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题六讲——政治学问的起源与苏格拉底问题
施特劳斯 著
【编者按】1958年10月27至11月7日,施特劳斯教授在芝加哥大学作了六次公开讲座(Public Lectures),题为“政治学问的起源与苏格拉底问题” (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Problem of Socrates)。1989年,Thomas L. Pangle编辑出版施特劳斯教授的未刊稿文集《古典政治哲学的再生》(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Rational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ought of Leo Strauss)时,选取了这六次讲座的后五讲,题为“苏格拉底问题五讲”。
1996年,《解释:政治哲学学刊》 (Interpretatin: A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Winter 1996, Vol. 23, No. 2)刊发了由David Bolotin、Christopher Bruell和Thomas L. Pangle共同整理的六篇讲稿。这家学刊打算整理刊发施特劳斯晚年的一系列讲课或讲座稿,但这些讲稿大多依据录音整理,没有一篇经施特劳斯本人亲自过目、动笔润饰。换言之,刊发这些讲稿,并未得到施特劳斯本人同意——唯一的例外是,由Hilail Gildin向施特劳斯提议、施特劳斯本人同意、交托Seth G. Benardete整理的《柏拉图“会饮”讲疏》(施特劳斯过目第一次整理稿时,曾改变主意,不打算出版,看过第二次整理稿,才勉强同意出版)。
施特劳斯的弟子们整理这些讲稿并刊发出来,也有自己的理由:所有讲稿都是施特劳斯在公开授课场合讲的。然而,“口说”毕竟与正式出版物不同,多少得润饰一番。 由于润饰者不是讲者本人,如何编辑这些讲稿乃是最棘手的事情。这里刊发的“苏格拉底问题六讲”,取自《解释:政治哲学学刊》的版本,未取《古典政治哲学的再生》中的版本,因为后者比前者稍多一点点编辑手笔。
感谢Hilail Gildin教授慨然授权本刊拥有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创办并主编迄今的《解释:政治哲学学刊》的翻译版权。
六篇讲稿分别由六位译者迻译,本刊编者对译名和术语作了统一。
柏拉图的politeia被译作【理想国】,显然是意译(而且是错误的意译)。这个词的本来含义是【政治共同体】、【政制】、【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古罗马人用Respublica来译politeia不算太离谱,因为,对于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思想家来说,Respublica就是一种【政制】、【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但现代西文译作Republic或Staat,只能算因循习惯译法,不能说贴切(遑论正确)。 Rüdiger Bubner在其Polis und Staat: Grundlinien der Politischen Philosophic (《城邦与国家》)一书(Frankfurt/Main 2002)中,将Polis和Staat置于对比(对立)的位置,并用Lebensform(生活方式)来界定Polis,用Einrichtung(设置)来界定der Staat(这是马基雅维利、霍布斯以后的东西),从而,用der Staat来译politeia肯定大有问题。汉语依样画葫芦译作“国家篇”、“治国篇”,都失去了“制度”、“生活方式”这一要义,也许译作【王制】(古“王”字除统治的含义外,还旁通“旺”、“往”)会贴切些。
色诺芬的《经济论》、《家政学》统一为《齐家》、柏拉图的《法篇》、《法律篇》统一为《礼法》(从吴寿彭先生译法),其他统一的书名和人名译法,不一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