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作为:协同创新 共谋“十三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每当改革发展进入到深刻变动的关键时期,人们都会提出这个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提改革发展稳定,偏重于讲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稳定才能推出重大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后,人们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发展,改革不能影响发展稳定。实际上,改革的本质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改革的深化又必须突破现有的制度、政策以及法律,必须打破既得利益。因此,如果不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难以发展;危机和挑战来临的时候,要发展就必须下决心推进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利用倒逼机制推动改革,实际就是从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实际出发作出的重要选择。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外需萎靡、内需不振,主动的结构调整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进入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原先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投资驱动、资源驱动模式,内生动力和内生因素逐渐消退和消失,而新的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内生动力还没有很好地发育和成长起来。因此,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要寄希望于改革、寄希望于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是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力的一个根本途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倒逼机制对我们传统思维和传统观念形成的挑战。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都是官员政绩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虽然“十二五”规划把增长指标设为预期性指标,但是中央和地方还是把GDP的实现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目标。其中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之间恶性竞争增长模式,地方保护政策屡禁不止,过多干预招商引资等微观经济活动,都与盲目追求GDP的政绩观有关。这也从根本上扭曲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坏了市场的统一和竞争的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问题有所好转。部分西部省份提出,对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不再考核GDP指标,这是一个好迹象。建议从“十三五”开始,根据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在这些问题上做一些大的调整:政府只制定一些中期发展指标;逐步取消省一级的地方GDP增长指标统计;全国每年的年度增长指标,调整为由研究机构预测发布。对这一改革,有的同志担心影响综合平衡,实际上是不必要的。近年来,全国的增长指标和“三驾马车”的增长指标严重不匹配,2014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按计划是要靠17.5%的投资、14.5%的消费和7.5%的外贸来完成和保证的。但到目前为止,投资增速只有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只有12.0%,外贸只有3.1%。计划的综合平衡并没有发挥作用。另外,过去全国的GDP和各省的GDP统计每年都存在3万亿到4万亿的缺口。2014年第三个季度,26个省、区、市的经济增长指标已发布,其中只有6个在全国平均的7.3%之下,20个都高于7.3%。这个不匹配又如何来解释呢?这些问题,如果能够真正解放思想,按照市场化的方向研究,是可以在“十三五”时期得到很好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