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心医德树丰碑——记西安交大二附院原党委书记封英群
封英群教授1937年出生于泾阳县太平镇泾河岸边的东临泾村,村旁潺潺而过的泾河水孕育了他聪颖过人的灵性,从小在母亲剪纸画的不断熏陶下,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原本立志学习艺术的他,因为家庭发生的一场变故,而放弃学习绘画决心投身医疗事业。
1956年,封英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1961年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偏远山区甘肃省泾川县支援当地的医疗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0年,先后担任泾川县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1981年,封英群教授调回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工作,1985年至1987年被选拔进入我国对苏丹医疗援助队,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工作。在苏丹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封英群教授克服了语言、习惯、生活环境等诸多不利条件,凭借他扎实的医疗技术,不仅救助了数以千计的苏丹患者,也为中苏两国的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封英群参加援苏丹医疗队归来,院领导决定让他担任新成立的急诊室主任。当时的急诊室医生都是医院其他科室选派轮流值班的,人心散、家底薄。可面对困难,封英群教授只向领导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今后每年给他分配二至三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二是给些经费,买张手术床,买个无影灯,急诊科要开展手术。万事开头难,没有人手,他就利用节假日,自己蹬着三轮车,买回无影灯、手术床等多种器械;经费不够,就带着护士到仓库里挑选稍好一点的二手病床,修好再用;没有固定的医生,他就以1顶10地干。
在封英群教授的领导下,从1987年到1996年10年一大步,急诊室发展为拥有36名医护人员,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应急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的急救诊疗中心,完成了由依赖型到支援型再到完全自主型的转化。历经29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现如今的急诊科整体综合实力处于西北地区领先,进入了全国先进水平之列,危重症救治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各种检查设备齐全,形成了以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而急救中心的奠基者,连续两届陕西省急救医学会主委封英群教授也被誉为“陕西急救第一人”。
1991年至1994年,封英群教授先后被推选为交大二附院医疗副院长、院党委书记。虽然地位高了,任务变了,可他“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求知”的人生信条没有变,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没有变。院里的行政工作再忙,他也要坚持给学生上课,坚持每周四科室的专家大查房,坚持搞科研。在封英群的领导下,交大二附院在首次全国医院创三甲评审活动中一次达标,同年被上级卫生部门评为“全国卫生先进集体”。
面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处理的医患关系,封英群教授有他自己独到而朴实的见解,他根据自己50多年的从医经验,总结出了“以人为本,以诚待人,换位思考,朋友相处”的处理医患关系16字宗旨。也正是他的这种对待病患的态度,使他和许多病人成了朋友。如今,20年前的病人仍和他有着来往。
1999年,年过六旬的封英群教授卸任了领导职务,但当时伴随他的并不是他喜爱的书法及绘画,而是他一直牵挂的急诊科。他的办公桌也由行政楼搬到了急诊科。这一干又是16年。直至已经76岁高龄、满头银丝的他感觉身体有些力不从心,才停止了每周两次的专家门诊及科室的其他工作。由于在交大二附院乃至全省医疗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封英群先后荣获“西安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省级综合医院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仁心仁术救民瘼,仁医仁德树丰碑。封英群教授以他闪亮的人格魅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的职业奉献精神、踏踏实实的做人态度为广大医护人员树立了光辉榜样,用他的一言一行为人们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55年无私献身医学事业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