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我国循环再利用纤维发展战略
未来将继续坚持资源循环,以人为本,立足自主创新,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工程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以绿色发展为基调,以“零抛弃”“清洁低碳”“高效高质高值”为导向,以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把握科技发展交叉融合的特征,强化关键技术原始创新与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创新,强化中国再利用资源纤维及制品的品牌建设。形成纺织品再利用循环的中国特色的方案及示范产业,建立国家级纺织品再利用循环科研及工程技术开发平台,建成多层次纺织品再利用循环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使我国聚酯、聚酰胺、聚丙烯、聚苯硫醚等重点化纤品种的再利用循环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在低碳与资源等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加速实现我国纺织行业向绿色环保、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由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在我国废旧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科学研究以及现有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小试、中试及初步工程化、产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原创性的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的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化纤主导品种的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高效及智能化工程化关键技术、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全流程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完善废旧化纤纺织品的分类收集、资源化前处理等自动化连续化工艺与配套装备体系,提升产业化规模,结合当前国家“固废进口限令”和“环保风暴”的要求,提升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的利用率、加强节能减排水平。结合终端应用要求,提高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制品的在服装、装饰、汽车内饰、土工等专业化定制比例,扩展再生制品的应用市场,支撑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产量及综合利用水平达到世界引领,同时建立再生制品鉴别与安全性评价标准及管控机制等手段,进一步规范再生行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形象,发展思路示意图如图1-9所示。
图1-9 循环再利用纤维发展思路示意图
一、加强总体设计,推进包容发展
由于废旧纺织品的分类收集需要涉及多领域协同推进,但目前国内也尚无专门的统筹和协调的组织机构,存在多头共管的问题,相关环境也需要优化。
第一,设立推进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物流体系升级的组织机构。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行业联合会、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等负责人和专家,建立跨领域的联席机构,负责协同开展从化纤纺织品生产、贸易、物流、逆物流回收全链条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
第二,建设纺织品回收物流体系试点,在长三角、珠三角区等纺织及物流产业发达区域,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在化纤纺织品生产时增加统一的回收分类及物流追踪标识,基于纺织品物流供应链,反向构建废旧品的物流收集链。形成“点对点”,“点到面”的发展形态,全面覆盖服装、家纺、产业用等各应用领域的废旧纺织品全量回收及分类的总集散平台,高度整合目前小、散、低、乱废旧纺织品回收组织,构建社会共享平台,解决企业在废旧纺织品信息的统计、发布、处理和共享上的问题,实现节约资源、降低企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第三,充分发挥市政回收系统及环卫公司作用,并采取鼓励措施发动居委会、小区物业等基层组织力量,综合管理基于社区便利店的回收模式以及专卖店回收,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即时预约回收,在主物流线回收的带动下,开辟多样的废旧纺织品集散分支渠道,形成社会多方支撑共荣的良性发展态势。
第四,借鉴欧美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模式,适当时机开放国内二手服装交易,因为针对很多“旧而不废”的纺织品二手交易是能耗污染最小的方式,但开放二手服装交易市场的同时,要强化卫生防疫要求与监管,并完善立法及标准体系。
二、强化行业规范、促进产业升级
单从产能上看,我国已是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大国,但却不是强国。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化纤纺织品再生循环产业技术升级主要应由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主动投入开展改造。但化纤纺织品再生循环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建设,需要公共资金投入加以支持,并且需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加快企业开展化纤纺织品再生循环升级改造的激励措施:
第一,加强行业指导作用,把控市场准入门槛。加强行业生产自律、发展自律、价格自律管理,开展国际交流,促进技术进步,增加行业的凝聚力。政府与行业协会在行业准入的严格把关,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集中力量提升优势产能,扶植骨干企业,充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专项杠杆作用,吸收社会资金,建立投资基金市场化运行机制,重点支持发展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加强化纤循环再利用“高效高品质”“多功能高值化”“零排放”等先进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形成识别、分拣、拆解、无害化处理、再生加工、资源化综合利用、高值化多领域应用开发等完整的产业化循环再利用关键技术体系。
第三,借助国家及地方产业布局、税收、投资等政策调节手段,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支撑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升级改造。给予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企业优惠政策,例如增值税退税衍生到产业链。鼓励发展化纤纺织品再生循环的纺织企业参加国家再生示范企业认证,符合条件的同等享受相关的税收减免及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着力推进现行产业化再生技术向连续封闭短流程、减排清洁绿色化、全量利用生态化、高效智能化、产品功能化方向的转型,促进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智能能化、集约化发展。
第四,加强金融政策对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产经融合,化纤纺织品再生循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建议增设循环经济上市板块,加大循环经济建设的推进力度。
三、融合产学研用,推进技术创新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方面的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循环再利用化纤产业具有赢利性弱、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转化率较低,直接制约了化纤循环再利用循环产业技术升级的进程。为加快产业化技术创新及培育,加速新型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技术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化纤循环再利用产业研发、设计、生产、产品、管理、服务的全链条综合水平,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设立专项,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化纤循环再利用基础研究的深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一,在国家实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任务中,设立推进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的重点专项。支撑应全面覆盖聚酯、聚酰胺、再生纤维素、聚烯烃、聚丙烯腈、聚氨酯、聚苯硫醚、碳纤维等主要化纤品种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及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同时重点支撑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应用推广。设立国家科技与产业升级计划、贷款贴息等专项资助,鼓励优势企业投入,并按照国际碳排放标准对执行效果好的企业进行政府专项补贴,推进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第二,加大废旧纺织品再生领域“产学研用”合作的支撑力度,助力基础研究应用落地。在全国重点区域立若干废旧化纤纺织品综合利用产学研创新基地、产业创新联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互动平台,共同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结合国内实际生产情况,促进再生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推广。
第三,推进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共性关键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联动。由政府主管部门以政策支持,建立并完善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加大对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供给。通过政府采购促进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和扩散通过政府买断的方式加速对先进创新型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深化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建设
针对我国目前再生纺织品鉴别、认证及安全评价等体系缺失,原生冒充再生扰乱市场秩序,消费者对再生纺织品认知度差、误解多,消费者回收意识薄弱等问题。建议加强相关认证体系及评价体系建设,重视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及参与意识。
第一,加强化纤循环再利用认证体系建设,强加国际交流合作,明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产业的要求。加强产品生态安全标准建设,建立与完善废旧纺织品清洁化生产考核和评价体系,在理化性能等基础上,建立安全认证体系,提出循环再利用产品性能评价、质量评价和安全评价体系,着力推进认证评价体系对全产业链的覆盖,引导行业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基于认证及评价体系制定行业门槛,加强品牌建设,引导行业重视生产全流程的低碳环保,重视不断提升循环再利用纤维品质及价值,摒弃主要依靠数量、价格竞争的粗放型行业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主导的短期产能增长转入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主导的产能平稳增长,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及产能过剩。
第三,加强科学引导与宣传,加大政府采购与专业化定制支持力度,优先采购循环再利用制品,引导消费者正确认知循环再利用产业。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居民对循环再利用产品的接受度,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微信、手机、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普及循环再利用方面的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建立居民绿色信用档案,与其他废弃物回收档案相结合,构建社会绿色信用网,督促与激励消费者履行环保义务,形成全民参与的良性发展态势。
五、加强基地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针对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具有纺织、材料、机械、信息、物流管理、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短缺,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产业技术联盟等科研平台基地,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级专业人才及学科交叉人才、指导加强各层次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面向全球汇聚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领域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重要项目、重点企业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升级改造、相关的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面向全球汇聚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科技领军人才,积极推进相关的创新团队建设。
第二,跨领域汇聚高水平纺织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专项政策措施,跨领域汇聚国内外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核心技术领域高级专家。进一步破除人才发展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重实际能力,不拘一格培养造就一批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领域的中青年高级专家。
第三,校企联合开展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技术人才定制式培养。建立高校、高职、中职院校以相关企业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示范项目为平台的,学校与企业单位联合开展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高校、高职、中职院校相关学科专业与化纤循环再利用企业及融合、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定制式开展纺织企业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人才培养,同时开展相关企业人员的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培训,推进技术产业化应用进程。
第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领域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行业特色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纺织、材料、机械、信息、计算机、工商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领域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本科生课程设置,加强工程实践,跨专业培养具有化纤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