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西方文明城市的历史价值
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揭示中西方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对当代中国的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中西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的不仅仅是中西方城市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反映了中西方的城市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时期所拥有的文明,所达到的不同文明的水平;中西方城市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对中西方城市文明的认识必须尊重其发展的历史规律。
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的比较中,我们之所以用“城市文明”的概念而不提“文明城市”,正是尊重中西方城市文明演进规律的一种表现。因为“城市文明”与“文明城市”是两个指向不同的概念。“城市文明”指的是城市所达到的文明水平,所体现的城市文明程度——这种文明程度可以是以“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为突出象征的城市文明;“文明城市”则是以“文明”为根本标志的城市,是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标志,整体文明水平较高的城市;以整体文明为标志的城市在古代与近现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就是在当代中国,明确提出“文明城市”的概念也有一个过程。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而且强调:文明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强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显然,提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当代中国城市文明演进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当代中国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当代中国城市公民对理想人居环境、理想城市的追求。
2 中西方城市文明的特色,集中体现于城市建筑风格上。应当说,中西方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都是依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同民族的风格。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东渐,如果说在近现代还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本,那么到了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我们的视觉困惑;在各大城市大搞“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各种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罗马建筑风格、哥特式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大城市中崛起;城市的个性、特色和风格正在缺失。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城市能成为当今的文明城市吗?西方后现代主义关于城市建设的“文脉”精神,应成为我们当今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警示:城市决策者在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之前,应了解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应尊重你的城市文化!尊重你的城市的风格和城市的人文精神!
3 中西方的城市文明虽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文明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是,城市文明的发端均以商业文明为标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城市陶、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威尼斯),推进城市商业文明的主要因素是城市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商业文明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文化艺术,则是中西方文化艺术家为人类城市文明而创造的灿烂绚丽的精神文明;城市的精神文明使城市脱俗于一般的商业文明、手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它使城市文明与人的(自身)文明合二而一,使城市文明回归人本身,城市的思想精神、文化艺术印证着人的创造,体现着人对推进城市文明的智慧与力量。
4 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城市文明成果,凸现的是人的知识、能力、智慧和创造,是人的进化和文明在城市文明上的反映;人一旦意识到人的文明对城市文明的巨大力量,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便是要重视“文明城市”的建设;如果说“城市文明”的概念强调和展示的是“城市文明”演进的自然逻辑(其中蕴含着人在不同时期对城市文明的贡献),那么“文明城市”概念突出的则是人对城市文明的自觉意识、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文明城市”创建,既是对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当代中国“城市文明”的推进已进入到一种自觉意识、自觉创造水平的判断,体现了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通过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市民文明素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追求。文明城市建设将人类的城市文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1世纪的文明将迎来新的城市文明的世纪。
(本章发表于《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29页。
(2)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
(3)[美]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4)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1页。
(5)北魏时柔然族建立的政权,原在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游牧,北魏时进居阴山一带。
(6)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33页。
(7)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8)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9)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70—571页。
(10)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6页。
(11)郑宗寒:《试论小城镇》,《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12)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13)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14)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15)这里所说的古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为当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及其概念;古希腊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所有使用古希腊语的民族都包括在内。
(16)长期以来,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虚构或传说,直到19世纪末施里曼等人的考古发掘研究才证实它们的历史存在。
(17)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18)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19)这里所使用的“日耳曼”指的是日耳曼语系各个民族和部族的总称,包括属于北欧和中欧的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部族。
(20)[比]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21)[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第563页。
(22)徐康宁:《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23)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61页。
(2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25)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3—288页。
(26)尤翔:《近代中国西方古典建筑的细部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7)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48、255页。
(28)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与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