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推动两个转化的“四个转化”
“概论”课教学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两个转化”的地位不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核心,二者统一于“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要实现两大体系的转化,必须推动“四个转化”。
(一)由书面语言向课堂语言转化
“概论”的教材由国内权威专家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不用学者个人的观点,如果是引用学者的观点,也必须是达成高度共识的观点。它充分体现了逻辑严谨性、学术权威性、理论科学性、表述准确性。教材是教学的基本遵循,其呈现出的是一种书面语言,表现为概念的规范定义、理论的严密推导和现实问题的高度概括,具有浓缩性、抽象性特点,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感觉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实现“两个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转换话语表达体系,将枯燥的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语言,用鲜活、新颖的大众化语言代替枯燥乏味、文件式的书面语言,把课堂内容讲得更形象、更清楚、更明白。
在由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架构、基本脉络和精髓,然后将教材的内容整合、提炼、丰富,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坚持三个原则:理论阐释通俗化,即将抽象的概念、命题、理论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说明,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现实问题丰富化,即将现实问题用多样化的例子、事实论证,让学生受感染、有共鸣;逻辑思路清晰化,即大众化语言的表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让学生听明白、易记忆。
(二)由宏大叙事方式向局部、时下叙事方式转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诸多内容。在教材中,这些内容大都是概括性和普遍性的,偏重于路线、方针、政策层面,体现为历史进程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理论和现实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教师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将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有利于他们从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并形成整体性、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但是也难免让学生有理论空洞、偏重说教之感。
为了更好地实现“两个转化”,教师应该转变叙事方式和风格,加大对具有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事例的论述。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联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社会热点、难点、纠结点入手,引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生动鲜活的典型事例,摆事实、讲道理,用以说明、印证宏大理论的真理性、规律的普遍性,让大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振,进而由此及彼、由具体到一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强烈认同,并坚信理论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由知识灌输向知识渗透转化
尽管一味知识灌输和理论说教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还留有很强的痕迹。单向度地知识灌输和理论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厌恶感,进而自觉地排斥和拒绝接受“概论”课,这影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
“能不能把课讲好,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讲到学生心坎里去,让学生信服,改革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要实现“两个转化”首先要转换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教学重点,坚持理论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构建起以知识、信息和心灵交流为基础的互动机制,实现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个体独白向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转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创新教学手段,丰富PPT教学的内容、形式,注重雨课堂、微助教、教学博客、微博、红色网络论坛等新手段的探索和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艺术性、创造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树立精品意识,组织少而精、恒而久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一带多,以小见大,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由教师的学术魅力向育人魅力转化
“概论”课教师不仅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更应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以真理的力量感召人、以生动的形式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要以人格的力量感染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目前,很多教师偏于学术魅力的展示,注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知识的归纳、演绎,缺乏自身人格魅力的自身培养和形成,使得“概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辐射力大打折扣。因此,在“概论”课堂教学中,必须实现教师由学术魅力向人格魅力的转化,也即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个人修养,在完美阐释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衷心认同,对大是大非问题的正确政治立场,以及渊博的知识、激扬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它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是教师道德文章的具体化,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理想信念和信仰,使他们真正实现由知识性学习到信仰崇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