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之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梁园虽好非吾乡——记中科院院士高鸿先生二三事

成存义

第三届“高鸿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泾阳县姚家巷中学举行,来自泾阳县的28名家庭贫困中、高考优秀学生获得了2016年度“高鸿奖学金”,其中10名大学新生每人领到了3000元,18名中考优秀生每人领到了1000元。

高鸿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先生是家乡人的一面旗帜,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永攀高峰,成绩斐然,如同故乡的仲山、嵯峨一样巍然挺立,也恰似故乡那条千古流淌的郑国渠一样,滋养着泾阳这块古老大地上的一代代青年人,激励着他们爱家乡、爱祖国,勇攀科学高峰。2016年适逢高鸿院士逝世三周年,作为一直仰慕先生的晚辈同乡,我想给朋友们分享一些自己亲历的高鸿院士故乡助学的事,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和思念。

高鸿1918年6月26日生于陕西泾阳王桥镇高家巷。他的童年时代,正值关中大地战乱频起,饥荒、蝗灾、霍乱等灾祸不断。他青少年时期就远离家乡赴南京求学,1943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专攻分析化学,因其优异表现而获两枚金钥匙。1947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48年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担任原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11月,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学部委员。1992年他回到故乡,受聘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并先后担任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晚年的高鸿,在谈及当年的选择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梁园虽好,并非久留之地,我应该为我的祖国和同胞服务,我的事业在祖国。”尤其是提到故乡的人和事,他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1992年,74岁的高鸿先生受聘于西北大学,竭尽全力为陕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

1996年,一场全民集资办学的热潮正在泾阳王桥镇兴起。当时我是古镇王桥企业界代表,通过时任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今交大附属二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封英群教授(王桥社树村人,他和回西安后的高鸿先生是忘年之交)约请高老回故乡参加兴办教育奠基动员活动大会。高老闻之,欣然应允。1996年5月26日,高鸿院士、封英群教授、燕江波处长(泾阳王桥社树村人,省委统战部干部)一行三人归心似箭,返回泾阳。

小轿车行驶在故乡的山水间,触发了高老的感慨。他说自己自幼离乡,漂泊在外,70载未曾回乡,心酸之情溢于言表,说着用手帕擦了擦眼角。见此情景,我们也心情沉重。过了会儿,还是高老打破了凝重的气氛,他说真想到自己的出生地“谷口古镇”去看看。

车至王桥古镇,县镇领导及周边乡邻,扶老携幼在街口迎接少小离家、衣锦回来的院士乡党。在召开的“普九”动员会上,高老热情洋溢地赞扬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对这块热土的挚爱。他说:“我是咱王桥镇陈家沟人,王桥的教育事业我也有一份责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乡一定会人才辈出,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在会场,高老和从西安一块回家乡的封英群、燕江波带头捐款捐书,随后广大干部群众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当场捐资达66万元。

会后,高老一行参观了王桥镇老年协会,看望了老人们,并向协会赠送了书籍,他祝福老人们幸福安康快乐!作为泾阳人,高老一直惦记着郑国渠以及其第六代工程泾惠渠,他关心引泾治水的方方面面。随后,高老一行在当地领导和省市媒体朋友的陪同下,参观了被誉为天然水利博物馆的秦郑国渠历代引水工程遗址及正在修建的泾惠渠涵洞工程。

院士短暂的故乡之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乡因他而骄傲和自豪。2013年6月14日11时22分,高鸿院士在江苏省南京市逝世,享年95岁,家乡人民闻知,遥寄追思哀悼。2014年8月“高鸿奖学金”首届启动,“高鸿奖学金”按照高鸿院士生前遗愿创办,旨在支持鼓励家乡家境贫困、学业上进的青少年学子深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