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它而美: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理论、流程和案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持续创作

一眨眼十几天过去了,一期实验结束。

我们收拾好行囊来到村口,村口早已站满了村民。

“谢谢你们啊。”

“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啊。”

“下次来一定多待几天啊。”

“下次来一定来我家吃饭啊。”

“下次来,我们提前准备好驱蚊药,免得再被叮这么多包。”

“到了北京一定向我们报平安啊。”

……

村民眼里含着泪水,一个个与我们握手道别。从他们紧紧握住我们双手的那一刻,我们就决定会再次回到这个小山村,与他们一起建设村子。

望着远去的村子,心中感慨万千……

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了小仙用微信发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小仙家院子墙壁上挂满了布玩具。看到这张照片,我十分激动!原来,我们离开村子后,她每天仍在非常用心地做布玩具。

“嗖——”紧接着又发来一条信息。“丛老师,你看我做得好看吗?这些玩具都是我儿子创意的。他画图,我缝制。他现在可喜欢跟我一起做玩具了,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图。”

尽管相隔千里,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小仙给我发信息时的那股子兴奋劲儿。

“丛老师,国青也想做!他让我帮忙问一下你,做点什么东西好?”

看完信息后,我想了一会儿,突然记起第一次去小仙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子里种了好多盆栽,当时得知她老公喜欢养花。那就做毛竹花插吧。

“对!就做毛竹花插!”想到这,我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手,快速编辑成文字用微信给她发了过去。

小仙几乎每天都会把她老公制作的新作品发给我看。我也会给他提出完善的建议,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花插的造型一次比一次有创意。

有一天,夜里十点多了,小仙儿发来了一条视频。视频里光线昏暗,葛国青坐在小板凳上,正在用竹子编果盘。

“丛老师,你看我老公做的果盘怎么样?好看吗?”

“这是你们自己创意的吗?”

“对呀!丛老师。今天我家可热闹了!村里人来串门儿,看到这个果盘说我们做好了可以拿去卖,还问国青一个人做得过来吗?我就跟他们讲,等我们练好了,教大家一起做。村里有的老人没有收入,教会他们,他们做好后还能卖点钱。钱虽然不多,但赚几块钱也很好啊!结果,他们都夸我思想觉悟高!”

“你很伟大!”我激动地说。

果篮的造型很新颖,是用一根粗的毛竹编制的一体化果盘。他还细心地利用竹条里外颜色深浅的不同,做了简单的色彩搭配。

“我现在年纪大了,心里也想着让自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但我一定会努力!这是我的梦想,你要帮我保密啊!”

“一定会实现的!”

“前几天来给我店里送哈尔滨啤酒的小伙子,看了我们做的东西之后,随口提了一句:现在垃圾桶需求量大,用毛竹做垃圾桶,可以卖给住别墅的人。我和我老公就开始用毛竹编垃圾桶。这些东西都很实用、很漂亮,已经有好多游客买我们做的东西了。”

离村后的两个多月,小仙已经做了七十多个布玩具,每一个玩具都是她儿子画图,她缝制;她老公做了二十多种竹制品;她家后来被改造成手工艺馆,成为村子里最知名的景点,来参观的游客近万人。

她变了,真的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