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世界秩序与中国的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跨国生产的发展历程

1.跨国生产的历史

今天人们经常把生产全球化与跨国公司联系在一起。但作为跨国生产的主体,早期的跨国公司并不像今天的跨国公司,它“基本上从事贸易而不是生产活动”(1)

历史上最早的跨国公司可以追溯到15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马萨诸塞海湾公司以及其他由荷兰冒险商人组成的合营公司,也包括1600年英国建立的东印度公司。这些最早的跨国公司是西方殖民统治的象征,某些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不仅拥有跨国贸易的特许权,而且拥有军队、铸币权、开战权与媾和权、审判司法权。可以说,早期的跨国公司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军事实体,体现的是殖民主义的权力。这些公司与生产的关系在于“公司与许多工厂和地方贸易公司结合在一起,并组织起国际生产”(2),因此,这些公司的作用在于贸易中介,通过垄断性的贸易中介把一些不同国家的生产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不同的国际分工。但这些公司的中介作用最初在于把东西方的奢侈品生产串联起来,并没有形成一种现代的国际分工。工业革命后它们把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与殖民地原料生产串联起来,形成了垂直分工,比如英国的东印度把印度棉纱输入到英国,再使英国的纺织品泛滥于印度。(3)这种分工对促进宗主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仍然是一种西方殖民主义工具,其海外行为更多的是通过海外掠夺和中介作用促进宗主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现代跨国生产的出现应该说始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此时资本主义大国普遍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并开始了资本输出。尽管这一时期投资主要是以间接投资为主,但立足于海外生产的直接投资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跨国生产发展最快的是初级产品部门,主要集中在采矿和农业、林业、牧业这样的初级产业部门。虽然制造业已经有了跨国生产现象,但比重较少。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投资存量的35%是与生产有关的直接投资。而这些直接投资大约55%集中在初级产品部门,只有大约15%集中于制造业,其余的则集中于公共事业和服务业——主要是金融和贸易部门。(4)这说明,此时的跨国生产程度相对有限,直接投资主要服务于国内工业生产,为国内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原料,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大国制造业与海外农业、原料产业的分工。

这一时期从事跨国生产的公司在功能上已经不同于早期的跨国公司(垄断特许的贸易公司),大部分公司已经没有了贸易垄断特权,某些部门中还出现了现代跨国公司的雏形。最初,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人在海外开办“独立的”公司(“stand-alone”ventures)进行生产销售,未成为国际生产链;但到19世纪末,在采矿和农业部门出现了在国际化基础上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比如少数大石油公司和农业公司开始在海外为控制初级产品生产和销售建立附属机构,与本国公司的生产形成生产链。(5)如石油行业的美孚石油公司,农业产生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就具备了现代的跨国公司的特点。

这一时期在制造业内也出现了少量的跨国生产迹象。美国是制造业跨国生产进行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就是第一个进行制造业跨国生产的公司。它在1851年获得了缝纫机发明专利,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制造缝纫机,于1875年开始在英国设立第一家子公司,以后又陆续在欧洲其他国家建立分支机构,逐步垄断了欧洲的缝纫机市场。后来进行类似跨国生产的美国企业还有西方联合电报、贝尔电话、爱迪生电灯、伊斯特曼·柯达、国际收割机、奥梯斯兄弟电梯、国民现金记录器等公司。刺激这种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是获取市场的份额,扩大销售,占领市场。从事这类海外制造业生产的公司或是拥有或是革新了重要的技术发明的公司。由于垄断了技术发明权,这些公司为了防止别国对其商品的仿制,以“先发制人”的战略首先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占领市场。如上述提到的美国公司大体是为了这一目的进行海外生产。动因之二是避开贸易壁垒。一些公司希望通过在东道国生产和销售来扩大销售,占领市场,以避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如尤尼莱佛公司就是英国油脂和肥皂业巨头莱佛兄弟为了对付荷兰、比利时的高关税而与荷兰人造牛奶集团合并组成的一个跨国公司。荷兰的人造牛奶公司为了避开德国当时的农产品高关税也在德国开设了许多分厂。美国威斯豪斯空气刹车公司为了避开法国铁路当局要求空气刹车装置必须在法国生产的规定而在法国设厂。1876年和1883年美国的杜邦公司和爱迪生公司到加拿大设厂也是为了避开加拿大政府的高关税。(6)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制造业跨国生产在世界经济中比重并不大,主要是在东道国生产,在东道国销售,与国际市场整合度并不高。

同时,传统的殖民形式的跨国公司仍然存在。在非洲,西方大国仍然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模式进入非洲大陆,一些特许贸易公司利用特别垄断权进行殖民、采矿活动,如英国的南非公司就从政府手中获得“南非共和国的西、北面和葡萄牙领地的西面”以内区域的特许开发权。

可以说,19世纪后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虽然出现了一些跨国生产的迹象,但整体上跨国生产在世界经济中并不突出。产品的设计、加工、组装的过程主要都是在国内进行的,生产的主要国际联系是原料的海外开采和获取以及商品的海外输出,并没有形成一种跨国生产链。其模式主要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发达国家生产、出口工业制成品,而边缘地区向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原料和农产品(见图1-1)。因此,那个时代的世界生产还是以民族化生产为主,贸易服务于这种民族化生产。当时少量的跨国生产与当今相比,不论从规模、深度和广度不可同日语,属于那个时代的世界经济联系的支流和边缘现象,是一种“肤浅一体化”(7)。跨国生产不是当时世界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

图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分工状况(8)

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生产的状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国家形态以及交通通讯的状态是相适应的。19世纪后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时候,它大大提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销售和原料市场竞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外原料与销售市场当时是维系国内生产循环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国内垄断造成生产的集中的条件下,争夺海外商品与原料市场对国内生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各资本主义大国当时的经济政策也是影响这种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在19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生产和市场,通过高关税和其他一些贸易壁垒来限制外来的进口,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商品市场,为本国的生产服务。这种政策促使资本主义大国的对外经济联系以海外原料和商品输入(出)为主,海外生产并不是主要的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虽然当时也有少数企业为了避开市场的壁垒,采用了海外设厂的方式,扩大销售,但它并不是主流。最后,当时的交通、通信技术虽然有了飞速发展,为跨国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如铁路的建设、大型蒸汽船只出现,电报、电话的发明与普及,但这些进步还不足以满足跨国生产链的需要。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全世界跨国生产的发展也不突出,其格局与19世纪末大体相近,仍主要体现在初级产业部门。所不同的是一些新制造业加入跨国生产的行列,如汽车业。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在日本和欧洲进行生产。但是“即使这些产业,生产也是在一国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生产的全球化仍受到限制”(9)。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发展不快的原因是:(1)战争破坏和战争债务以及战后重建的费用使得欧洲大陆无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除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大的增长外,其他资本主义大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处于下降趋势。(2)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及其其后各国采取的经济民族主义保护政策,限制了跨国生产的发展。(3)这一时期由于金本位制的崩溃,新的国际货币体制没有建立,各国又采取倾向贬值的方式促进出口,不利于外来投资进入。(4)这一时期国际卡特尔制度盛行,这一国际垄断形式分割和控制了世界市场,限定了产量及销售价格,划分各自的生产销售范围和程度,也不利于跨国经营的发展。(10)

所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还没有当今意义的生产跨国化,少量出现的跨国生产仍是世界经济的边缘现象,特别是制造业的跨国生产更是边缘现象,还没有形成跨国的生产链。

2.当今的跨国生产

跨国生产的真正发展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今的跨国生产,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战前跨国生产无法比拟的,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全球生产链。据2013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以下简称联合国贸发会议)所出的《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WIR)公布的数据,全球贸易的60%是由于跨国生产导致的中间商品与服务而产生的。(11)这说明,跨国生产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由民族国家境内成品生产而进行的贸易。

战后跨国生产的发展是难以用数字进行准确统计的,联合国贸发会议每年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反映当今跨国生产状况的统计报告。但这一报告中的数据也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当今跨国生产的全貌。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各时期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数字很难进行准确的比较;二是由于统计的不完整,如《世界投资报告》中提供的FDI数据不能反映非股权投资(non-equity investment)和其他跨国生产模式的复杂状况。(12)即使个别年份的《世界投资报告》给出了一些非股权投资的跨国生产数据,数据也是不完整的(2011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是唯一一年给出非股权投资数据的,但不完整)。另外,联合国贸发会议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对跨国生产状况进行统计,70年代以前的数据相当得不完整。但是,联合国贸发会议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给出的数据还是可以说明其巨大的发展。

首先从FDI流量来看,1970年世界直接投资年流入(流量)为133亿美元,到了1980年达541亿美元,到了1990年飙升到2081亿,2000年达到13588亿,2010年是13888亿,2015年达17622亿。而这一时期的直接投资的流出(流量)为1970年141亿,1980年上升到521亿,1990年飙升到2439亿,2000年是11650亿,2010年是13860亿,2015年是15943亿。这说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的跨国生产在显著上升,特别是90年代以后(见图1-2,1-3(13))。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增长的倍数,但增长是巨大的。

另外,从存量这个反映直接投资的长期沉淀的数据来看,跨国生产也是处于大幅增长状态。1980年世界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约为5589.8亿美元,到了1990年达22540多亿美元,到了2000年飙升到72980多亿,2005年达到117020多亿,虽然历经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到了2014年仍增长到24万6 000多亿。1980年直接投资的流入存量是7000亿美元左右,到了1990年已经达到了21980多亿,到了2000年上升到7万多亿,到了2010年已经飙升到19万多亿,到了2014年已经有24万多亿,跨国生产的直接投资沉淀在世界各国(见图1-4,1-5)。虽然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不能准确地说出增长的倍数,但巨变的数字说明增长是巨大的。

图1-2 1970—2015年世界直接投资年流量(流入)统计

图1-3 1970—2015年世界直接投资年流量(流出)统计

图1-4 1980—2014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出存量)增长图

图1-5 1980—2014年世界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增长图

从增长率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除了个别年份FDI增长下降外,其他年份跨国生产的增长率(不论流量还是存量,表1-1)都大大高于世界GDP的年增长率。即使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跨国生产出现了暂时的倒退,但整体上在增长。从表1-2可以看出,危机前2005—2007年平均年流量与存量分别是1.418万亿(流入流量)、1.445万亿(流出流量)、14.5万亿(流入存量)、15.104万亿(流出存量),而2015年这些数字分别是1.762万亿,1.474万亿,24.983万亿、25.045万亿(2008年后联合国贸发会议没有公布增长率)。这一切说明,跨国生产近30年来处于大幅增长的状态。

表1-1 1982—2008年国际投资与国际生产的若干指标(14)

(续表)

表1-2 1990—2015年国际投资与国际生产的若干指标(15)

(续表)

最后从跨国公司的数量来看,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到跨国生产之中。当今跨国生产的组织者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数量和经营数据的增长也可以反映战后跨国生产的发展状况。从联合国贸发会议给出的数据:1992年全世界跨国公司的数量不到4万家,到了2000年突破了6万家,2008年这个数字突破了8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近年来在迅速增长。2008年全球8万多家跨国公司中72%来自发达经济体,28%来自发展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在此之前的1992年和2000年,这个比例是92%(发达经济体)、8%(发展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和79%、21%(图1-6)。这说明不仅来自西方国家的跨国生产的企业近年来有了巨大增长,而且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的跨国企业也在迅速增长,并且增长更快。从这些跨国企业2015年的经营数据来看,2015年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出口额是7.8万多亿美元,而世界货物和服务出口额是20.8万亿美元,约为38%。2015年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的产值是7.9万亿,当年世界GDP是73.2万亿,约占比为11%(2005—2008年这个比重平均值约为9%)。这些数字还不包括非股权形式和其他形式在跨国生产中的比重。在全球跨国生产中,跨国公司协调的跨国生产产生的贸易占了全球贸易的大约80%,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复杂的供应关系和治理模式协调着全球生产,影响着各国从跨国生产中的收益和经济发展,因为跨国公司决定投资地点和合作伙伴。(16)

图1-6 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跨国公司的数量(1992,2000,2008,单位:千)(17)

跨国生产的飞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经济中生产的特征,而不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状况:“国家资本家阶级组织起全国性生产和服务链,在各自的国家疆域内生产商品,然后与别国生产的商品进行贸易。”(18)现在世界各国的生产通过各种方式(见图1-7)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跨国生产链。当今,全球生产的特点是:生产的跨国化,跨国生产网络使得世界性生产的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但全球生产的管理仍然控制在跨国资本手中。(19)因为西方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其跨国公司的总量远远大于其他经济体。

图1-7 当代全球化过程中的跨国生产联系(20)

当今跨国生产发展另一个特点是:与历史上主要集中于初级部门不同,当今的跨国生产涉及的部门更主要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其比重已经大大超过初级部门,尤其是近年来过去很少涉及的服务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直接投资的首要产业(见表1-3(21)、图1-8(22))。过去跨国公司涉及的服务业主要是在金融业、运输业等领域。而现在涉及商业零售业、通讯、旅游、法律咨询、工程设计、技术专利、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而且服务业跨国经营在当今的跨国生产中越来越重要,在世界直接投资占比近年来一直处于首要地位,大大超过初级产业和制造业。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东道国服务部门自由化程度提高;服务业更易于交易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兴起推动了制造业方面的服务国际化。(23)服务业在跨国生产中地位的上升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分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历史上农业与工业分工并由工业主导农业标志着现代化,而当今服务业与工业分工并由服务业引领农业和制造业标志着后现代化时代到来。(24)这恰恰是现代跨国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因为服务业地位的提高意味着跨国制造与生产重要性已经获得巨大发展,需要跨国服务业来进行保障与引领。资本、信息、技术和物流等服务业部门成为跨国生产与制造承继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表1-3 直接外资的部门分布情况(单位:十亿美元和百分比)

图1-8 2005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存量中产业份额分布(%)

跨国生产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依据《世界投资报告》,跨国生产产生的增值对发展中国家GDP平均贡献率约为30%,对发达国家约为18%。参与全球价值链与人均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在分配上,参与跨国生产的经济体中,越是从事纯加工的经济体和在全球生产链中只从事低端生产的经济体获得的收益越小。而且,发展中国家从跨国生产中获得的附加值都是由跨国公司的附属机构创造的,因此,它们的收益相对较小。跨国公司是跨国生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跨国生产中,通过转移价格和收入返还获得的收益是最大的。(25)这种分配的差异体现了跨国资本在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中的主导性。在就业上,直接从事跨国生产的劳动力人口呈现巨大增长。1982年这一人口的数字是不足2 000万,到了2005—2007年平均接近5 000万,2015年接近了8 000万。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有统计数字表明,增长率都在5%以上(见表1-1和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