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草工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西方皮草的发展简史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M FUR

一、历史最悠久的衣料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动物毛皮都是人类最古老的服用材料。出于御寒护体的生理需求或图腾崇拜等心理方面的原因,随着骨锥、石刮刀、骨针等工具的发明应用,以及一定程度的对毛皮的鞣制处理,从北欧到北非的早期文明都出现过服用毛皮的现象,对毛皮的利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距今6000到10000年前,比较先进的地区开始掌握麻纺织技术,由此,麻织品打破了毛皮衣料一统天下的局面。后随着丝织、毛纺、棉纺技术的不断发展,毛皮服饰的服用比例不断下降。各民族的文明进程有先后差别,当某些地区和民族普遍服用纺织品材料的时候,毛皮服饰一定意义上成为未开化民族或游牧民族的象征,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但即便如此,无论是古埃及、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服用毛皮的现象。

就古埃及人居住地的地理环境而言,是没有利用毛皮材质实现保暖目标的需求的。然而,古埃及的金字塔里却保留了法老和祭司们穿用毛皮的形象,见图1-2-1。古埃及人对于毛皮的使用很有选择性,如他们推崇狮皮、豹皮,而摒弃羊皮。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狮子、豹子等猛兽所具有的威力会附着在它们的毛皮上,而传递给毛皮的穿着者。同时,古埃及人还认为凶猛强悍的野兽具备王的气质,因此统治阶级穿用狮皮、豹皮服饰,并特别保留它们的尾巴,以象征王权。这种现象在后来很多非洲部落酋长身上也可以得到证实。

图1-2-1 古埃及第四王朝,穿豹皮长裙的公主

摄影:Werner Forman Archive 编号:estrm2356838 图片来自全景http://www.quanjing.com/share/estrm2356838.html

创造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人,于公元前4000年在两河流域开始了游牧生活。因其在获取羊毛皮上的便利性,而养成了穿用科纳克羊毛皮裙的习惯。从苏美尔的雕塑作品上可见,绵羊毛皮制成的筒形科纳克裙长短不一,表面的羊毛被精心地处理为规律排列的细绺。穿着方式上主要有仅穿半身裙和露右肩的连衣裙两种形式。见图1-2-2,表现的是公元前3000年中叶的苏美尔拉格什国王乌尔南塞和家庭成员的形象,其中左上站立的是穿半身裙的国王,其右侧上排第一位家人穿用的是露肩连衣裙。

图1-2-2 公元前3000年中叶的苏美尔拉伽什饰板浮雕 现藏卢浮宫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dc82c0101ibak.html

古希腊人对毛皮持认可乃至推崇的态度,因此,当时已有专门的毛皮商和毛皮加工业。这种认可态度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证据。例如,大力神海克力斯,他最常见的形象是身披被他所制伏的巨狮之毛皮;《金羊毛》故事里的少年英雄伊阿宋手持长矛、身扎着豹皮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另一位英雄赫拉克勒斯则狮皮缚身;还有全身披着山羊皮的三个善良仙女的形象;荷马史诗描述了一块神盾,因为蒙着一块曾哺育过宙斯的母山羊阿玛尔忒亚的毛皮而魔力无边;参加了温泉关之战的,来自臣服于波斯的46个国家的士兵当中,有身穿豹皮或狮子皮的埃塞俄比亚人。说明同时期在其他民族当中也不乏穿用动物毛皮的现象。

对于毛皮,罗马人则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将毛皮做成床上用品和垫子,认为具有东方异国的“情调”,是一种“豪华”的标签。另一方面,罗马人又对罗马帝国以北,穿用毛皮的未开化民族贴上了“野蛮”的标签,称之为“毛皮人”。到3世纪以后,罗马人的态度又发生了扭转,特权阶级居然又开始穿用毛皮了。

二、标识等级的衣料

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西欧进入“文化黑暗期”。初期,日耳曼男子仍然保持游牧时期的毛皮背心配长裤、外加皮革绑腿带的穿着习惯。不久,羊毛纺织品替代了动物毛皮,毛皮的使用大为减少。

直到13世纪,欧洲服饰进入哥特式风格,受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服饰也被赋予了高雅的情趣,毛皮再次受到青睐。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贸易之一就是毛皮贸易,从黑海沿岸到西伯利亚、中亚诸国进口的毛皮,特别是松鼠皮、紫貂皮、猞猁皮、鼠貂皮、狐皮等毛皮品种成为富裕阶层向往的高级衣料,价钱由此也不断攀升。绵羊皮、山羊皮、狼皮等则是穷人的选择。除了毛皮品种的差异,服装款式上也表现为富人追求流行,穷人满足于实用的差别,因此,这时的毛皮服饰已具备了标识贫富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毛皮服饰主要表现为毛绒面朝里、外附丝绸或其他材料的形式。毛皮还常见于领、袖口以及衣襟边缘的镶边见图1-2-3。

1223年路易八世加冕仪式上,皇后布兰奇卡·斯蒂利亚所穿萨科特,即采用白色貂皮对门襟及袖窿进行了镶边处理。路易八世本人的加冕服也在领口处露出了窄窄的白色貂皮镶边,其加冕服里面是否有毛皮内衬,从画面上不太好作出判断,但后世法王的加冕服应用白色貂皮成为惯例。路易十三的加冕长袍不仅有白色貂皮衬里,还加上了毛皮披肩,见图1-2-4。路易十六的画像,特意将加冕服里层大幅度地掀开,以展示大块面的貂皮,见图1-2-5。

图1-2-3 1223年《路易八世和布兰奇卡斯蒂利亚加冕》

图1-2-4 《穿着加冕礼长袍的路易十三》

菲利普·德·尚帕涅绘,英国皇家收藏

爱德华三世执政的1337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穿用毛皮的等级限制法律,规定只有皇室、贵族和僧侣里的特权阶层才能穿着毛皮。然而,民间的僭越行为屡禁不绝。此后,爱德华三世又确定了貂皮作为皇室专用品的地位,并且在纯白的貂皮上镶嵌了黑色貂皮,形成规则的装饰性斑点。这种黑白镶嵌的貂皮工艺不仅在英国应用,见图1-2-6,而且欧洲人普遍认同其为最高的身份象征。因此,欧洲王室的肖像画中经常可见这种白底黑点的貂皮衬里,包括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等历代法国国王,见图1-2-7。此后直到16世纪,西方其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性的法律,对不同阶层的人可以穿着何种毛皮作出严格规定,从而强化了毛皮服饰作为身份标志的地位。

图1-2-5 路易十六肖像

图1-2-6 《英王亨利八世肖像》 荷尔拜因(德)

毛皮服饰的流行在伊丽莎白一世执政的16世纪上半叶达到了顶峰。上层社会普遍穿用皮草服饰,毛皮加工工艺在欧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伴随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皮草元素在当时所流行的几大服饰特征上也有所呈现。首先,在文艺复兴时期,为营造男子健壮的体形,男子服装普遍通过衬垫或填充物夸张肩胸,毛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图1-2-8所示,荷尔拜因所作的《法国公使双人像》中,左边的人物所着服饰,通过厚重皮草的分割拼接,塑造了灯笼状的肩袖造型,极大地夸张了着装者的体形。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切口”装饰手法,即以切开表层服装面料而展现里层服装的手法。因当时的毛皮材料仍然用于领口和内衬,以切口为灵感,在拼接处特意将毛绒露出衣服表面的做法,也为皮草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如图1-2-9 《莫莱特像》中,其前臂露出白色内衬的袖子处理为正宗“切口”,而上臂部外露的的棕色毛绒则为拼接痕迹。

不仅拉斐尔(1483—1520)、荷尔拜因(约1497—1543)等留下大量从16世纪早期到16世纪中期,着皮草服饰的肖像画。而乔凡尼·巴蒂斯塔·莫罗尼(1524-1578)、布隆基诺(1503-1572)等画家也为我们留下大量从16世纪16世纪中后期,着露出皮草翻领或皮草袖口的肖像画,见图1-2-10、图1-2-11、图1-2-12。

图1-2-7 《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亚森特·里戈(法) 1702年 现藏凡尔赛宫

图1-2-8 《法国公使双人像》 荷尔拜因(德)

图1-2-9 《莫莱特像》 荷尔拜因(德)

图1-2-10 《拿苹果的年轻男子》

拉斐尔 (意)

图1-2-11 《法学家》

乔凡尼·巴蒂斯塔·莫罗尼 (意)

图1-2-12《托斯卡呐大公肖橡》

布隆基诺(意)

16世纪最流行的两种毛皮服饰配件,分别是“跳蚤领巾”(Flea scarves)(或称“搔虱毛布”)和毛皮手笼。前者是在当时个人卫生极其糟糕的状态下被发明的,因为这种毛皮围巾可以吸引跳蚤,以便抖落。后者同样具有实用价值,这种毛绒朝外的筒状结构服饰,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男女喜爱的暖手配件。

巴洛克风格流行时期,丝带、刺绣、羽毛、蕾丝花边等太多的装饰元素充斥于贵族男女的服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皮草在服装主体上的应用。因而,上述毛皮领巾和手笼作为服饰配件得以沿用,同时,为后世欧洲皮草服饰毛绒外翻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初期,贵族男子仍然热衷于穿着毛皮衬里的外衣,同时流行的还有海里皮帽子。伴随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的步伐,欧洲男子的生活节奏加快,对男性形象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奢华繁琐的服饰不再作为他们展示地位和能力的主要标志。到19世纪,皮草元素逐步退出了男性服饰,而女性服饰仍然大量使用毛皮衬里、镶边、翻领,以及毛皮围巾、毛皮手笼等,见图1-2-13。

图1-2-13 托马斯·劳伦斯(1769- 1830)的作品(英)

三、奢华时尚的衣料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欧洲上流社会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巨变,资产阶级新贵不断加入,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服饰失去了原有的标识等级的意义,成为炫富的道具。

1858年,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在巴黎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时装店。作为巴黎高级时装业的创始人,沃斯将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作为自己的设计对象,他的成功引来众多设计师的仿效,为中产阶级妇女提供了追逐时尚、展示财富的渠道。

为迎合贵妇人的消费心理,奢华的皮草材料受到包括沃斯在内的高级时装设计师的重视,见图1-2-14。1900年的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对毛皮服饰的流行和时尚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后,毛皮定期出现在波尔·波阿莱(Paul Poiret)和珍妮· 帕奎因(Jeanne Paquin)的设计中,见图1-2-15、图1-2-16。高级时装设计师利用毛皮制作外套、围巾、披肩、帽子、手套等产品,皮草时尚愈演愈烈。1918年,罗马还出现了专供皮草大衣的专卖店,即芬迪(Fendi)的前身。

图1-2-14 沃斯1887年皮草服装作品

图1-2-15

波尔·波阿莱1911年皮草服装作品

图1-2-16

珍妮·帕奎因1907年代皮草帽子和手笼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皮草大衣或毛皮镶边大衣成为上流社会妇女秋冬季节出席社交活动的必需品,在肩部披搭整张狐狸皮的方式也很流行。在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期间,上流社会仍然没有放弃对皮草时尚的追逐,20世纪30年代甚至还出现了狐皮热。皮草成为富有人士连夏季都不忍舍弃的装饰元素。毛皮品种也更为丰富,除了价格日益攀升的貂皮和狐皮,波斯羊皮、水獭皮、卡拉库尔羊皮、海狸皮也很流行。大量设计师开始将毛绒外翻的方式用于自己的设计。1930-1931秋/冬发布会上,珍妮·帕奎因展示了整件绒毛外翻的皮草大衣,见图1-2-17。好莱坞电影对皮草服饰的流行,也起到了推动作用。1936年,好莱坞影星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在电影《欲望》中,以身披狐皮披肩的形象将毛皮流行推向高潮,见图1-2-18。

图1-2-17

珍妮·帕奎因 1930-1931秋/冬发布会作品

图1-2-18

玛琳·黛德丽在《欲望》里的剧照

20世纪40年代,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时装业遭到严重摧残,皮草时尚陷于停顿,德国甚至禁止妇女穿用皮草。

图1-2-19

海狸皮翻领、帽子和手笼 迪奥 1950年

图1-2-20

白色毛皮领饰和袖口 雅克·法特 1956年

图1-2-21

豹纹与狐皮组合的皮草大衣 巴伦夏加 1950年代

战后,经过迪奥(Dior)、巴伦夏加(Balenciaga)、雅克·法特(Jacques Fath)等设计师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的皮草服饰也不断翻新,见图1-2-19、图1-2-20、图1-2-21。豹纹及其他斑点纹样的皮草服饰受到推崇,并一直流行至1970年代。

随着皮草需求量的增加,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因此,貂、狐等毛皮动物养殖业得到发展。北欧、北美以及亚洲的高纬度地区,陆续开展了毛皮养殖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同时保障了毛皮市场的原料供应。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风暴”使传统的着装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迎合年轻人的消费心理,皮草服饰从高雅的殿堂走下来,成为普通人可望可及的时尚。出现了休闲型的短外衣、运动型的短外衣、短夹克、背心等皮草时装。其中以妮娜·里奇(Nina Ricci)推出的运动型双面穿的皮草服装、雅克·海姆(Jacques Heim)推出的刺绣和绢花装饰的皮草夹克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设计师大胆尝试全新的染色、不同材质的组合、创新的组合拼接工艺,使得皮草时尚更加精彩纷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年代也是人们关注动物权利的时代,因此,人造毛皮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以其逼真的视觉效果和低廉的价格,受到热衷时尚的中下层消费者的青睐。

20世纪80年代,毛皮加工工艺不断发展,出现了拉毛技术、剪绒、拼色、复合印染等工艺,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皮草服饰消费层的多样化,皮草时尚也发生了分流,以满足不同的消费定位和审美情趣。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说:“对我来说,裘皮是触觉的全部。我正在寻找一种只能在裘皮上才能找到的感觉,因此我将选择它!”代表了很多热爱皮草、不断被皮草激发创作激情的设计师的心声。如图1-2-22所示,让·保罗·高缇耶1998年的皮草服饰作品,保留了豹头、豹尾部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图1-2-22

豹纹皮草连衣裙 让·保罗·高缇耶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