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分层、社会网络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美国金融学会主席John Campbell(2006)指出,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是金融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金融正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研究分支,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2006年1月,Campbell提出将家庭金融作为与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传统金融研究方向并立的一个新的独立研究方向。2009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成立了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研究小组,标志着家庭金融成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2013)认为,家庭金融面临建模和度量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而正是这一挑战支撑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广阔前景。近年来,家庭金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与金融学的两个传统研究领域(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相比,家庭金融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证方面都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

从总体上看,研究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宏观目的;二是微观目的(史代敏,2012)。宏观目的主要是从总量角度出发,不仅要研究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还要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和金融资产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微观目的是从个体角度出发,把家庭当作决策主体,研究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金融资产持有量及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考察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

本书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提供的2011年和2013年两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的家庭金融资产专题数据,主要从家庭微观视角出发,实证检验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并识别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本书力图拓展家庭金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补充和完善已有相关文献在样本数据获取和模型构建上的不足,充实和丰富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来看,本书试图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基于CHFS提供的全国范围内的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家庭在各类金融市场上的参与广度和深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分组统计分析。基于探索性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总结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现状和特点,初步发现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

(2)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文献,归纳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本书的改进方向。基于家庭金融选择理论,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3)基于理论分析和描述性统计的初步结论,分别构建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模型、家庭金融资产持有量模型和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实证分析模型,选择相应的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率和参与深度的影响,并建立机制模型识别可能的影响渠道。

(4)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实证检验“关系”等中国元素在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中的作用,识别可能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渠道,以此检验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传统因素对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是否减弱、不变还是增强?

(5)基于转型期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实证检验不同财富阶层的家庭在金融资产选择上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别,并识别导致这种差别的机制,从而为金融机构开发差别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经验证据。

(6)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家庭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提供分类指导;为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理财产品提供经验依据;为促进我国资本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建议奠定微观基础;为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针对性的对策,促进我国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助力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2.2 研究意义

居民家庭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使用各类金融工具实现其财富目标是金融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Campbell,2006)。家庭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参与金融市场的意愿和持有金融资产的数量与配置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家庭金融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庭金融研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风险市场参与、资产配置决策、抵押贷款选择和家庭信贷约束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家庭的投资理财观念正发生转变,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多数居民家庭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储备,在金融资产投资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盲目性、跟随性和冲动性,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与家庭金融相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政策意涵。

1.理论意义

家庭金融是近年来金融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随着我国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家庭金融实践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家庭金融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增加(李心丹等,2011)。家庭金融资产是居民以往金融投资形成的存量,研究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也就是研究家庭金融投资行为,其研究结果是对已有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相关理论和家庭消费决策理论的验证和补充。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问题,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与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

但是,我国和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成熟度有很大的差别,国家之间在制度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异质性反映在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上,导致不同国家的家庭对风险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的偏好有所不同。此外,发达国家在政策制定的成熟程度和对家庭金融研究的关注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家庭资产配置行为常常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高明、刘玉珍,2013)。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兼具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研究必须考虑这种“特殊性”。因此,本书将立足中国国情,在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探寻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共性和特殊性。

2.现实意义

国内有关家庭金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数据的缺乏是家庭金融研究缺失的主要原因。由于发达国家较易取得家庭经济和金融的微观数据,因此有关家庭金融的文献多以发达国家为主。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其核心工作就是开展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该调查是专门针对中国家庭金融状况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大型入户追踪调查,旨在通过科学的抽样,采用现代调查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有关中国家庭金融微观层面的信息,以便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高质量的家庭微观数据,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书将利用CHFS提供的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领域的现实问题:①系统考察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深入了解居民家庭在各类金融产品上的投资现状、特点和不足,从而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方面的不足,为金融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证据;②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可以识别不同因素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上的方向和程度,帮助政府出谋划策,为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金融当局制定政策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引导家庭进行正确的金融投资,通过科学理财来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家庭财产性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基于我国国情研究“关系”和财富分层等特殊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渠道,不仅可以为家庭优化金融资产选择提供分类指导,为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还能帮助政策制定部门明确国家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着力点,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科学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消费和投资以及为缩小贫富差距提供经验依据。

3.政策意义

分析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具有十分深刻的政策意涵。首先,资产组合的优化程度对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财富积累有重要影响(陈志武,2003);其次,它与资本市场的建设,包括退休计划、投资者教育和制度设计等息息相关(高明、刘玉珍,2013),提高居民家庭科学理性地参与金融市场,能够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后,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提高居民家庭合理的金融资产配置,可以促进家庭财产性收入的提高,有助于消费持续稳定地增长,最终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