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金庸 来到人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先生走了,标志着一个武侠时代彻底结束。
得知这个噩耗,我心里“咯噔”一声。感觉巨大的天幕,从头顶重重地压下来,像一个过去的时代,重重拉下闸门。然后我竟愣在那里,几分钟之后,落泪不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可没有了你,从此江湖路远。如今你走了,和一个时代正式不告而别。像来到人间大闹一场,忽然转身悄然离去。
你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将变成一个伟大的传说。
在少年时那些最寂寞的日子里,我窝在宿舍一本本读你的书。有时读着读着,天就亮了。乔峰、段誉、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我的脑海里跃马扬鞭,纵横四海。我跟着他们哭,跟着他们笑,跟着他们呐喊,跟着他们流浪。他们就像是我的一个梦,而今你走了,这个梦碎了。
十几年我在街上小书摊上买的《笑傲江湖》,纸页早就泛黄,字迹模糊不清。而今,它还摆在那里,初翻只是少年时,再翻已是断肠人。
金庸的一生,是侠客的一生,而今侠客都不在了,那江湖又在哪儿呢?
一
冯唐说:“我们每个不甘心平凡的人,都期待鲜活的生命,渴望难得的放纵。至少希望在书里读到另外一种生活,懂得体会有生命的人拥有的生活。于是有了武侠小说,有了金庸。”
金庸所创作的武侠小说,用一副对联可以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他的小说温厚淳朴,平平静静讲故事。单看如明清豪宅的部件,平常无奇,稳扎稳打,等所有部件合成建筑后,严丝合缝,大气端凝。
金大侠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海宁望族。他们家“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连康熙皇帝都曾为查家宗祠提字:“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1952年,金庸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与梁羽生相识为友。当时人们都爱读武侠小说,总编辑安排梁羽生编写了《龙虎斗京华》,提议让金庸也写一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金庸开始踏上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1955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上连载,没承想大火,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
此后,金庸自己创办了《明报》,初期经营困难,销量非常不好。金庸那段时间很标题党,后来仍不见起色,为了促动报纸的销量,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凭着《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救活了《明报》。
大众读者们是脆弱的,连载过半的时候,读者们根本接受不了小龙女和杨过这对情侣走向悲剧。在金庸原有的设定里,小龙女从绝情谷一跳,就没有下文了。最后为了照顾读者,写了个圆满的故事。
当时国外的很多中文报纸都要转载他的武侠小说,一般都等他的小说在香港连载出来了,然后由记者坐飞机带回报社转载。但是到了小说的紧要关头,有的报馆为了抢先刊登,就直接利用地下电台设备,通过电报来传送新鲜出炉的连载内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基本没有电话,有急事只有打电报,而发电报是按字算钱的。1958年,全国实行统一价目,不分地区,不分明码密码,普通电报每字3分,值现在的30块不止。用电报来拍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算是破天荒的举动。这些小说发行单行本后,就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超级畅销书。金庸也被称为“现代华人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小说家”。
但是他的成就并不只限于武侠小说的创作,他还是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就算把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方面的成就拿掉,依旧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人。金庸刚开始办报社的时候,很拮据,经常发完工资就两手空空。他牌技很好,发完工资就请员工到家里打牌,再把钱赢回来。
后来《明报》做大了,有钱了,他还是请员工到家打牌,但都故意输钱,就当是给员工们发福利。
二
金庸的一生,是爱而不得的一生。他的梦中情人叫夏梦,是香港电影演员,因相貌身材出众又娴雅大方,被人称作“上帝的杰作”。
1957年,金庸33岁,已经有了家室,但为了接近夏梦,他特意加盟到长城影片公司担任编剧。这一年夏梦24岁,早在三年前就已经与林葆诚结婚,对金庸虽然欣赏,却也只是当普通同事看待。
1959年,金庸特意出钱出力,联合胡小峰执导了为夏梦量身打造的戏曲电影《王老虎抢亲》,本想博得美人芳心,可是夏梦仍不为所动。
金庸与夏梦仅有一次单独约会,在一家咖啡店里两人举杯共饮,金庸趁着几分酒意,对夏梦挑明了爱慕之情。但夏梦对他说:“可惜你迟到了一步,以我的为人,是决不愿去伤害夫君的,请你体谅。”
这段爱而不得的感情让金庸陷入了漫长的单相思。从此以后,金庸把对夏梦的爱恋融进了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里。《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等绝代佳人的身上,都有着夏梦的影子。
与金庸有交往的三毛说:“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的‘情缘’描写。”1976年,夏梦告别从影17年的生活,移民去了加拿大温哥华。金庸把这并不怎样重要的新闻,一连几天放在《明报》的头版头条位置上,还专门写了一篇社论《夏梦的春梦》,为夏梦公开发表祝福。
2016年10月30日,一代传奇影星夏梦去世,享年83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一年,金庸92岁。
三
金庸的一生,是爱恨情仇的一生。他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叫杜治芬,婚姻期间杜治芬和别人有了私情,金庸遭到背叛,感情上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他到了晚年,提起这段婚姻,仍旧耿耿于怀。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是新闻记者出身,比他年轻11岁,漂亮而能干。金庸的四个儿女,都是她所生。他和金庸有过一段相濡以沫的生活,在《明报》建报初期,生活拮据的时候,两人甚至只能共点一杯咖啡喝。1998年11月8日,朱玫在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过世,死因是肺痨菌扩散,享年63岁。
金庸的第三任妻子叫林乐怡,比金庸小27岁,她认识金庸的时候才16岁。后来他们结合,在情感之路上漂泊了大半生的金庸,终于找到了归宿。
关于婚姻与爱情,金庸曾经这样说:“最好是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白头偕老。”
四
金庸的一生,是举杯酬知己的一生。
邓小平是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大陆最早的读者之一。1973年3月,金庸小说在大陆尚为“禁书”,邓小平从江西返回北京后不久,就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并且对其爱不释手。
1981年夏,北京邀请金庸到大陆访问。金庸提出想见邓小平,报告很快送到了邓小平那里。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了金庸,相谈甚欢。
会谈时,邓小平见金庸穿着西装,便说:“今天北京天气很热,你脱了外衣吧,咱们不必拘礼。”
金庸被邓小平接见后回到香港,立即给邓小平专寄了一套《金庸小说全集》。也就在这之后不久,金庸小说在大陆“开禁”,并很快成为了畅销书。
金庸的粉丝里,不乏各界名人,张纪中、蔡康永、姚明、莫言等,还有不得不提的马云。
2000年7月29日,在香港的一个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马云:“你最喜欢、最崇拜的偶像是谁?”马云说:“是金庸。”
他曾在公开场合说:“中国的书,其他的都可以不读,就是不能不读金庸。”2004年,金庸为淘宝网手书八个大字:“宝可不淘,信不可弃。”马云以此为警,铭记在心。
很多马云的粉丝戏称:金庸就是“马云背后的男人”。而如今,马云应该是那个哭得最伤心的人之一吧。
五
金庸的一生,是肝胆相照的一生。他和倪匡、黄霑、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其中,金庸和倪匡的私交甚好。当年金庸连载《天龙八部》的时候,有一阵子太忙顾不上更新,就请倪匡代笔,嘱咐他,千万别把里面的人写死。
倪匡假意推辞了一番,还是很高兴地接过来写。他个人很不喜欢阿紫这个人物,结果任性地违背了金庸的设定,把她的眼睛写瞎了。等到金庸回来,找他兴师问罪,倪匡耍赖地说:“你临走时叫我不要弄死人嘛,我是弄伤了,打打杀杀肯定会受伤嘛。”
金庸摊手无奈,拿他没办法。金庸的读者知道这件事后,有人跑去质问倪匡:“你为什么要把阿紫的眼睛弄瞎?”倪匡又耍赖地说:“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在武侠世界里,提起金庸,就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古龙。在武侠界,金庸算是古龙的前辈。金庸比古龙大14岁,在他已经是武侠界的泰山北斗的时候,古龙还只是香港一百多个武侠作家中普通的一员。
在古龙还未成名的时候,金庸就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武侠作家,第一就是古龙。”
1972年,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即将结束,宣告金庸武侠时代即将画上句号。
自己虽然不写了,但是武侠小说连载还得继续。金庸由此想到了古龙。这一年,金庸亲笔写信向古龙约稿,请他为《明报》接着写武侠连载。
据古龙的弟子于东楼说,信寄到的时候,古龙正要去洗澡,于东楼替他拆开一看,说是金庸的约稿信。古龙兴奋不已,读完金庸的信,连澡也忘记洗了。
古龙深刻地明白这封信的意义,这就像是武林盟主退位前选定接班人。
从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金庸邀请了古龙一起走进武侠史。此后,古龙不负金庸的提携,成为地位仅次于金庸的武侠宗师。
六
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甚至开始“反英雄”。他感慨道:“年轻时崇拜的大英雄都是完美无缺的,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英雄,他也有普通甚至卑鄙的一面。”
金庸一生最后悔的事情,是关于他的大儿子查传侠的。1976年10月,金庸的大儿子査传侠在美国哥伦比亚自杀身亡,年仅19岁。当时金庸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甚至有想跟着自杀的冲动。
那段时间查传侠因情感受挫,心情极其低落,多次找金庸谈心,但金庸却以写稿忙为由拒绝了儿子,这让查传侠感到亲情的疏远和淡漠。
查传侠的过世是金庸一生的伤痛和遗憾,他80岁的时候,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您这辈子有没有什么遗憾的事?”
金庸声音哽咽地说:“最遗憾的,就是我儿子在美国自杀了。他为了爱情,自己上吊死了。”
查传侠过世后的五个月后,也就是1977年3月,《倚天屠龙记》出了单行本。当时金庸在书后写了篇后记,整篇后记只有800字左右,写得散漫而节制,最后的结尾是:“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这最后一句“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其实是在表达丧子之痛,只是说得极为隐晦。这时,金庸已“明白了”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
在查传侠过世后的几年里,金庸在佛经上的研究花费了大量精力,希望能借助佛教的智慧,抚慰心中的那一份伤痛。
1991年,67岁的金庸退出《明报》集团管理层,从此去周游列国、教书旅行、静修研经,将《明报》卖给了企业家于品海。很多人说,那是因为于品海长得像他死去的儿子。
七
武侠是给成年人看的童话。在金庸的笔下,白马在北风中长啸,英雄在草原上射雕,爱恨情仇在腥风血雨下洗礼,功名理想在刀光剑影里飘摇。
有了金庸的江湖,就像一首诗写的: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没有了金庸,江湖是什么样子?没有了乔峰的烈酒、令狐冲的长剑、黄药师的洞箫、郭靖和黄蓉的白雕,也没有了张无忌的多情、杨过的痴情、韦小宝的女人,那江湖还是江湖吗?
如今大师远去,只剩下我们“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骨已无多。
还能说什么呢,只能一声长叹。一个人独坐,携一壶酒,致敬那个已经逝去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