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孝道的源起与回溯
一、孝道的起源和发展
孝顺的想法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情感,而中国独一无二地将这种想法升级到道。
“中国孝道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明确提出是在周朝,出土的周朝青铜铭文可以证明。例如,汉字孝(孝顺)大量出现在西周的青铜器上。有很多讨论孝道的尚书和谏章写在殷、周时期,《诗经》也体现了孝道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道德伦理。”(1)
历史上,第一个强调孝道的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凶猛的戎狄部落从西边突袭了这个帝国,而在内部,国家因为分封变为了贵族自己的封地。周皇帝是有名无实的领袖,社会因混乱的旧秩序处于崩溃的边缘。同时,贵族之间一直在进行可怕的战斗,无休止的战争在蚕食周的力量。春秋末期,孔子诞生在鲁国(封地)。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它在重建以孝道为中心的宗法伦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孝道伦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核心意识形态。
中国的封建帝国在秦汉时期相对稳定统一。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反思,汉武帝及其之后的帝王认识到,只有儒家宗法家族制度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因此,儒家孝道的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孝道统治世界成为统治思想的主流。在孝道方面,《汉书》和《后汉书》中有多达32次的记录记载了全国性的表彰,授予“高贵的头衔”。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叫“孝廉”(孝道和清廉)。此外,汉代皇帝(除刘邦)的谥号前都添加了字符“孝”。
二、孝道的内涵
汉字“孝”的上边是“老”,代表了老父母,下边是“子”,代表了孩子。“老”在上,“子”在下,意味着孩子要孝顺、服从父母。同时,从动作上看,“孝”字如同孩子背着父母,这就意味着当父母衰老时,他们需要孩子的帮助。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生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很多经典中关于孝道的教导和指导,被誉为最高范畴的理论。例如,孔子说,孝顺和兄弟间的相互尊重一定能被视为善的基本面(Zhou&Mei,1992)。春秋后期,个人家庭是相对独立的,支持父母逐渐成为孝的主要元素。孔子对如何孝顺父母作了详细描述。例如,孔子说,作为儿子或弟弟,他应该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重长辈们 (Zhou&Mei,1992)。此外,他告诉人们,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儿子不应离家太远。如果儿子出游,只能去他说他要去的地方(Zhou& Mei,1992)。除了包括支持父母的义务,孔子指出,孝道也包括爱和真诚的关心。例如,当子由问关于孝的含义时,孔子回答他,现在孝顺的儿子应能使他们的父母得到足够的食物。但即使是狗和马也能照顾到那个程度,如果没有尊重的感觉,人和它们有什么不同吗?(Zhou&Mei,1992)换句话说,孝顺的儿子应对父母表示衷心的感谢,保持他们对父母的爱和关怀,像他们童年从父母那得到的那样,因为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们的想法和感受,因此他们应该善待父母,使父母快乐。
上面主要谈论了基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的情感。陈(2005)认为,孝道也意味着识别和继承父母的精神和志向,并世代发扬它们。正如孔子所说,当一个人的父亲还活着,看这个人的抱负,他的父亲死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在3年守孝期,他能始终如一地对父亲保有缅怀之心,他才真的可以被称为一个孝顺的儿子。除了爱和尊重在世的父母,这也同样意味着尊重和爱那些已经过世的父母和祖先(Wu,2010)。《论语》中也有类似的教义,例如,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已有论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覆盖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孝道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在封建社会,家庭和国家有相同的结构,孝顺的责任被视为忠诚。人孝顺他的父母且必须忠于君主,因为皇帝可以视为国家的父亲。通过孝道统治世界成为成功治理国家的经验,孝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支持和尊重父母,其意义明显地被放大和扩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