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经过对孩子的大量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0~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要么十分黏人,恨不得变成妈妈的小尾巴寸步不离,只要妈妈不在视线内就会哭闹不停;要么表现得比较有距离感,父母在不在视线中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比较陌生。后者常见于隔代抚养的家庭。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状态出现,与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互动有关。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及时且稳定的,那么孩子表现出来对父母的依恋关系是一个状态,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不稳定且不及时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另一种状态。
关于爱的依恋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一个实验。
为了研究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科学家也做过一些实验,比如把孩子和母亲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然后母亲离开孩子留下。过了一会儿,母亲再回来,通过观察孩子在母亲离开以及再回来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到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依恋类型,他们的表现也会不同。
第一种,安全型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在母亲离开、单独留在陌生环境的时候,会焦虑甚至哭泣,但过一阵子,孩子会慢慢地安静下来,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孩子会张开双手,非常期待被母亲拥抱。当母亲给孩子拥抱的时候,他就能够满足地在母亲的怀抱中安静下来,之后他会再度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玩具世界。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孩子很有安全感,敢于探索,在情绪上更容易表现出快乐。这样的孩子内心对养育者的理解是我相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的,所以当母亲暂时离开后,他们虽然表现出了焦虑紧张,甚至哭泣,但是当母亲回来之后,他们很快接受了母亲的安慰,而且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们会把这种和主要照管者的安全性依恋关系内化到自己的心中。
第二种,逃避型依恋关系。这一类孩子在母亲离开的时候表面上好像没什么反应,当研究人员在孩子身上装了生理反馈测试仪之后,发现这些表面上若无其事的孩子,内心的焦虑程度可能比那些表现出焦虑甚至哭泣的安全性依恋关系的孩子还严重,只是他们很小就学会了压抑、否定和隐藏自己的痛苦情绪。当他们的母亲回来的时候,也并不像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会迎向母亲,他们不伸手要母亲抱,也不期望母亲抱他们。这样的孩子可能看上去很乖,比如说妈妈走的时候自己头也不回,或者去幼儿园的时候也不哭,实际原因是他并没有和母亲之间建立深刻的依恋关系,所以他们内心的潜台词可能是:不管我怎么要求,妈妈都不会理我的,从而出现了所谓的习得性无助。这些孩子可能在之前提出情感要求的过程中因为不断受挫,所以逐渐相信,自己的需要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满足的,从而选择了内心封闭。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不太容易交到朋友,因为他们内心既不信任别人,也觉得别人无法满足他们,发展到成人阶段,他们不太会跟别人表露自己的情感需要,通常让别人觉得很难接近,甚至经常让对方觉得他们爱自己胜过爱对方。
第三种,焦虑型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会在母亲离开的时候放声大哭,赶紧扔下手边的玩具,紧紧追着母亲。母亲离开之后,他们根本无法安静地玩玩具,也无心玩乐,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会马上跑过去,一边要妈妈抱,一边又会报着“你刚才为什么抛下我”的怨气踢打母亲。被母亲抱在怀中的时候也很难被安慰好,就算过了好一段时间终于安静下来之后,他们也不能再继续专注放心地玩了,他们会一直盯着自己的妈妈,生怕什么时候妈妈又走了。
这样的孩子可能在小时候妈妈离开的时候反应特别大,哭得好像天要塌了一样,或者说在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也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很难安抚,半天都安静不下来。这样的孩子有一个核心信念,就是我不知道我的需求能否被满足,所以即使妈妈回来了,我的内心依然充满了严重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有可能在恋爱的时候会爱得很辛苦,他们有超强的占有欲,而这样的占有欲不仅让他们自己难过,还会把对方赶走,而且也很容易受对方情绪的左右。
第四种,混乱型依恋关系。这种类型的孩子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会惊慌失措,但又不像逃避型的孩子那样一点反应都没有,也不像焦虑型的紧紧追在妈妈的后面。他们没有什么应对策略,追或不追比较茫然。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们无心探索玩具世界,母亲回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和母亲互动,是该亲近还是该逃避。他们好想伸开手要妈妈抱,但双脚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这种反应没多久,他们可能就会表现出回避型或者焦虑型孩子的样子。之所以以混乱的状态出现,原因就是母亲同时是快乐和痛苦的来源。不接近吧自己会觉得孤单焦虑不安全,一接近又怕受伤害,心中既渴望母亲的关怀,又想到母亲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题。这样的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怎样才能满足,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非常没有自信,在亲密关系中不是逃避就是攻击。
不同的依恋关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也不同。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和我们形成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呢?这就涉及了爱的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两点:稳定性与及时性。
爱的稳定性是指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在大部分时间内都能保持一致稳定。比如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情绪不好就对孩子冷言冷语,甚至是恶言斥责。这就好像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小猴子的实验。如果用这个实验做比喻的话,有的家长就是上一秒是温暖的绒布猴子,而下一秒就是冷冰冰的铁丝猴子,这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在这样不稳定的环境中,孩子很难和我们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缺乏稳定性的爱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除了保持稳定性,及时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也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不能及时对孩子的情感需要一一回应,孩子可能就会与父母之间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当父母不能及时回应自己的情感需要时,有的孩子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父母离开也不会表现得过分不舍或哭闹,大人以为这样的孩子是乖孩子,实际是孩子压抑了天性。所以,当家长对孩子的情感需要不敏感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慢慢地不仅不再有表达情绪的愿望,看上去也没有那么多活力,甚至会发展出很多问题行为来引起家长的关注。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父母在爱的及时性和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于是孩子和家长更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回避型依恋关系中,父母在孩子眼中往往是不亲近不投入,换句话说是非常遥远的,所以,与其大声喊没用,不如干脆选择保持沉默。在焦虑型依恋关系中,父母的稳定性往往很差,有时候重视,有时候忽视,父母的及时性也有问题,有时候很敏感很迅速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有时又置之不理,而且经常前后不一,这个时候孩子就无法预期父母的行为,也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不是真的能被满足。而在混乱型依恋关系中,父母往往有极端的表现,爱也是很极端的,恨也是很极端的。所以,父母在孩子眼中既是他们渴望爱和关怀的对象,又是给他们带来最深恐惧和伤害的对象。比如父母有酗酒行为,不喝酒的时候是非常理想的爸爸妈妈,但是喝酒之后却让孩子饱受伤害,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产生混乱型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不仅会影响我们现在的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孩子未来一生,包括他以后的亲密关系。所以,为了对孩子负责,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稳定和及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