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投资产品,是疏通投融资和财富管理的桥梁,对于引导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处于金融改革中的资本市场正在进一步开放,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沪港通”、QDIE试点、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等取得了突出进展和重要成果,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培育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我国公募基金运作形式是公司制,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公募基金正式受到法律的监管和规范。近十多年来,在融资结构改善、储蓄投资深化、社会财富积累的背景下,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规模始终保持稳步增长。从2004年到2018年底,公募基金的数量由161只增加到4 957只,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3 200亿元上升至13万亿元。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公募基金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由2014年的7.13%上升至2018年的14.5%。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市场规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4年美国共同基金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越全年GDP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场。2018年,美国开放式基金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45%,而中国只占3.5%。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意味着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也蕴含着充足的机会,如中国开放式基金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开放式基金的资金净流入占全球资金净流入的比例高达42%。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和从业者参与进来,我国的市场份额及影响将持续壮大。
开放式基金具有申购和赎回的灵活性,是个人和家庭理财的重要投资工具,家庭部门投资于基金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在美国,个人和家庭持有的基金资产约占基金市场规模的90%,而我国基金市场个人持有的资产规模占市场规模一度高于70%。个人投资者的比例过高,同时我国基金投资者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投资人年收入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国内股票市场震荡相比发达国家更加剧烈,对基金市场流量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2013年开始,大数据、移动互联和普惠金融为基金市场提供了丰富场景和发展空间,创造了大量新的需求和投资机会。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并且给基金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宝”类基金产品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货币市场基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开放式基金中占比最大的一类基金。2014年底,股票市场迎来自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波牛市行情,带动了基金公司纷纷扩大规模,2014年新发基金795只,是2013年新发基金数量的1倍以上。但是,中国股票市场在杠杆作用下快速上升的同时也蕴藏着潜在的风险。2015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加之缺少实体经济的支持,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引发崩盘式的下跌。当股票市场状况不好时股票型基金净值大幅下降,开放式基金进入和退出的灵活性也容易引起投资者恐慌性赎回,从而促使基金净值进一步下跌,使得许多基金公司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和市场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的阵痛期还在拉长,国际形势也风云变幻,金融市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这对基金管理者和投资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控制风险、“聪明”投资是基金持有人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据《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4)》,影响投资者选择基金的主要因素还是历史业绩和基金排名,这在市场情况表现良好时,不会为投资者带来太多风险,但是当市场条件不好时,历史业绩并不能直接反映基金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水平,只关注基金历史业绩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损失。我国基金市场新发基金与股票市场同步性非常一致,对新发产品的风险控制和行业监管还不够充分。2018年,开放式基金中个人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占比为49.2%,略高于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个人投资者依然处于重要地位。尤其是当市场行情回暖时,持有人结构依然有散户化的趋势,基金市场投资行为难以摆脱“羊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