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传承视域下的古村张家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物质遗存因素

(一)概述

物质遗存因素以张家塔村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

张家塔村的原始风貌,如图2-6所示。张家塔村民居建筑俯瞰,如图2-7所示。

图2-6 张家塔村的原始风貌

图2-7 张家塔村民居建筑俯瞰

从我国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是城向西南的山部地区行驶20多公里,就来到了张家塔村,隔壁是临县湍水头镇和车赶乡。这里虽然位于乡村公路的中心站,又由土张公路与209国道相连,但地处山沟之中,路况复杂,交通多有不便,公共交通每日仅有一班车往返其间。

海拔1100米的黄土高原上,坐北向南的张家塔村具有典型的山区地貌特征。地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脉状分布。山地上分布着并不丰富的1400亩耕地资源,占现有土地的六成左右。

张家塔村地处湫水河支流,只有夏秋季节水源较为丰沛。其中,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于山下的河谷地区,历史上该村村民曾开凿7口大井,以供生活用水和灌溉农田。

张家塔村地处亚欧大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因其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有季节性暴雨。受大部分时间干旱少雨影响,该村植被以水土保持经济林及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如绣线菊、山杨、沙棘、黄刺梅等。

张家塔村周围分布着煤、铝、铁等矿产,其中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早在道光年间,张家塔村的煤窑就通过人工开采并用“担担”背出矿井,并因此得名“担担窑”。然而随着煤炭的开采,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产生了较为尖锐的矛盾。

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平均海拔为1110米的黄土高坡上,其坡底与坡顶建筑位置之间相差2.5米左右。该建筑群主要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其占地面积大约为77468平方米。此建筑群原来共建造了36院房宅,4座护村城堡;堡墙大概有1060米;使用1座3层木构楼阁(也被称为梦楼)作为护村警卫所;1座祠堂以及3座庙宇。张家塔村现残存29院建筑,包括510孔窑洞、175间瓦房、9副石碾石磨、21座大门以及长达2215米的人工砌筑的明暗水道。现存建筑当中建造年代最早的是1704年(清代康熙四十三年),建造年代最晚的是1915年。

(二)公共建筑

张家塔村始祖赵山从赵家塔迁居郝家墕,在郝家墕建立了三个很小的神庙,他的五世孙赵敏和赵勉来张家塔后开始了大面积、大规模建设,从嘉庆元年起至同治四年(1796—1865年),四大城堡、庙宇、梦楼、祠堂的建筑依次告竣。

南门遗址,如图2-8所示。西门遗址,如图2-9所示。

图2-8 南门遗址

图2-9 西门遗址

祠堂是张家塔村公共建筑中唯一的遗产,村民于2014年为祠堂修建墙垣围合。2016年7月,笔者随北京理工大学考察团前往考察时,村内正在重建祠堂,描绘壁画。

翻新前的赵氏宗祠大门,如图2-10所示。

图2-10 翻新前的赵氏宗祠大门

(三)民居建筑

张家塔村民居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展现了张家塔村多年来政治、文化、社会的缩影,成了张家塔村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张家塔村民居因受到当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两方面影响,也体现了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随着家族的兴衰,每一栋民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一段兴衰历史,其间同样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后人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极其深厚的情感寄托。

多样的民居建筑,如图2-11所示。民居细部1,如图2-12所示。民居细部2,如图2-13所示。

图2-11 多样的民居建筑

图2-12 民居细部1

图2-13 民居细部2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开始修筑建造的张家塔村民居建筑是该建筑群的鼎盛时期,历经210年,一直到1915年才建造完成。赵氏祖先四世孙赵睿育有两子:赵敏、赵勉。两人分两堂,分别是明德堂、敦厚堂。赵敏又育有四子,形成了新四大门,赵勉则形成三大门,至此两堂共有七门五代人。63位财东开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造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群,给张家塔村创造了规模非常大的物质遗产和精神家园。

张家塔村传统民居是村内建筑的主要构成元素,各个宅院通过道路联系,构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

(四)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既具备交通功能,也具备文化与社会功能。张家塔村内步行巷道主要以坡道为主,大部分的街巷借用了下层窑洞的窑顶,十分自由。

张家塔村的街巷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主街、次街、小巷。唯一的主街东西全长五百余米,最宽处六七米,最窄处不到一米。四条南北走向的次街与主街大致垂直。小巷联结各个院落,宽度则更加狭窄。张家塔村的道路系统极具特色,但路面多以泥土为主,且部分落差较大,考虑到当地的暴雨条件和居民的老龄化问题,道路系统继续修整。

为了关键时刻隐蔽抗敌、疏散撤离,除了修建防御设施以及沿村修筑城堡外,赵氏一族还通过挖建四通八达的暗道以贯通每家每户,这种营建增加了院落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宗族之间的紧密程度。

小巷风景,如图2-14所示。民居内部的暗道,如图2-15所示。

图2-14 小巷风景

图2-15 民居内部的暗道

(五)排水系统

张家塔村中人工砌筑明暗水道长约2215米,可大致分为窑顶到地面、院落到院外、村内向村外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相互承接,形成了张家塔村一套完备的排水体系,行走在张家塔村,会被其完善的排水系统所震撼,令人由衷佩服先人们的惊人智慧与创造力。

不幸的是,排水系统已经不复当年,老化、堵塞、渗漏等问题成为村内困扰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张家塔村的排水系统,如图2-16所示。张家塔村的排水细节,如图2-17所示。

图2-16 张家塔村的排水系统

图2-17 张家塔村的排水细节

(六)墓葬群

张家塔村的墓地分不同的墓区,不同的之处在于墓地所在的位置:有一个远离聚落的居民区,位于村落北部的山丘上;另一个则紧邻居民区,位于聚落山地北部。而相同之处则在于两个墓区的排列都十分有序,且朝向一致,都朝向村子的方向,这也反映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此外,先祖墓碑上的碑志与碑记详细记录了赵家的家族历史,已被详细收录于《赵氏宗谱》,其背后的石刻艺术也被收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三晋石刻大全》一书中。

村内的历史纪念碑,如图2-18所示。

图2-18 村内的历史纪念碑

(七)村落景观

在张家塔村的南部,有三眼建于明代的古井。在吃水困难的古代,井口成为人们集会的一处重要场所,承载了村落的历史文脉。

堡门、寺庙、祠堂等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张家塔村内的景观节点。此外,村内民居建筑随地势而建,高低起伏,形成连续起伏的山墙,也使村落的景观更加丰富。

村内的石磨,如图2-19所示。

图2-19 村内的石磨

张家塔村绝大多数的耕地都是将山间坡地进行改造之后所形成的小块梯田,以有效利用降水来灌溉田地,并且能够降低下暴雨时给山体造成的直接冲刷,这样的田地给张家塔村增添了一道非常独特的景观。

(八)建筑特征分析

1.整体布局特点

从整体布局特征上来看,张家塔村整个民居建筑群结构完整,依山傍水。村落整体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基本院落又可进一步组合成中、大型院落,而院落与院落之间因地制宜,垂直叠加成为二层院落,高低错落,实用美观。

赵氏一族在村落选址和营造的过程中,汇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深处大山之中,便于家族躲避战乱,开荒播种,休养生息;地利,即尽量利用地势条件,不仅将院落规划科学、整齐,更营造出了倒“福”字的村貌,既传达出传统村落向往的吉祥寓意,更宛如一幅中国地图,带有近现代意义;人和,即先民发挥集体智慧,考虑了自身的社会因素、经济能力及技术工艺,落实整体,目光高远,使民居之间看似高低错落,实则以暗道相互连通,宅通院,院通巷,南北上下四通八达,便于交往,利于战备,用于抗灾,连村内的取水、排水系统也是从上到下明暗交错,干支分明,户户连通——这样的做法,虽然耗费砖石,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为张家塔村使用。

此外,在整体布局中,赵氏一族格外重视祠庙与学堂的建设,不仅将其设置在村落的核心区域,也注重日常的管理和修缮工作,体现了张家塔人的宗族观念与重文兴教的态度。

2.街巷特点

从街巷特点上来看,因张家塔村所处黄土高原,受地势所限,街巷的尺度和走势都与平原地区不同。总体而言,张家塔村街巷西高东低,以树枝状的网络排布,节点多为“丁”字形,且相交的两条街巷大多不在同一高度上,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街巷空间。街巷两侧的建筑也不尽相同,其墙面材质、装饰、色彩精心安排后变幻无穷,令人惊喜。还有一些街巷栽种了少量的植被或树立了碑石,使道路景观更加多样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子孙的兴盛和建筑的增加,街巷也进一步得到扩展,布局十分灵活,也由此变得更加富有层次,而街巷的宽窄则是以当地婚嫁抬轿、丧葬柩行为规矩的。由此可见,街巷的历史发展与赵氏家族的历史密不可分,其营造特点也深受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

道路全景,如图2-20所示。

图2-20 道路全景

3.建筑特点

就建筑特征而言,张家塔村的建筑主要有两种比较大的形式:一种是依山而建的山西省内经常可见到的“靠崖窑”,另一种是使用砖木建造而成的“锢窑”。前者通常为院落内居民的正房所使用,后者则多为厢房。此外,还有一部分采用砖木结构建造而成的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的房屋经常为倒座。窑洞与砖木结构风格不一样,两种建筑结构既有单独出现的,也有互相结合并形成窑院式院落的,从而构建出了张家塔村独特的民居建筑群。

张家塔村的院落形式主要有四种:四合院、条子院、三合院、L形院落。张家塔村位于黄土高原,地势很难保持平整,落差大,这使得其四合院都属于“口”字形的一进院落,不论是朝向还是形制都很难保持规整。“迎春第”等是张家塔村四合院的代表性院落。张家塔村内最为常见的院落形式主要是三合院,它又可划分成两种:一是“口”字形的三合院,主要由正房与两边的厢房共同组成,没有倒座,常常使用墙壁来代替倒座的一边,院落入口是在墙的中间开一大口所形成的,“锡福居”为其代表性院落。二是“匚”字形的三合院,由正房、一侧厢房(另一侧没有厢房)和倒座所构成,倒座中间往往是入口处,现存的代表性建筑是“西门六院”。四合院与三合院的上院一般都是“L”形院落,也就是在四合院或三合院的正房屋顶建造“一”字形窑洞,并在其下面的东厢房屋顶呈“L”形院落的院落空间。条子院也是建造于合院的上院部分,这一点与“L”形院落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条子院没有合院东厢房屋顶的院落空间。

张家塔民居院落形式,如图2-21所示。

图2-21 张家塔民居院落形式

4.建筑选材特点

在建筑选材方面,张家塔村居民依山而建,就地取材,黄土、木材和砖石成为他们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黄土取材方便、造价低廉,还具有保温隔热的功能,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很适合窑洞的建造。张家塔村的乔木资源是其木材的主要来源,门窗和檐廊等梁架结构都使用这一种木材,加工比较粗糙,规格并不一致。

5.建筑功能特点

在建筑功能上,张家塔村建筑体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和私密性,同时观赏性与协调性并存。

赵氏祖先避于乱世御敌守村的理念在张家塔村里的选址与布局上得以充分体现:首先,村落利用城墙堡垒来围筑了一座“内城”。历史上,村民们将村落三面环绕的山坡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和村落南面又高又厚的城墙堡垒连接在一起,这一座堡墙长达千米,在较为重要的节点位置还修筑了堡门,让村落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并且灵活性较高的整体,这是张家塔村抵御外敌的首道屏障。其次,村落内的建筑物主要建造在山势崎岖的山坡上,具有居高临下之感,而非平坦的沟底土地上,这种建造方式不但能够避免建筑物遭受暴雨冲刷,天气寒冷时还能有阳光照射,另外,其抵御外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成了村落的第二道保护屏障。再次,院落之间暗道贯通,宅通院,院通巷,户与户相互连接,便于现实的交通与精神的交往,加强了张家塔村现实生活中的民居体系的防御性和居民精神世界的凝聚力,是村落的第三道保护。最后,张家塔村的祠堂和庙宇——观音庙、关公庙、龙王庙在选址时,都建在村内的核心地带,这些公共的祭祀空间,是村民心中最后的精神防御体系。由此而论,张家塔村建筑的私密性也主要体现在其内部的交往与沟通的功能之上,特别是上下院落之间,暗道与排水的营造,极大地增强了民居的封闭性和私密性。

此外,张家塔村建筑的观赏性与协调性则主要体现为其布局的整体性、形态的内在文化、装饰的美好寓意等,将在后文做进一步阐述。

6.建造理念特点

在建造理念上,张家塔村建筑体现出因地制宜、整体考虑而不乏细节、内向性、等级性等特点。总的来说,建筑的营造受到了村落文化的重大影响,即“人”的影响,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张家塔村居民的文化心态、信仰构成,是其建筑遗存的核心价值。

(九)文物

赵氏家族繁衍生息20多代人,家学相承,文人辈出,进士、举人、拔贡、秀才、监生、廪生代代相承,学文练武,耕读传家,书香数百年,科甲蝉联,家无白丁,村风端正,民风淳朴,清代官府赠张家塔村“文明之村”荣誉牌匾是受之无愧的。

1.门额及屏风

张家塔村每院的门额及屏风都有引人注目的文字,大多是砖、木雕刻而成的,室内几乎每家都有炕围壁画,这些壁画形式多样,各有特色,有人物画,有戏剧画,大门墙壁有山、林、花、鸟的速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各家宅院的砖雕、石狮(瓦烧)、石雕千姿百态,造诣非凡。民居家什大多木雕,图文并茂,别具一格,古代诗画、年画随处可见,美不胜收。

前面所介绍的建筑文物包括其中门额上的碑牌匾额,此外有各门宗族的堂名,经商的有各自的商号及其他行业的招牌,还有名人、友人、同行赠送的匾额,如“典型宛在”“雁塔题名”“药到病除”等。各家的大门、重门乃至屏风上的匾额比比皆是、琳琅满目。有关各家的堂名五花八门,具体分门别类地要反映出来,有待进一步考证。因为从两堂始以下每代都有堂名,三代加起来共六十个堂名,许多人不知道自家的堂名,这也不奇怪,因为祖先们没有流传下来,即使流传给后人,后人遗忘而被时代所“淘汰”。赵春长门为“聚德堂”,廷桂堂名“聚元堂”,培桂堂名“聚魁堂”,树桂堂名“聚义堂”,植桂堂名“聚庆堂”“聚福堂”,华桂堂名“聚泽堂”。

以下是张家塔民居古门匾文字及诠释(文字由赵玉润提供):

(1)育桂培兰(永郡拔贡李再镐书,条壕里前东院屏内)。

养志修身之意。桂花,友好、吉祥、胜利的象征,秋桂如金,代表收获,读书人士视为科举吉兆,暗喻“魁”。兰花,美好、崇高、坚贞的象征,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也代表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2)屏山带水(光绪辛丑,云峰书,条壕里前东院屏外)。

山像屏,水似带,形容风景秀丽。

(3)锡福居(光绪丙申,桐圃书,条壕里前西院大门额)。

“锡”同“赐”。赐予幸福的居室。

(4)酌史锄经(岁在辛丑桐月谷旦,李应禄书,条壕里前西院屏外)。

酌,反复、品味之意。史,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经,经书,指儒学学说。锄经,古有“锄经堂”,也有“带经而锄”的故事。这里“酌史锄经”为联合式短语,意为对知识仔细品味,反复推敲,达到精益求精。

(5)艺苑蜚声(甲辰桃月立,庠生张仲旦书,三门巷东院大门额)。

有诗云:“绿柳堤边逢列君,将衣染汁浥芬芳。从兹艺苑蜚声报,一举成名天下闻。”艺苑,文学艺术荟萃的地方,泛指文学艺术界。蜚声,意为“闻名于”。

(6)进德修业(光绪辛丑,赵无玷书,条壕里前西院屏内)。

进德,提高道德修养。修业,推广,扩大功业。出自《周易·乾》:“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用于勉励进步。

(7)行必履正(辛亥菊月,临川曹承邺书,圪垛上前院屏内)。

《古诗源》:“行必履正,不怀侥幸。”《易经》:“履,德之基也。”《周易正义》释曰:“为德之时,必先践其礼,故履为初基也。”《周易折中》引陆九渊语云:“履,德之基也。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故:“履”有小心行走之意,含有遵循礼制而行的意义,人若恪守履道,则可防范而不违礼,故为立德之基。

(8)我师卫荆(子弊李树鼎书,圪垛上前院屏外)。

师,效仿,学习,榜样。卫荆,指卫国大夫,是卫献公的儿子,名荆,字南楚,事见《论语》,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孔子评论他,善于居家理财)。始有,曰:“苟合矣。”(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少有,曰:“苟完矣。”(稍为多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算完备了。”)富有,曰:“苟美矣。”(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此门匾书于辛亥年(1911年)农历九月。还有一解释:荆指湖北,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师,军队。卫,捍卫。

(9)耕读传家(圪垛上后院大门额和西门上第一院大门额)。

耕,指农业。读,指读书或教学。耕读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前人注重农业,以食为天,倡导教育,推崇学而优则仕。

(10)敦厚家风(石州于大檀书,己卯冬,井沟壕大门额)。

敦厚:诚恳,忠厚。(这是于大檀为本村敦厚堂所书,从于大檀资料、书写时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及建筑结构可认定此院是敦厚堂第一院,修建时间仅晚于本村祖宅。)

(11)福海寿山(戊寅秋日,岁进士李店文题,祖宅之西大门额)(梁顶上条子院大门额砖雕)。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缩句。

(12)迎春第(光绪丙申,吴命新书,条壕里前东院大门额)。

第,住宅。取意于“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另外,迎春花为初春的使者,是生命、希望、活力的象征。有“迎春接福”“迎春报喜”等吉祥语。

(13)典型宛在(杨际清书,祠堂旁东院内存放)。

典,标准,法则。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宛,仿佛,好像。

(14)雁塔题名(原圪垛上前院大门额,后院内放置,现丢失)。

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15)长发其祥(南门巷第一院砖雕大门额)。

长久发展成福庆吉祥的样子。源于乔迁吉语“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16)凝瑞增辉(祖宅之东垂花大门额)。

凝,凝结,聚集。瑞,吉祥。增,增加,增添。辉,闪耀光彩。聚集祥瑞,增添光彩。也有“凝晖钟瑞”“凝祥聚瑞”等说法。

(17)福从恩赐(己酉,中院大门额)。

福,幸福。从,跟随,顺着。赐,赐予。恩者,仁也——《礼记·丧服四制》。“福从恩赐”即福从恩而赐。幸福随着仁德而赐予,也就是只要有仁德(上苍)就会赐予你幸福,强调做人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人做好事福自来”之意。

(18)名昭图史(主人赵芬桂书,南门巷第二院屏内)。

名,名声、名誉。昭,显著。图,绘,画。史,历史。

2.家什

张家塔赵氏先人大多是书香门第,且没有做过大官,因而没有特别稀罕珍贵的文物。然因族人喜好耕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家族文化遗产,如家什、木器上的花鸟鱼虫、古诗、古词等文人墨宝,比较有收藏价值。

家什有明清两代的陶瓷:碗、碟、盘、瓶、盆,上有花鸟图样。圪垛上的一个盘上有诗:“错把工夫到处求,纵然求得晏生游。无心必有通天路,有足应须到上头。”中院木器有炕柜、圈口、举人用过的穿衣镜、壁画、小橱柜、清代板凳,条壕里有平面柜、八仙桌、织布机、太师椅、立柜、古箱、夹桌,普通人家都有古箱、立柜、板凳、炕桌、碗柜、春凳,这些家什大多油漆。像立柜外插板大多数为雕刻桐油。

有的人家保存的玉石、青铜器、银器、首饰,甚至银圆、铜圆、铜钱等贵重物品都属个人私藏。还有一些古代铜灶具有人保存,如笊篱、勺、匙、皿架床(抿尖)等。铜锅、铜盆、茶壶、烟袋、灯柱等有之,锡、银、铁制古董也有之,名人字画、诗词、古年画、古书籍、壁画更是户户都有,但是在“文革”期间将它们卷入垃圾堆里了。举人赵的半付执事有旗、锣、牌、棍(红油)轿,村民喜逢婚嫁之期都要借用,以示族人之荣耀。

家什上的文体有赵学艺家的橱柜面六扇,其中三扇上有隐约可见的诗,一首为教育家赵增禄题:“问路非行路,年年在户庭,果然行路客,问罢即登程。”第二首是:“融得性情上偏私,乃称真学问。消去家庭中嫌隙,便是大经纶。”第三首是:“平时思见山中景,今日山中景见真。若惮登山千万苦,此生终是想山人。”后两首没落款,只有第一首落款是民国18年,印是增禄。增禄宅门窗框上有上联“淡泊中……”,下联“宁静内自见雅怀”。由此证明赵氏家族对文化的酷爱和求学的渴望。

3.牌坊

临县城中心原有四柱牌坊:一柱是青唐村王丕行为王氏所修;一柱是上西坡吴命新修;一柱是玉坪湾武状元(抱牛状元)张从龙为张氏所修;还有一柱是临县赵氏所修,由张家塔赵(举人)之子赵秋桂先生投资半数,由临县赵武殿(举人)、弟赵武曲二人投资半数,由赵秋桂撰文从始祖赵文祖开始排名,至民国初年修起,牌名全称为“赵氏世德芳”。四柱牌坊于20世纪60年代拆毁。

4.商号

张家塔赵氏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共80年到临县、三交、碛口、大武、圪洞峪口、离石、汾阳、陕西、宁夏、包头等地经商的星罗棋布。

张家塔赵氏家族的堂号共60个,因为祖先没有流传下来,大多被后人遗忘。知道的有:赵春长门“聚德堂”,廷桂堂名“聚元堂”,培桂堂名“聚魁堂”,树桂堂名“聚义堂”,植桂堂名“聚庆堂”“聚福堂”“聚泽堂”等。商号分别为“隆盛店”“永成羲”“天益园”“修德店”“积鑫店”“同茂店”“积仁堂”“永昌店”“华丰银行”“敦厚源”等。在此期间,相应地使张家塔的经济发展日趋激烈,各地店铺红极一时,这与张家塔村的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上述店堂商号俱为租赁,唯独大武镇的“天乙园”(天益园)是赵敦孝自己所建的,旧址现在依然存在。

张家塔的财主不管是务农的、经商的,还是从艺的、当官的,每到一处都受人尊敬,虽然没有什么人发了大财,但是也没有落后于他人,他们的宗旨是:买卖公平、薄利多销、爱民如子、童叟无欺、文明经营、礼貌待人。做人的依据是:以德为先、与人为善、轻财重义、厚道处世。

5.陪葬品

张家塔先祖的墓内都是用砖灰砌碹成地下小窑洞,墓内放有锡制的香炉烛台。至于墓内的贵重物品,如金银首饰、银洋、元宝、铜钱、大烟等,被盗墓者窃去了。

(十)物质遗存中的非物质因素

在本书中,将张家塔村的生存价值定义为以下五个方面,即原住民、物质遗存、生存方式、文化心态、发展活力,在对物质遗存因素进行分析时,也涉及张家塔村建筑所蕴含的以下非物质因素。

1.建筑布局——风水文化

在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最被推崇的,而张家塔村的建筑就十分符合这一特点,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调和。明清时期,张家塔人对于风水文化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通过几代人对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分析,创造出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建筑模式,利用张家塔的自然环境,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居所。风水文化讲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选址条件,而张家塔的先人们由此出发营造了“枕山、环水、面屏”的局部封闭环境。

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群在建造上体现出了多组阴阳对称关系。第一组阴阳对称关系是村内的建筑与院落之间构成了“外实内虚”的建筑风格。第二组阴阳对称关系,就空间组合来分析可以看到村内建筑是按照“门堂之制”来建设的,门屋与正堂于轴线主导下方根据一定的顺序排列着,另外再配上两厢,使门堂形成一主一次的关系。两个厢房呈现出东西相对的特征,这是第三组阴阳对称关系。门堂为南北方向,厢房为东西方向,以纵向为主,以横向为辅,如此便形成了第四组阴阳对称关系。张家塔村的居民建筑群正是利用了多组阴阳对称关系,才能让其居住者和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得以更好的调和,让房屋的日照、通风和保温等各种问题都能够有效解决,从而达到宜居的要求。

张家塔村的四座堡门也颇有讲究,综合了五行、方位、阴阳等诸多因素。南门位于张家塔村内最南部的高崖处,中间向南打通,因五行顺序称作“火门”。西门位于张家塔村西部,因张家塔村地势条件等原因,村内水流在西面汇合,故称“水门”。东门位于张家塔村的东部,因朝向日出东方,有“紫气东来”的祥瑞寓意,得名“喜门”,据说每逢佳节吉庆,村内居民都会特意绕道经过此门,以沾喜气。相比之下,北门位于张家塔村外的北部山坡上,因张家塔村的大部分墓地被安置于此,得名“鬼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北门“晦气”,正相反,这里是一片向阳之地,在当地居民眼中风水极好,将往生的人们安葬于此,与阳宅负阴抱阳、坐北朝南的道理相同,是为了让祖先安睡长眠于光照充足的地方,以便庇佑子孙、中兴门庭、光宗耀祖。

2.建筑形态——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观念、宗法伦理观念、等级礼法观念都在张家塔村建筑的均衡、对称和秩序的形态中有所体现。

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的宅门位于正中,跨过宅门,正房作为民居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仍旧居中,与宅门形成一条轴线。轴线左右两侧的厢房向四面八方延伸,形成以院落为中心,周围建筑沿中轴线布置建筑的空间格局,结构严谨,秩序井然。当然,张家塔村的民居院落也并非全部呈中轴对称,部分院落因受东高西低的地势起伏影响,有时会采取变通的手段,改变部分厢房、倒座的格局,以适应地形条件。

民居院落,如图2-22所示。

图2-22 民居院落

这种居住环境具有稳定、和谐、安宁的特征。孔子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达到中正平和,天地便能各正其位,万物也能各依本性而生长,指中和乃天地万物和谐的最高境界。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后来引申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地、人都不能离“中”而立,在建筑上,儒家思想规制了礼制的森严,后代又将天地人伦思想进一步完善,就体现出逐渐形成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南北纵向延伸的建筑空间序列。

就整个空间来看,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群都为中心指向,所有的建筑物都建造在院落的周围,从而围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联通内外空间的只有一条通道,即宅门,和周边的建筑物比起来,大部分的宅门都要小得多,这使院落空间的向心性更为突出。从院落外进入宅门,是一个和门外公共开放的空间完全不一样的空间,这里安静、封闭,私密性非常强。另外,不少大户人家还会在院落内增设照壁,这使院落内的私密性更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长幼尊卑观念非常强,这一点在张家塔村的建筑群上也有充分体现,属于中心辐射的建筑物布局,院落内最核心的建筑是正房,一般是长辈的居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中,宗族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长幼尊卑、主次分明均不得违背,这一点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看得出来,包括建筑物的建造和布局。张家塔村的宅院以方形为主,庭院是其核心区域,不论是建筑物的形态、规模还是位置与功能等,都能够看出其建筑物严格的等级制度。宅院朝向基本上为坐北朝南,沿着中轴对称,宅院的最深处是北部正房,受外界干扰比较少,是宅院内最尊贵的建筑,为长辈的住所,东西厢房次之,倒座是宅院内等级最低的建筑,整个院落的主次关系可以说一目了然。

3.建筑功能——宗教文化

张家塔村始祖赵山从赵家塔迁居之初,为方便族人祀奉,修建祠堂后又在其西门外修建了关公庙、观音庙、龙王庙三座庙宇。顺治末年,张家塔村又与沐浴村、光浴堂合资修建了宝峰寺,后经历坍塌与复建,最终于1955年拆毁。

庙宇自古至今都是连接宗教祭祀和人们现实生活的桥梁,在寺庙中感受宗教信仰,不仅可以让人们把感情寄托给神灵,更是依靠教法去教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在面临苦难时可以保持积极的处世态度。

民间寺庙的发展在我国传统宗教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后人对民间宗教信仰及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观音庙殿前的两块碑文分别记述了修庙的历程和功德。大殿中央供奉了观世音菩萨、子孙娘娘、眼光娘娘的塑像。殿内的壁画描绘了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的场景,而其中特别描绘了求子必应的画面。龙王庙内有东海龙王的雕像,雷公、电母等分列其左右,庙内的壁画则以农夫求雨和雷公、电母拯救灾情为主。关公庙的格局与前者相似,正中央供奉关羽,关平和周仓左右分立,墙壁上细细描绘了关羽杀敌的场景。在张家塔的寺庙文化中,人们供奉观音以求多子多福;供奉龙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丰;供奉关公以求避祸消灾、忠义侠勇。

4.建筑装饰——民间祈福文化

和其他传统村落的居民一样,张家塔的居民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这一点十分强烈地体现在对于吉庆祥瑞的祈福文化中。张家塔村建筑装饰上多选用福、禄、寿、喜等吉祥如意的题材。此外,人们还用“谐声”的表达手法象征和隐喻来进行祈福。例如,“莲花”“喜鹊”的图案象征“喜事连连”,“莲花”“鲤鱼”的图案寄托“年年有余”,“倒挂蝙蝠”的图案暗示“福到了”,“荷花”的图案则代表“家庭和睦”等。以上都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的渴望。

石墩,如图2-23所示。房檐,如图2-24所示。建筑装饰,如图2-25所示。

图2-23 石墩

图2-24 房檐

图2-25 建筑装饰

张家塔村宅院的门窗也极具文化韵味,门窗上借助丰富多样的图案组合从而形成了多种样式,如“工”字格、“寿”字格和“卍”字格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横线与竖线共同组合形成了“工”字格,顶部与底部的横线分别寓意着天与地,位于天地中间的竖线就代表着人,有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寓意。“卍”代表着顺应日月星辰的自然转向,该字符在佛教中经常可以见到,“卍”字格四个方向都向外延伸,在门窗上绘制出各种各样的连锁花纹,绵延不断,具有吉祥福瑞的寓意,武则天将“卍”定为汉语,读“万”。二连环的窗格主要是从内到外由两个同心的花格圆环相扣,在圆环的内部也是最核心的位置有一个方格,这与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具有的“外圆内方”的情结是相符的,古人一直追求内心的正直和外表的和顺,力求相互和谐。“寿”字格主要是将“寿”字的繁体字演变成一种图案形式,并使用在窗棂上面,寓意着房屋主人祈福长寿与平安。另外,张家塔村院落的门窗还有“铜钱式”“棋格式”等多种图案,寓意与上面所介绍的几种图案大体相同。

民居窗框,如图2-26所示。

图2-26 民居窗框

目前张家塔村内只残存着一块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照壁,其壁身呈正方形,有一“德”字刻于照壁的内部,以此来勉励赵氏家族的进德修业。另外,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群的墙体上有使用拼成铜钱状瓦当的排列组合来进行装饰,寓意着财源广进。村内建筑物的门额多为生机勃勃或富贵吉祥之意,所题的字句多为“我师卫荆”“雁塔题名”“进德修业”等,反映出房屋主人的远大志向;或题为“屏山带水”等,暗示着自家宅院的幽雅;或题为“敦厚家风”,寓意着宅院主人宽广的胸怀;或题为“锡福居”“迎春第”等,体现出宅院主人对国家和家庭的美好祈福。

墙饰1,如图2-27所示。墙饰2,如图2-28所示。匾额1,如图2-29所示。匾额2,如图2-30所示。匾额3,如图2-31所示。匾额4,如图2-32所示。

图2-27 墙饰1

图2-28 墙饰2

图2-29 匾额1

图2-30 匾额2

图2-31 匾额3

图2-32 匾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