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鸡”
在所有游戏中,最有趣的当数“斗鸡”了。
“斗鸡”是对抗性很强的一项游戏,犹如武术中的对打一样,是由两人面对面博弈的——
比赛开始前,两名对斗者站在中间,啦啦队员围在周围。对斗者左腿单脚着地,左手把右脚扳起来拉抬到左腿上部,右手扶住右大腿外侧,使膝盖成了顶点。这个顶点,就是向对方进攻的武器,可以用来撞击对方。若能用它把对方撞得栽倒在地,便算大功告成。
比赛开始后,双方单脚着地,在地面不停地跳跃着,以保持平衡。当发现合适时机时,就立即冲过去,用右膝顶点猛烈地撞击对方。这时,受攻击的一方或避其锋芒,轻巧地跳着躲开,或正面交锋,迎头相撞。一般情况下,对斗会持胶着状态——双方一跛一跛地跳着,兜着圈子,一边养精蓄锐,一边窥探机缘。周围的啦啦队员,则会适时地起哄、喝彩、打胡哨——为自己心目中的伙伴加油。几个回合下来,肯定有一方在对方猛烈的撞击下,坚持不住,跌倒在地。这时啦啦队员们或嘘声一片,连连跺脚,或哗然大笑,报之以掌声。

“斗鸡”的孩子们
通常情况下,因“斗鸡”都是尽量将同一重量级的伙伴分在一组,双方势均力敌,所以对斗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当然有时也会出现意外,迅速结束战斗。一是比赛刚开始,一方尚未真正进入状态,另一方却趁虚而入,突然发动了袭击。对手措手不及,立马被撞个“尻子蹲”,仰面朝天栽倒在地。二是有的“斗鸡”者,机灵得很,发现对方全力向自己扑过来,却佯装不知。对方不知是计,便使出了吃奶的劲,猛虎下山般地压了过去。岂料就在刚要撞着他的瞬间,他却突然轻巧地一闪,跳到一旁。攻击者控制不住自己的惯性,一下子撞了空,栽个“狗吃屎”趴倒在地。这种智取是“斗鸡”的出彩之处,常会引起啦啦队的掌声,令大家狂笑不已。
我那时身薄力单个子小,根本不敢上场决斗,只能是啦啦队的干活。
“斗鸡”场虽小,但气氛热烈,妙趣横生,是我最爱光顾的一个地方。
除以上游戏之外,我们还经常放风筝、捉迷藏、“捉狗娃”(城里人叫“老鹰抓小鸡”),摔“泥锅锅”,摇柿子扣儿,玩“媳妇跳井”“官打捉贼”“五马担担”“狼吃娃”(类似下棋的那种游戏),春节期间放天灯(孔明灯)、套圈圈等。这些游戏女孩子们并不喜欢,她们玩的主要是踢毽子、砸沙包、抓子儿、跳圈、跳绳、丢方、翻绞(将绳子缠绕在十个手指上来回翻动)等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游戏。所以除“捉狗娃”、捉迷藏外,游戏一般都是男女分开进行的。当年我们玩的这些游戏,如今的孩子已不知它们为何物了。
那时候,虽然我是家里的“倩倩娃”(即受家人娇惯的独生男孩),但因家穷,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黑馍馍,就的是荠荠菜,喝的是凉开水,连五分钱一支的冰棍也没吃过。我干爸给我买了双雨鞋,乐得我大晴天也穿在脚上不肯脱下。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家人从未给我买过一件玩具。我整天玩的,就是那些不用花钱的小游戏。但我玩得投入,玩得痛快,玩得开心,玩得尽兴,从不知什么是负担,什么是压力,什么是忧愁,什么是烦恼。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是今天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的。想到这儿,我真为今天的孩子们感到悲哀!
说起来也真是蹊跷——如今社会进步了,生产力发展了,GDP提高了,人民生活小康了,但孩子们却鲜有快乐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