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内生化对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发展战略。当前,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徘徊复苏阶段,全球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进行大的调整,以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成为各国抢占的战略制高点。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和约束,正逐步步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服务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机遇窗口期。在此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重塑制造业新型竞争优势;同年,提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入手,强化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2016年,国家《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出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1)加快发展成为推动服务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对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及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开放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转型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其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至关重要。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产业结构不优,处于欠发达地区和欠发展阶段的“双欠”阶段,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却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锁定”状态,初期依靠大量投入实现扩张发展的路径在当前及未来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及要素约束下将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提质发展迫在眉睫。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远远不足,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成为战略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