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金钱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Preface
推荐序二
金钱读心术

心理学是一个“读心术”的江湖,江湖里的各大门派都有自己的读心绝技。情绪专家用微表情推测人们的所思所感,人格专家用问卷和测验将人分门别类,认知神经科学家用脑成像设备为自己换上透视心灵的火眼金睛……江湖中的各路好手无不使尽浑身解数,通过行为、生理上的蛛丝马迹来窥探人们心智运转的奥秘。

周欣悦教授是这个江湖中的顶尖高手,而她的独门绝技乍一听颇有点另类。她使用的读心道具,是金钱。

周欣悦教授以她的一系列“金钱研究”独步天下,盛名远播。在我印象中,虽然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心理学科研工作者能做出比肩国外学者的顶级科研成果,但像周欣悦教授的研究这样,既能在学术质量上无比“硬核”,又能“破圈”而出,被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被网友津津乐道的,却是凤毛麟角。

最早“破圈”的,当属“数钱可以镇痛”的研究。什么?数一数钱就可以缓解痛苦?没错。周欣悦教授和她的合作者通过这项发表在顶级心理学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研究发现,数钱可以缓解人们的生理痛苦,降低人们被社会排斥的焦虑感,还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让人变得更为自信和满足。在感叹研究结论有趣之余,我们细想下去就会发现,这个研究揭示出金钱可能提供了一种广泛的心理保护,置于这层保护之下,人的心智和行为就会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

周欣悦教授后来的不少研究都自带这种“乍一听有反直觉的趣味,细思下去发人深省”的属性。这也就难怪她的研究成果屡屡成为媒体宠儿,被包括《自然》(Nature)、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内的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了。

那么,周欣悦教授手中的这柄神兵利器——金钱——可以用来“读心”,用来帮助我们增进对自身的理解吗?当然可以。

世俗智慧告诉我们: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当我们读完周欣悦教授的这本书后就能深刻体会到,金钱可远不止是身外之物,它会在我们活着的每时每刻塑造我们的心智;而人性中有些不易被观察到的隐蔽面,也往往会在与金钱的互动中显露得淋漓尽致。

人的心智既被金钱塑造,也借金钱显露。所以想要了解一个人的话,那就不妨去看看他如何与金钱互动。从人与金钱的互动中理解人性,便是周欣悦教授在这本书里展示的“金钱读心术”。

“金钱读心术”一方面可以观察心智如何被金钱塑造

比如,我们已经从“数钱可以镇痛”的研究里领悟到,金钱可以给人提供强大的心理安全感,“家有余粮,遇事不慌”。那么,这份安全感又会把人们的行为导向何处呢?有些富人会因为这份安全感变得自信而富有魄力。这份魄力,就根植于金钱提供的安全感。但也有些富人会因为这份安全感而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失去同理心。书中列举的数项研究表明,一些富人在思考问题时很少能做到换位思考,这让他们在很多场合显得目中无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既然钱能帮助他们解决大部分问题,那其他人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太重要了,他们便丧失了理解他人的动机。

我们或许早已听说过“穷人思维”“富人思维”这些词汇,对金钱如何左右人的行为也有些许模糊的印象,但当我们读完书中这方面的研究案例后,还是会对金钱如何微妙而复杂地影响人的心智感到惊讶。

“金钱读心术”另一方面可以观察隐藏的心智如何借金钱显露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消费行为中的有趣现象,叫“功能性借口”——如果商家在宣传奢侈品时附加一些实用性功能,人们就会更加愿意购买。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明明看重的是品牌溢价,但似乎只有在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为功能买单”的借口时,他们才能更理直气壮地下单。原因何在?这可能是因为多数消费者都默认“节俭”是社会认可的美德,所以在打算购买奢侈品时就不自觉地背负上了罪恶感。而实用性功能正好给了他们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我买这块名表可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因为它计时精确。”这样一来,购买奢侈品的罪恶感便大幅消减了。借由这样一个消费行为,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制约得以清晰地显现。

人心难测,而这本书里的大量研究和案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如何从人们赚钱、花钱、看待钱的方式里挖掘出他们内心的“真实”。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钱是俗物,古时的体面人对钱不屑一顾。可在金钱无孔不入的现代世界,不理解金钱,我们谈何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这本书带领读者喻义于利,于大俗中悟大道。它展示的正是一个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体面人应有的金钱观。

魏知超

心理学科普作家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