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特色
西南地区大城市大农村格局明显。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西南地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最富足的就是自然环境资源。而城市恰好相反,收入水平较高,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自然环境资源缺乏。本书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增强西南地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使农民收入增加、城市环境改善、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本书的研究有四大创新:
(1)首次提出了生态产品供求的总体框架。
把生态产品分为私人生态产品和公共生态产品两类。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的典型载体——城市、农村;人与自然的两大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对生态产品进行了科学分类。公共生态产品即“山水林田湖草”六个方面,私人生态产品主要指绿色工业品。分别从生态产品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路径。
(2)在西南地区私人生态产品领域,从供应侧层面提出了三类市场化解决方案。
以企业为研究载体,以政府对环境污染的规制为手段,从供应侧层面提出了三类市场化解决方案:以碳排放交易为核心的事前管理、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事中管理、基于生产工艺定碳税税基的事后管理。对于碳排放交易依据《京都议定书》的有关条款进行,已经比较成熟。节能减排的事中管理以低碳供应链的运作为基础,需要消费者和企业的协同。而事后管理,可以依据国际通行的依靠能源燃烧因子确定碳排放量,对某一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测量,本书的创新在于以“同行业平均的生产工艺”定税基。而“同行业平均的生产工艺”的算法可以按照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法,即“在现有的同行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平均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产品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该数量和生产时间、产品数量成正比关系”。
(3)对于西南地区私人生态产品的布局,首次提出了人均经济学的新框架。
通过统筹人口、土地、住房、汽车、医疗、教育、工业、农业等生产要素,科学规划每单位土地所能容纳人口的上限和下限,所需的教育机构数量、床位数、人均GDP、人均收入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增长质量的关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应该是人均参数的提高,同时降低人均污染数量、人均污染面积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的生命质量,强调环境承载力,因此必须树立人均思想。本书认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诸多“拥挤”问题,比如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都与地方政府在前期规划中未树立人均思想有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和下限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规划。人均绿地、人均住房面积、每辆车的路网密度、人均污染、人均教育资源、人均医疗资源、人均福利水平等都可以成为人均经济学的重要指标。早期的经济学者诺斯(Douglass North)、杜能(Johann Thünen)等对工业、农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做出了研究,是人均经济学思想的萌芽。
(4)对于西南地区农村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问题,本书的创新在于实施分类管理。
本书把广大农村分为靠近城市的城乡接合部、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针对城乡接合部,提出了需求拉动下的生态旅游解决方案。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国家“2.5天休假模式”的基础上,本书提出节假日、周末“双免”高速费方案。在我国消费转型升级、旅游市场持续火爆、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乡村振兴成为热潮、精准扶贫基本完成的今天,“双免”高速费方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GDP的贡献尤其明显。同时,在休假地点的选择上,以省会城市城区为圆心,以200公里为直径(其他地市、县级城市100公里),以城乡接合部为主要节点,形成短途周末度假模式。针对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提出了实施集体林权改革、涵养生态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