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戳穿旧常态帕金森定律之陷阱
权力危机感下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也称“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这一定律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
1929年,诺斯古德·帕金森进入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文学,取得文学学士的学位后,进入伦敦大学的国王学院学习历史学。或许是深受英国高度重视海军的传统的影响,帕金森对海军历史格外感兴趣,由此开始了对海军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在海军、空军、陆军和军事培训部门担任过一系列职务,对于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由此积累了一定的素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开始从事教学和写作工作,并于1958年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在书中采用杂文调侃式的语句提出了帕金森定律。
在书中,帕金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条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条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条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当然了,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而其本人则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结果两个助手不但无能,而且本着上行下效的工作宗旨,为自己再找了两个无能的助手。就这样依此类推,最终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领导体系自上而下是由一级比一级更无能的庸人构成的,众多庸人形成了一个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
其实,这一定律的实质就是告诉人们,倘若换一种眼光看事物,那么现实中的诸多不合情理的现象就可以获得新的解释。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一定律也具有相当广泛的实际指导意义。
首先,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帕金森定律的本质是道出了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管理实践证明,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科学用人的管理者可以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提升下属的工作效率;反之,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则会造成管理机构的过分庞杂和过多的冗员,进而会导致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得整个管理系统陷入恶性膨胀,企业被拖入泥潭。
因此,管理者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公司,充分发挥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下属的团队精神,科学任用人才,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使人人发挥主动性,进而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管理者还要善于发现人才,敢于重用人才,而不是只用比自己能力低的人。否则,企业的管理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工作效率每况愈下;管理者不仅要独具慧眼,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还要有容人之量,敢于起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总之,要想打造卓越企业,就需要具有杰出领导力的管理者。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人才辈出,不断取得进步,进而获得成功。
其次,从个人管理角度,帕金森定律指出了如何成为高效能人士,如何在职场和生活中不断精进,成为厉害的人。这其中包括一个人要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不拖延做事,增强时间观念,进而在做事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做事时,要善于利用关键链法,确认工作进度,克服帕金森定律,使自己成为高效能人士;一个人要认清自己,发现自己所长和所短,培养自己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让自己以宽容的心胸容人纳事,进而乐活人生。
关于个人管理,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做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所耗费的时间差别非常大。比如甲是一位高效能人士,乙是一个不善于管理时间的人。甲可以在十分钟内做好一顿早餐,乙则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做完一顿早餐;甲可以用二十分钟写好一封电子邮件,乙则要花费足足一天的时间才能写完一封电子邮件;在工作中,倘若时间紧迫,甲一个人可以同时处理好几件事,乙在同样的时间里却只能做一件事。
这些现象让我获得的启示是,决定着一个人做事效率的并非时间,而是这个人对事件所处形势的认知、对事件的重视程度,以及做事的习惯和方法。
此外,帕金森定律还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醒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而不是打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要正确地沟通而不是强制地提出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