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本书第1版出版于2010年12月,并于2012年12月获得江西省第五届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赣教高字〔2013〕54号)。在经历了近一年的酝酿与写作工作之后,本次修订终于成稿,现就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说明。
一、为什么进行修订
1.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使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生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对本教材进行修订。本书第1版出版至今已5年有余。这在5年间,无论是国际经济形势,还是国内经济形势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在当今网络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尤其是在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战略决策与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寻找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这无论是对实体经济体而言,还是对虚拟经济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2.在5年间的教学使用过程中发现第1版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需要进行修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本有价值、内容最新和编写得体的企业战略管理教材”是本次修订的目的与准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对第1版教材逐页进行了修改、更新、补充与完善。第2版中加入了新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做法,以及大量新鲜企业战略管理案例。
二、第2版的特色及新增、调整的内容
本次修订对第1版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校勘,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各章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加与删减,以求表述更为简洁、流畅,内容更为充实,编排更为合理。第2版的特色及新增、调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第2版继续采用第1版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安排,即依然采用由绪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及制订、战略实施与控制四大板块组成的结构体系。
2.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了某些章节的内容,提高了全书内容的递进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原“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并补充了一些新内容。即按“外部环境分析基础、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战略环境分析技术”五模块的结构编排,以便更加符合现实中对外部环境分析的思路——宏观大环境分析、中观行业环境分析、微观竞争对手分析。
(2)对原“第三章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并补充了一些新内容。按“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性质、企业内部关键条件审视、企业价值链与竞争优势、标杆管理、企业内部条件分析技术”的顺序编排。除“企业内部条件分析技术”一节的内容没有变化外,其他四节的内容都与第一版有很大的变化。
(3)在“第四章 企业使命与目标”中对“企业使命”一节内容按“企业使命的含义与层次、企业使命陈述的内容、企业使命陈述的核心要素、企业使命陈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重新编排,并补充了一些新内容。
3.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第一章 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中,增加了“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一节内容。
(2)在“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中,增加了“外部环境分析基础”和“竞争对手分析”两节内容;同时在“战略环境分析技术”一节中补充了“战略环境预测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3)在“第三章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中,增加了“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性质”和“标杆管理”两节新内容;在“企业内部关键条件审视”一节中增加了“企业资源和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和标准”和“企业内部资源审视的关键要素”等方面的新内容。
(4)在“第四章 企业与目标使命”的“企业使命”一节中,新增了“企业使命的层次”“企业使命陈述的核心要素”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企业使命陈述的内容”进行全新的表述;在“战略目标”一节中,对“战略目标的特征”进行全新的表述。
(5)在“第五章 公司战略”中,对“多元化战略”一节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新增了“多元化战略的利弊及适用条件”方面的内容。
(6)在各章的复习与思考中,以“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的模块结构全面取代了第1版中“复习与思考”的单一模块形式,同时新增了大量的复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要点。
(7)针对第1版中存在的学生/读者无法准确判断复习与思考题答案正确与否的问题,第2版特为书中“复习与思考”部分配套了相应的参考答案,为提高学生/读者的学习效率提供帮助。
4.大量更新与补充了案例导入、视野拓展、案例分析、补充阅读等栏目内容,并进一步提高了案例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经过以上的修改、补充与调整,本版的结构更加符合现实中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规律。
本书的修订大纲由舒辉拟定,并经全体作者共同商讨后确定,全书共十一章。舒辉组织策划并统筹协调编写工作,具体分工为:舒辉承担第七至第十一章的修订工作;张必风承担第一至第六章的修订工作;此外,朱力承担了第四至六章的前期修订工作;书稿最后由舒辉总纂、修改、审阅定稿。
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力求严谨、新颖,突出本书的特色;同时,还参阅、汲取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书刊资料和业界的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地在书中参考文献中加以引注。在此向有关专家学者一并表示感谢,同时对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徐健、杨晓玲曾经为本书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们是本书第1版的主要合作者,他们的工作在第2版中仍有所体现。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舒辉
2016年6月
于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