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住民因素
原住民因素具有历史传承性及当代独特性。
(一)原住民的历史传承性
原住民的历史传承性着重体现在其历史沿革和宗族延续两方面。
历史沿革方面主要参考了赵世考先生撰写的《张家塔民居考》。
1.历史沿革
(1)始祖。
元朝末年,战争连绵,山西表里山河地势优越,东有太行山座挡,西有黄河隔绝,因而山西战乱较少,经济一度繁荣,人口比较稠密,为明初向外移民奠定了基础。正在这安定局势之时,徐达、常遇春进攻山西,与扩廓帖木儿展开战争,到明王朝建立后,皇上认为山西人助逆抗命,迁怒报复。当时临县田野荒芜、景象萧条、十室九空、人稀地阔,赵氏始祖赵文利随着潮流,从陕西动身,路经交通要道洪洞,在这块移民外迁的集散地,得知临县需要大量的移民来充实,于洪武年间来到临县东南,现在的车赶乡赵家塔村。
当时的赵家塔荒山一片,没有人烟,由始祖赵文利开垦荒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造就了临县赵氏宗族,也造就了赵家塔,村之名由此而始。不久“洪武统一”,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皇上实行了里、甲户籍的管理制度,规定1里为110户,其中挑选有威望、较富裕的10户人家,每年在这10户人家中选出1户来当里长,轮流执政,其余100户每10户为1甲,其中1户当甲长,还要在每户门前插一块木牌,上面写清户主姓名及治安条款(相当于现在的村规民约)。赵文利属于临县保安里安业都十甲,为名门望族。赵氏宗族至今一直用这个都甲户口。
(2)传世。
始祖赵文利单传二世讳继祖,继祖生三子叫赵本、赵海、赵谅,为三世。赵本生两子叫赵子英、赵子威,为四世,长子赵子英在堡上村居住为堡支。赵谅的长子赵子春在钟底村居住为钟支支祖。赵本的次子赵子威在临县县城任明朝义官——总老人。总老人是明朝的一种基层官制,其职责是协调、监督民众,传达官府命令,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阻止赌博、打架、闹事等一系列治安之事。赵子威在城里任职并居住为城支支祖,共分三个支裔,伯叔弟兄共五人,另两人之后裔各奔他乡,另立家谱。张家塔属城支,这就是本族分支列宗,设谱记述,传承序事之开端。
四世赵子威生四子,名赵通、赵达、赵逵、赵安。张家塔属赵逵之后裔。五世三门逵,明礼官为沈王府引礼,艰于嗣,69岁生一子叫赵精。六世赵精,字一齐,积谷数窝,家兴财丰。明朝万历年间遭大旱灾,他将积蓄的钱、粮捐献赈饥。这种豁达大度、慷慨解囊的精神受到官府的表彰,于万历三十年诰封其文林郎。众赞曰:“慈善积德施舍之报也。”赵精生三子:赵承基、赵承流、赵承宣。赵承基任西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后升任为南城正指挥,诰封承德郎,其坟墓在临县赵家塔村东,四面土筑围墙,中有大门,两边石狮把门,内有石人、石马、石雕兵器等排列两旁。因此,后人称它为“兵马寺”和“狮子坟”。
七世二门赵承流(约1530—?),太学生,妻刘氏。他是张家塔分支的支祖,因此,赵家塔的传世宗族家谱,至他已终止。民国初年,由赵秋桂先生用红布制作的张家塔家谱,被日军掠走,从张家塔至寺圪垯一路用刺刀割成条幅扔完(作为路标)。第二次重新修编的详细家谱,因避政治运动不知去向。现在新编的家谱以赵家塔家谱为依据,结合本村几座墓碑做参考寻绎而成,所以先祖的名讳不全,生卒不详,只能写直系的名讳和“约”字年代。
赵承流生四子,其次子赵陶(约1550—?),贡生,任浙江省黄岩县县丞。赵陶生长子赵拱辰。九世赵拱辰是张家塔创始人赵山之父。赵山兄弟几人无据可查。
(3)定居。
顺治年间,由于人口不断扩充发展,赵家塔房少人多,无法生存,十世赵山离开赵家塔,携带家眷于1664年迁徙郝家墕,生两子。长子赵士康(1669—1732年),字引肩,武进士,任候选教谕,他的碑文由清代北才、乾隆丁巳进士赵中元(1702—1750年)撰写,1737年任浙江即用知县,碑文的落款自称堂弟,可以证明赵中元之父是赵山的胞弟。赵士康生四子八孙,嫌郝家墕穷山恶水不利于发展,迁往车赶、桃塔一带。之后,赵山和次子赵用康也相继离开郝家墕,来到张家塔。故有一句传说:“先有郝家墕(白家局),后有张家塔。”
十世赵山与次子赵用康来张家塔后,首先在村中挖了土窑洞两孔,后来赵用康生下长子赵豫后,祖孙三代拓荒种地,艰辛备至,节衣缩食,积铢累寸,由穷变富。
十二世赵豫,字介石,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卒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府学廪生。19岁入府,经史满架,册简盈几,搜罗及遍,最喜评点大全摘要,推究性理,检阅古今大家文士,有友谊十数人,悔子学医。从他开始创村立社,因当时经济拮据,只是多修了些土窑洞。据传,村之东南方,地名叫仁家坡,在这山巅社窠里有家张姓人家,为了不忘祖籍——赵家塔,就用这户张姓之姓,一姓之别,一溪之隔,定名为张家塔。
赵豫生四子。长子赵实之,字裕初,生于雍正二年,卒于嘉庆八年,即1724—1803年,在下街井沟壕和西侧院土窑洞居住。为下街谱也为张家塔老四大门之大门。这谱族人在村至今仅有三大户,余者分布在吕梁各地。
次子赵肫之,字一初,生于雍正九年,卒于嘉庆二十年,即1731—1815年,幼学儒业未获见树,身亲稼穑,艰苦备至,以农为主,兼学别样。生三子,其长子赵贯,入泮(文秀才);次子赵应,与先辈农耕简居,其后裔文人脱颖而出;三子赵鳌,有一子,子无后,是清代的一位传奇人物,其遗骨受家族规戒拒入祖茔。
传闻:村里有一外姓小伙子,平时好逸恶劳,每天寻花问柳,村里人对他深恶痛绝,一天他在桑树下乘凉,赵鳌拿斧将其砍死,之后几个弟兄为其跑城了事,官府下来为其圆说:“赵老应把斧塞牢,你看误伤人命,该当何罪?”他说:“我是专门砍死他。”话毕,当即逮他服役。后被减刑归故里。后人念其为民除害,秉性刚毅,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作“斧子老汉”。
老二门在上街居住,连续11院都是土窑洞,生息繁衍数百人,直至现在,文人辈出,前途无量,分别在各条战线上工作,才干过人,精明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村的历任村干部都出自本谱族人之中。郝家墕的赵氏居民都属本族主流。
三子赵省之,字诚身,自幼读书,不求甚解,以持身修德,处世立功之抱负,然而,不及而立,溘然长辞,无嗣。将他葬于村边对面,以便族人为其上坟祭祀。
四子赵睿之(约1740—?),唯其别于兄长,秉承其父酷爱文学,研读史经,博览群书,勤学苦练,学有成就。乾隆年间太学生,堂号为德厚堂,在村中居住叫中街,张家塔的民居建筑群始于其祖。他生两子,长子叫赵敏,次子叫赵勉,弟兄俩分两堂,长子为明德堂,次子为敦厚堂。
十四世赵敏,生四子:赵敦孝、赵敦友、赵敦义、赵敦临。从此,分成新四大门。
赵勉生一子叫赵敦仁,赵敦仁生三子,长子赵旭,次子赵晟,三子赵明。弟兄三人又形成了三大门。
(4)兴衰。
张家塔村始祖赵山,本无功无禄,是一名落魄秀才,但在张家塔村这块风水宝地之上,博览群书,教子有方,最终使赵家凭借耕种劳作、收租售粮、收息牟利等手腕,逐渐家资丰盈,人丁兴旺。张家塔村的鼎盛从十三世赵睿之开始,十四世赵敏、赵勉2人,十五世赵敦仁等兄弟5人,十六世赵旭、赵春等13人,十七世赵宫桂、赵廷桂等两堂共42人,这五世共63人,勤俭节约,励精图治,铸就辉煌。在此期间,赵氏家族飞黄腾达,生意兴隆,店铺一度辐射至京、津、陕、宁等地。
1937年后,由于日军对张家塔村的多次侵略以及国内战事等因素,加之家族内部出现了一些不肖子孙,张家塔村开始走向衰落。土地改革时期,当地违背党的政策,对张家塔村采取“挖底财”等“左”的做法和严厉的斗争方式,将地主的全部土地和房屋财产悉数充公,即便是作为赵家的顶梁柱的明德堂和敦厚堂,也告别了鼎盛兴旺的时代,一败涂地。
当地的红色印记,如图2-1所示。

图2-1 当地的红色印记
(5)命名。
关于张家塔村的命名说法不一,一说当时此地原有一户张姓人家,见赵家人多势众,恐怕日后对其不利,一夜之间悄然离去,不知所终。赵氏因心怀愧疚与纪念之情,又感念先祖故居赵家塔村,就将新村名为张家塔村。另有史称,这里原名“张家塌”,意味着张家破损倒塌,迁走他乡,也使这段口述历史从侧面得到了印证。
约17世纪初,本村居张姓人家,因居之不兴,远走他乡,所住过的土窑洞风侵雨蚀,破损倒塌。
现居张家塔赵姓之始迁祖赵山,是一位精通《周易》的堪舆先生。他认为此处利于定居。而原先张姓居之不景气,是因为他们不懂风水学。他首先(在现村中央即祖宅脑畔上十字路口)修一砖瓦结构的过街照屏(现仍存),长六尺五(约2.17米),宽一尺五(0.5米),高八尺五(约2.83米),墙身用老式青砖而筑,墙顶两角有兽,中间有脊,水分前后,顺瓦而下,下面埋有镇村之物。据说有避凶挡煞、制妖降魔之作用,还有迎吉趋祥、凝瑞增辉之功能。果然赵姓居之,日益兴旺,长发其祥。
赵姓祖籍赵家塔,而这里取名“张家塌”(古人对姓氏很讲究,“宁愿要了命,不愿改了姓”,村名也是这样,何况赵姓当时是名门望族,决不会轻易把“赵”字改为“张”字,而叫张家塔),其用意有二:其一,是对张姓的追念与尊重,让后人知道这里起始是张姓进户立村的。其二,张家塌暗喻原来张家已衰败,而赵家将开始兴盛。有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之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张家塌改为张家塔。
2.宗族延续
张家塔村是典型的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族聚落,此地赵姓居民约占八成,2013年由张家塔村编辑出版《赵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家族历史。
从张家塔村赵氏一族所留下的宝贵遗产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些内容升华了村落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它一种生命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宗族文化加强了村民对村落的亲切感和认同感,透过时空,使后人的精神得到陶冶和鼓舞。
透过赵氏宗族文化,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宗祠文化。微观地说,宗族文化就是家庭文化;宏观来讲,宗族文化即民族文化。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物质承载,所具备的尊崇先德、教养后人、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一脉相承。祠堂中的祖训族规,先贤逸事,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寄托与智慧宝藏。此外,赵氏宗祠极大地反映了黄土高原之上,传统封闭的张家塔村历经百年之后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物质文化遗存。
(二)原住民的当代独特性
1.人口现状
笔者于2017年秋季对张家塔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采访,了解到目前全村共有332户,拥有人口1038人,劳动力人口约120人,其中党员38人。
共有11姓,其中赵姓约600人,张姓、刘姓、郝姓、杜姓、牛姓、康姓、李姓、薛姓、段姓、马姓每姓3~50人不等。赵姓是世居,除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迁来的两户人家,其他姓氏均为古时给本村赵姓财主打工的农民,在土地改革时期定居落户于此。
目前因学校停办、就业机会缺失,致使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求学,从而迁居或暂住他乡,只在冬闲或春节才回到张家塔村与留守亲人团聚,造成了原住民的流失,此外,村内现以300名留守老人为主,人口老龄化严重。
本地原住民,如图2-2所示。

图2-2 本地原住民
2.经济现状
张家塔村人口以务农为主,少数人外出务工,也有一部分劳动力到附近的新星煤矿打工,人均收入为3000元左右。全村共有耕地1581亩,其中核桃为1200亩,近年来核桃已成为张家塔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目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马铃薯、黄豆、蓖麻、葵花等,较有特色的农产品为核桃、枣、小米。目前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为自售。
目前村内的林木以苹果树、核桃树、梨树、红枣树、李子树、杏树为主,刚刚到期并重新开展承包,村民收益不大。
当地居民院内堆积着收割的玉米,价值约2000元人民币,如图2-3所示。

图2-3 当地居民院内堆积着收割的玉米,价值约2000元人民币
3.发展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张家塔村的文化教育依靠的是财主家兴办的私塾。土地改革后,政府针对一至四年级学生开办了张家塔小学(1947年开办),针对青年、妇女开办了“扫盲识字”班(只在1952年间歇性开办)和张家塔农业中学(只在1957年和1966年各开办一届)。1960年后,张家塔村在庙上成立了完整的小学。1970年,张家塔村成立七年制学校,后于1981年改为八年制;改革开放前期,张家塔村还曾出现过一届张家塔高中;1983年,八年制学校重新拆分为小学和初中,初中搬迁至新学校后于2003年撤并,小学则于2004年搬迁到初中位置设为寄宿制小学,在2013年撤并到横泉。目前村内人口的教育程度多以初中文化为主,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当地的学龄前儿童,如图2-4所示。

图2-4 当地的学龄前儿童
根据村民口述,张家塔村的医疗卫生在1954年前主要由当地名医赵芬桂承担,1987年前由村民赵瀛承担。1987年和2007年,张家塔村分别建起了两座村卫生所。但是在对村民进行采访时得知,村卫生所的医疗能力十分有限,除了感冒以外的其他疾病,大多不能给予及时的治疗,此外村民购药时的医保报销程序也存在问题,尚且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当地的老龄化严重,医疗设施落后,如图2-5所示。

图2-5 当地老龄化严重,医疗设施落后
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村民采访得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近十年内才刚刚开始了自来水供水工程和路灯的建设,田间小路经常受暴雨冲刷造成毁坏,水管老化严重,供水条件差,同时影响附近村民房屋,村内希望解决,却缺少资金。
村民普遍看好乡村旅游,希望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古建筑,增加收入。然而,来进行考察的企业、团体不在少数,但是真正想要投资修建的人寥寥无几。村内推测为投资大、交通落后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