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的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
传播与人类社会同在,长期以来学界对传播的认识局限于传播的信息传递功能。实际上,传播(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词根相同,传播是共享的行为,与社会秩序和社会冲突联系密切。如果从历史与自然的角度说,传播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属性,信息在空间中的运动是传播的一面,是显著的、易于感知的,仪式在时间中的序列展演是传播的另外一面,是隐蔽的,不易察觉的。仪式一直处于人类学者持续关注的中心位置。仪式之于神话,正如实践之于理念。仪式很古老,渊源深远,却又处于动态的变迁中。仪式行为所体现的理念和信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时间的侵袭,已经杳无踪迹,但是仪式行为的表征依旧可能存在。仪式可储存和识别历史记忆,是穿越悠久历史的桥梁,是探索传统文化的密码。同时,仪式行为发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存在转换,仪式可能随着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此,仪式古老而富有活力,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影像,既携带历史的基因,又能够体现制度文化的转变,对仪式的考察和分析能阐释支配宗教和仪式活动的价值观念,洞察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方式。
仪式不仅是“什么”,而且是“怎么样”,对仪式的理解需要同时关注仪式所叙述的内容和意义。
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研究常常受制于经验主义取向的学术立场,对于宏观层面的制度、文化因素疏于论证。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解还要同时关注所叙述的故事和意义特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提出传播仪式观,论点明确,影响广泛,但由于缺乏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实际运作的仪式分析而受到质疑,被批评对有关传播的仪式研究不够精确,忽略了社会现实赋予媒介的权力。本书通过对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分析,弥补了既有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细致考察的不足,通过分析百年来历史时空中新闻发布会这一活动的嬗变,发展和完善了既有研究的理论内涵。
近二十年来,民俗学、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学者纷纷加入仪式研究的阵营,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仪式。本书写作立足于新的媒介技术所产生的现代仪式,对具体的仪式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将仪式思想运用于实际中,对新闻发布会作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考察,论证新闻发布会作为现代社会仪式表征形式的一类,对政治合法性有形塑作用,能够通过文化的展演表达内在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扩展了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时代性,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传播可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新闻发布会是有组织的媒体公关活动,显示了组织的媒体关系,新闻发言人代表着组织的形象,是社会进步、民主政治的外在表征。
现代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权力行使方式在发生改变,需要提高自身的统治和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执政的合法性。从强制行政向合意行政转变是公共治理的一个基本趋势,社会合意的生成是成功治理的保障。政治仪式使用象征符号系统,简化或增强政治信息的传递,一直且将继续是政治生活的基础构成。政府新闻发布会是政治仪式,可以作为政府的新型治理手段。本书认为,新闻发布会的仪式形式、仪式规格、仪式程序直接作用于新闻发布会的仪式效力,为实现既定的仪式目的,需要重视仪式程序和仪式形式的合规合约。发布会的仪式属性决定了在重大事件的发布会中,发布方的高层管理者是义不容辞的第一发言人。本书从仪式层面分析如何实现既定目的,对于沟通政府与社会、扩大两者的对话和合作、规制社会失范、缓解社会冲突,具有明确的应用和现实价值。
在加拿大社会学者大卫·切尔(David Cheal)看来,仪式在当代宗教和社会生活中起着持续的重要作用。仪式通过激发情感和认同,或许是促进认知一致的最有效手段。新闻发布会是新闻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也是秩序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国是礼仪之邦,历来讲究社会秩序和身份差异。本书对新闻发布会的仪式特征进行具体阐述,论证新闻发布会的社会整合价值,分析新闻发布会扎根到中国后所具有的文化个性,从这个层面讲,本书具有理论和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