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创业革命(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股变革力量

平肖夫妇提出内创业理论40多年后,全球又迎来新的大转型时代。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开启这一转型时代的触发点。这一转型并不只是短期经济波动,更是经济长周期交替变化引发的结构性调整。经济长短周期的叠加,使得全球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实体经济中加速蔓延,海外市场的重大变化,各国政策的调整,股票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暴跌,都让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如何让陷入困境的企业避免倒闭的命运,如何让低迷的经济走向复苏?在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内创业再次走上历史舞台,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特别是在技术突破、管理升级、经济转型和制度变革的多重因素驱动下,内创业的内涵、边界和作用得到极大拓展,许多企业主动把内创业作为发展战略,形成了群体涌现态势。

技术变革的驱动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正孕育着可能引发重大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宏大的技术应用图景正在展开。

技术变革对内创业的影响至少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以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改变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而使成熟企业的既有市场位势可能归零,传统优势企业在技术升级过程中不占有任何优势,主动应对技术变革、重塑竞争优势成为企业转型的根本途径。二是各领域技术更新呈现加速态势,技术的复杂性增加,单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难以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简单的外部并购也不足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有些新兴领域根本就没有可以并购的技术源。通过内创业的方式,有可能快速获得新技术,同时通过内部人力资本与技术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加速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三是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每个人对组织的依附程度降低,而且拓展了更多的新兴创业机会,特别是在技术领域的创业机会大大增加。四是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应用渗透,为企业和员工搭建了更加高效的创业平台,使得创新创业资源获取更加便捷,内创业活动更加高效。

经济转型的倒逼

结束了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转型关口。近年来,尽管转型一直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主题,但总体经济增长仍然乏力,GDP由年增长10%以上回落至7%以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剧。为什么中国宏观经济长期没有改善?我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微观层面即企业的转型不成功,导致宏观转型不到位。大量中小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大批企业由于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而纷纷倒下,转型突破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当前,中国企业进行的各种转型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全面转型,即在现有组织体系内,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全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转型。以往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通常采用这种方式,事先制定明确战略,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执行。但全面转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企业对行业趋势和自身未来发展路径比较清楚,打的是一场确定性的“阵地战”。二是并购转型,就是在市场上直接收购现成的技术、业务和公司进而实现转型。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不失为一条见效快的转型途径。但是企业采取这种方式的代价比较高,管理整合难度较大。况且,在本轮调整中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不是一般意义的周期性变化,而是产能过剩、综合成本上升、互联网冲击相叠加的结构性变化。企业转型向何处去,需要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问题并不清楚,转型方向也难以规划。因此,全面转型对企业而言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此外,通过“摘桃子”式的并购实现转型,可能还面临并购项目缺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转型的第三种方式——内创业转型成为许多企业的新选择。通过内创业的方式,企业支持员工采用新模式,开辟新市场,开展新业务。内创业团队或公司获得成功后可以并入母体企业,甚至最后反向收购母体企业。上述做法的好处是母体企业既不会遭受大的冲击,又能随需而动,捕捉新的机会。就像是一艘大船来到一片未知海域,放下一批小船探索方向,发现机会,预判风险,然后大船再掉头跟进。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的“阵地战”不同,内创业转型打的是“机动战”。

管理升级的自觉

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走过40多年的改革历程。作为改革对象和主体之一的中国企业,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从管理学习到管理创新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大众化消费,小众化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同时,一些成熟企业,由于原来的组织形式有明显的边界和层级结构,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没有足够强的管理能力,就会出问题,即所谓的大企业病——公司规模日益庞大,官僚主义盛行,工作程序复杂,内耗内斗增加,创新活动被压制,效率严重下降,管理僵化,核心竞争力受损。而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正利用市场环境剧变的时机,侵蚀着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保持灵活性,成为大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德鲁克认为,一个没有改革创新的企业,其命运将会是非常悲惨的,当代管理者要想避免陷入此种状态,就要由“管理别人”转向“管好自己”,必须使自己成为变革的领导者,同时必须学会使现有组织具有创新能力。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提出,传统组织结构将置企业于死地,未来的组织会更类似于一种混沌的生态系统。可以说,传统的僵化组织体系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在企业内部进行创业,让内部员工主动走向市场,已被普遍认为是激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可行方式。

制度松绑的推动

自2015年以来,围绕创新创业,国家不断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帮助创业者穿越体制之墙,成为点燃内创业的又一把火。比如,针对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出台政策规定,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可以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这等于是说,科研系统的创业者至少可以大胆豁出去三年时间,这是一个宝贵的时间段,为创业者留出了缓冲区。同时,国家还鼓励国有企业创新创业,并专门制定了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系统性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中央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国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众创空间,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优化配置技术、装备、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实现与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客群体有机结合,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同时,各级政府还专门出台措施鼓励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一方面,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积极培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另一方面,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投资员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等的改革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解绳松绑、释放活力,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各类社会化创业风起云涌,也间接推动了内创业的发展。

总之,技术变革、经济转型、管理升级、制度松绑为内创业提供了重要土壤,但这只是内创业产生的外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组织中的人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人性中蕴藏的创业基因正在激活,这才是内创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