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实现新的变革,建立新的运作模式,以增强教育实效,实现教育目标。对于如何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学界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路径。从笔者的研究来看,为增强教育的实效,大学生道德教育亟需跳出原有范式,从外在的规范教育实现向道德教育本质的回归,着力培育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引导其道德发展和价值选择。
本书从经典伦理学中引出德性教育,并将实施德性教育视为走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重要突破口。德性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生成的较为稳定的向善品质。德性是西方哲人孜孜以求的道德境界,更是中国人道德观念的精神内核。德性教育以德性培育为目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道德教育,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
本书的特点在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有机结合。一方面,本书以经典伦理学的视域,从德性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培育人的德行品质,引导人在道德实践中自觉追求有道德的生活。本书认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越来越工具化、外在化,远离了初衷,而德性教育的实施则有助于走出道德教育的误区,回归到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另一方面,本书提出一整套大学生德性教育的具体运作模式,主张从顶层设计与现实路径两个维度进行考量。既要借鉴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更要改革创新,从根本上驱动大学生的德性自觉。在顶层设计上,大学生德性教育以德性培育为核心,其首要目标就是培育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在结果上,引导大学生既知且行,知行合一。在价值观上,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幸福观,提升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现实路径上:要科学设置多维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措施与途径;方法上兼顾整体性与个性化,突出发展性;构建基于发展、突出导向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这使得本书研究体现出较强的操作性。
本书从最初的写作到出版经历了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大学生道德教育越来越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相融合,体现出新特点、新常态,本书尽可能地捕捉新的信息,补充到研究内容中。
本书是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缮而成。书稿的出版凝聚了老师、家人、领导和朋友的心血与期盼,在此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尤其要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在本文学术观点的形成方面付出了极大心血。也要感谢张耀灿教授、何祥林教授、秦在东教授、林剑教授、万美容教授、梅萍教授、唐克军教授、钟德涛教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以及硕士生导师张祖林教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指导。特别感谢我的丈夫康存辉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我的大力支持以及女儿康佳玲的理解和精神支持,这些都是我坚持潜心研究的动力。
最后,衷心感谢武汉工程大学的各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武汉工程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