤山等县知县,因丁忧去官,后主讲五华书院。晚年因病回福建,主讲鳌峰书院。著有《周易传义拾遗》《尚书蔡传拾遗》《诗经朱传拾遗》等。

(27) 汤、文:指商汤、周文王。

(28) 武:指周武王。

(29) 《章句或问》:全称《大学章句或问》。是朱熹《四书或问》中的一种。

(30) 吴因之:指吴默(1554—1640),字言箴,一字因之,江苏吴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会试第一,历任兵部主事、礼部郎中,官至太仆寺卿。资性沉敏,好静悟,是明代理学家。

(31) 《柏庐讲义》:作者为明代诸生朱柏庐,江苏昆山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四书讲义》《困衡录》等。朱氏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自号柏庐。

(32) 沧柱:指仇兆鳌(1638—1717),字沧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四十三年(1704),以所著《杜诗详注》受知于清圣祖,历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少从黄宗羲游,论学以蕺山为宗。及贵,李光地、陈廷敬皆在内廷,相与讲贯,益以理学自任。仇兆鳌著述颇多,有《四书说约》等。

(33) 卢氏:指卢玉溪,即卢孝标,生平事迹见第18页第一个注释。

(34) 岑:底本为“无”,误。据《四书章句集注》改。

(35) 《或问小注》:全称《朱子四书或问小注》,简称《或问小注》。本书又写作《朱子小注》。旧本题“朱熹撰”,凡三十六卷。康熙壬午有陈彝则家刻本,称明徐方广增注。另有康熙四十一年刻本,不署撰者。小注,指在正文大字旁,用小字所作的批注。

(36) 岱云:指李岱云,清代乾隆时期学者,湖南都梁(今湖南武岗)人。著有《增订四书诸儒辑要》《四书释义》等。

(37) 讲家:指讲说儒家经典的学者。

(38) 吴新安:指吴浩,字义夫,安徽休宁人。未入仕。著有《〈大学〉讲义》。

(39) 《绍闻编》:全称《四书绍闻编》。作者王樵(1521—1601),字明逸,别号方麓,江苏金坛人。明代大臣、抗倭英雄、经学著述家。明嘉靖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著有《周易私录》《四书绍闻编》等。

(40) 几亭、备五:几亭,指陈龙正(?—1634),初名龙致,字惕龙,号几亭,浙江嘉善人。师从高攀龙,精研理学,旁通经济,学者称“几亭先生”。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及第,崇祯十年(1637)授中书舍人。著有《朱子经说》《皇明儒统》等。备五,指胡承福,字备五,清雍正元年领乡荐,著有《四书撮》。

(41) “有斐君子”:有文采的君子,语出《诗经·淇奥》。

(42) 睟面盎背: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是有德者的仪态。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睟,suì,温润的样子。盎,原指小口大腹的器皿。盎背,引申指充盈的样子。

(43) 饶氏:指饶双峰。生平事迹见第20页第一个注释。

(44) 《汪订》:汪,指汪份,字武曹,江苏长洲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奉命督学云南,未赴而卒。著有《遄喜斋集》,订有《增订四书大全》,本书简称《汪订》。

(45) 《松阳讲义》:作者陆陇其。该书是陆氏官灵寿知县时,与诸生讲论《四书》之作。灵寿境内有松河、阳河,作者择两河之名作书名。

(46) 云峰胡氏:胡氏,指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江西婺源人。元代教育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弘扬朱熹理学,著有《云峰集》《四书通》等。

(47) 《浅说》:指《四书浅说》。作者陈琛(1477—1545),字思献,别号紫峰,福建晋江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官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等。陈琛发展了朱熹学说,著有《四书浅说》《正学编》等。

(48) 慊:傅士逵底本写作“谦”。

(49) 汪搢九:清代理学家,汪琬之兄,陆陇其《困勉录》曾引其说。

(50) 用晦:指明末清初学者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号东庄,后易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顺治十年(1653)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鸿博之征,后剪发为僧。雍正十年(1732),受曾静案牵连,遭剖棺戮尸。崇德县,清时改称石门县,后文又以“吕石门”指称吕留良。

(51) 《总注》:此指尾注和文末注。

(52) 鉴空衡平:明察持平。鉴空,言胸无成见。衡平,指衡量公平。

(53) 杨丰:生平事迹不详,待考。

(54) 忿懥(zhì):忿恨、愤怒的样子。

(55) 《存》《浅》:指《四书蒙存》《四书浅说》二书。《四书蒙存》作者是明末清初学者周斌(1623—1666),字武伊,廪贡生,候选训导。工诗文,有大历、元和之誉。著有《酬在堂诗集》《四书蒙存》《浅达纂要》《孝经集解》等书。《四书浅说》作者陈琛,生平事迹见第32页第三个注释。

(56) 汤霍林:指明代理学家汤宾尹,字嘉宾,号睡庵,别号霍林,安徽宣州人。汤氏万历二十三年(1595)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右春坊右中允、左春坊左谕德、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睡庵文集》《宣城右集》等。

(57) 罕皆:指王步青,号罕皆。生平事迹见第18页第二个注释。

(58) 《体注》:全称《四书体注》。作者清代范翔,字紫登,名翔,浙江苕溪人。范氏还著有《易经体注大全》。

(59) 《要达》:全称《三要达道篇》,道家典籍,撰人不详。

(60) 黄康谣:指婺江黄昌衢。所编有《康谣选》。黄昌衢,字尧皆,四川资中人。性聪颖,好学通经史。

(61) 絜矩:指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表率作用,吻合中庸思想。

(62) 悖:傅士逵底本写作“倍”。

(63) 乐只:和美,快乐。只,语助词。语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64) 具瞻:众人所瞻望之意。

(65) 傅士逵对本章节的划分与通行本略有不同,表现出更加细致的特点。

(66) 白珩:古代佩玉上部的横玉,形似磬,或似半环。代表国之重器或国宝。

(67) 一个臣:《尚书·秦誓》原文为“一介臣”。

(68) 吴季子:字节卿,号裕轩,福建邵武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国子监丞。著有《〈大学〉讲义》二卷。

(69) 俗讲:唐时僧人取佛经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此处借指一般儒者通行的讲解。

(70) 《名讲》:指当时儒学大家的讲解,如《大学名讲》《四书名讲》等,作者或编者不详。

(71) 九经:指儒家九部经典。不同时代“九经”名目略有不同,明代郝敬《九经解》,以《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为“九经”。清代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以《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为“九经”。

(72) 吕注:吕,指吕惠卿(1032—1111),字吉甫,福建泉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翰林学士,后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著有《三经新义》等,对《书》《诗》《周礼》等典籍作出新解释。

(73) 《摘训》:指《四书摘训》。作者邱懋实(1516—1585),名橓,字懋实,号月林,山东五莲人。明嘉靖时进士,曾任吏部给事中、刑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著有《四书摘训》《礼记追训》等。

(74) “长国家”:原文为“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见于《大学》。

(75) 此段“灾害”以下文字傅士逵底本原缺,据《大学》原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