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用共生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一)共生理论应用领域的拓展
作为一种认识和分析工具,共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吴康宁通过共生理论探究了师生关系问题,用新的视角揭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和谐共生、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与发展趋势。陈荟、孙振东指出,在民族地区,传统教育形态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等方式能促进教育和谐,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发展。杨丽波、王玄借助共生理论对英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在共生理论影响下,英国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通过加强合作、交互式作用,逐渐使职业院校和企业人才供求关系间达成了一个平衡状态,促进了校企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共生发展需求
从共生理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其核心的内容是在共生单元“共存”的基础上实现“共赢”,而共生单元均有共生发展需求是产生交互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实训、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和场地,前者可以通过在学校以理论课教学和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后者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幼儿园恰巧能为师范生实习实训提供天然的发展平台。从幼儿园发展情况看,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严重紧缺,2018年,《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加大本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力度,拓宽幼儿园教师引入渠道,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补充师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扩大本专科层次培养规模及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而作为准幼儿教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能提前进入幼儿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训实习,既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践指导教师,促进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为幼儿园节省了人力成本,促进了师范生从学生到幼儿教师的无缝对接。
(三)校—园共生发展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共生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由此衍生形成共生体并相互作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与幼儿园关联性强,彼此间有着合作互惠的共生关系,高职院校和幼儿园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为主体,在共生体中形成合作的共生单元,共同致力于共生模式的创建和共生体的发展,它们各有优势,在合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单元中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师范生是共生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通过师资培训、开发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组建研究和教学团队、互派教师、师范生赴幼儿园实训实习等不同的形式共同开展,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前提,形成良好的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涉及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各级各类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是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与幼儿园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集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比如当前国家出台的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所有这些囊括在共生环境中,为共生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