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之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礼失求诸野

权正民权正民,新闻工作者,东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当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于各大卫视荧屏时,当西安城里城外的大小车辆拥到安吴镇探寻曾经的陕西商帮时,当人们惊叹传说中的泾阳商界女强人周莹叱咤风云的故事时,很多人不禁发问,这一切,为什么会是在泾阳呢?

殊不知,当其时,正有一帮泾阳人埋头奔波在泾河两岸,弯腰跋涉于仲山深处,探幽析微,搜集采访,要把泾阳和泾河的故事揭诸于世,告诉人们:泾阳的故事有着太多的精彩!

这一帮人早在2015年就发起成立了泾河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研究工作完全是自发的、自愿的、自费的,只是源于对故乡的热爱,他们愿意付出一切。

记得研究会的发起人——成存义在担任村老年协会会长时,我们曾有过一次深夜畅谈。他的人生经历很多,从小就吃苦受磨炼,十五六岁跟着师傅出门学习做木匠活,吃百家饭,体察人情世故。但这一切艰难困苦,并没有磨灭他心中对学习、对科技、对文化的求知渴望。他像我们熟知的许多成功人士一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可能攫取着知识。他对故乡的山川田园和历史文化有一种着迷的爱好,处处留心收集整理,还发起参与了清水湾诗社、大地原点文化艺术中心等民间组织的成立和活动,自费编辑印刷《谷口春秋》报纸。这一夜,我们还谈到他的老家泾阳县王桥镇,他说王桥镇的历史几乎就是泾河流域的历史源头。话题又谈到明清时代王桥的富商大贾——“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如王桥一撮毛”的传奇故事,谈到天下第一渠——郑国渠,谈到李仪祉与泾惠渠,谈到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的掌故,谈到王桥的辛亥革命三杰“柏筱余、高又明、高季惟”,谈到红色革命——刘志丹的二支队以及苗稼祥绑架安立森事件,谈到仲山下“九娘庙地下党组织”李润诚等革命志士,甚至还谈到王桥的宗教、商贾、饮食文化和明清时期的谷口书院、泾阳的四大书院、泾阳茯茶的历史,等等。我说,成兄,你正守在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的门口,开启这扇大门,将会释放出泾河文化绚丽夺目的光辉。

记得成存义兄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已组织了一帮热爱家乡文化的人才,还有马林帆、冯日乾等泾阳文化耆宿老师的指导,决定成立泾河文化研究会。他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此后不几天,就微信告诉我,泾河文化研究会成立了,而且微信公众号上紧跟着就开始发布作品。我陆续读到成存义、王冰、樊哲等人源源不断的文章,可以说真是篇篇珠玑,使人目不暇接。每每读完,我都深深沉浸在泾河流域的历史往事中久久不能自拔,也无法写出比作者更有见地和文采的留言,只能独自击节叹赏!

当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被纷乱烦嚣的流行文化所淹没的时候,许多守望传统文化家园的有识之士不断发出扼腕浩叹,为传统文化阵地的失守痛心疾首;当传媒为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以戏说历史、穿越历史、颠覆历史而取悦观众的时候,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往往被表象化被随意化被虚无化;当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只是在来自东洋的手游和其他互联网的抖音上进行自我表现时,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难免不被割裂或断代。古语云:礼失求诸野。在传统文化被忽视、被漠视、被挤压的这一时刻,起身于乡间、耕耘于地方基层的成存义等人挺身而出,依托扎根于泾阳大地的泾河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挖掘、整理和捍卫地方文化的使命,他们的自觉自愿精神,尤其使人从心底礼敬!

考之历史,泾阳一直不乏在历史关头毅然扛起闸门重任的人物。远的且不必说,近代的监察御史徐法绩,在典试湖南期间,于汗牛充栋的废弃试卷中,批阅翻检,独具慧眼,把考生左宗棠拔为第一名。正是这一慧眼识才,才能有左宗棠巩固西北边疆的非凡壮举。祖籍泾阳的于右任、柏筱余、高又明等一批英杰,毁家纾难,舍身革命,对西北辛亥反正的作用更是彪炳史册。学者吴宓,以一介书生的羸弱身躯,于中华新文化论战的关头,拼出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气势,主笔《学衡》杂志,与全盘西化论甚至消灭汉字汉语的激进主义者论战,无论其决战的勇气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远见卓识,其产生的深远意义都无人能出其右。当代的冯润璋、李若冰、雷抒雁、白描和马林帆、冯日乾等人,也无不是以秦人秦士的风骨直立中国文坛,坚守一方阵地,为三秦文化树起了一面丰碑。今天的泾河文化研究会诸君,同样是以肩负历史重任的自我担当,挺立于泾阳文化建设的排头。

这本《在泾之阳》的结集出版,是泾河文化研究会同仁近年潜心磨剑的实力展示,也是他们的心血之作。《在泾之阳》由白描先生开山辟路,全书顿时气势恢宏,如泾水穿越九嵕山和北仲山的大峡谷,喷薄而出,浩浩汤汤。其他文章紧随其后,有水利文化、商旅文化、农耕文化、书院历史、先贤轶事,等等,尽皆言之有物,论之成理。通读《在泾之阳》,掩卷沉思,泾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犹如一幅《富春山居图》在眼前徐徐展示,观者只有赞叹:在泾之阳,大美荟萃!

使人油然而生敬佩的是,《在泾之阳》一书的出版得力于白描先生的策划把舵,得力于乡邦文化人士的鼎力相助,得力于成存义诸君的无私捐资,他们这份对故乡文化的热爱和执着,真乃深情倾注热血侠义的秦人风骨之一脉传承也!书内书外,读者会收获的精神感染更多更广。

是为序。

2019年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