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通语语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研究歷史的回顧

以往人們考察南北朝時期的語音,主要從如下4種材料入手:詩文用韻、音切材料、子史筆記等語音材料、梵漢對音和域外漢字讀音。

韻文材料是考察南北朝時期韻部最重要的材料。羅常培《〈切韻〉魚虞的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1930)是最早從詩文用韻來探討南北朝方音的重要文章,羅先生遍考六朝詩文,目的是從方音分布情况尋繹《切韻》中魚、虞分韻的語音根據,爲從詩文用韻考察方音提供了範本。王力《南北朝詩人用韻考》(1936)選取49位南北朝詩文作家,根據用韻的演變情况把南北朝分成三個時期,同時又分成六大方言區域,試圖從時、地兩個方面來考察南北朝韻部的演變情况。作者聲明“對於詩人的生卒年和籍貫特别注意,希望窺見語音進化和方音的差異”,但他認爲地域對於詩人用韻的作用小,所以在討論時主要考慮了時代而忽略了地域因素。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1996)、臺灣學者何大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都是討論南北朝韻部演變的重要論著,對於瞭解南北朝時期方音都有很大的幫助。

南北朝時期的音切材料以梁顧野王《玉篇》和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最爲重要。研究《玉篇》的論著,主要有周祖謨《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1936)、周祖庠《篆隸萬象名義研究》(2001)。《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根據日人沙門空海所撰《萬象名義》考求出南朝梁吴郡顧野王《玉篇》中的聲韻系統;《篆隸萬象名義研究》認爲原本《玉篇》音系是齊梁時期南朝的雅言音系,並主張以《篆隸萬象名義》爲基礎建立“新音韻學”。研究《經典釋文》的論著,據瞭解有四百餘種,包括文獻學和語言本體兩個方面的内容。國内考察《經典釋文》音系的論著主要有王力《經典釋文反切考》(1982)、邵榮芬《經典釋文音系》(1995)、沈建民《經典釋文音切研究》(2007)。王先生認爲《經典釋文》代表的是當時普通話長安音,該文的不足是把《釋文》所録各類音切看作單純而統一的平面系統,未將首音與又音分開考察,忽略了其中時空的層次性。邵先生把《經典釋文》中“會理合時,標之於首”的音切看作陸德明音切,從而考證出當時的南方標準音系即“金陵音系”,並據此編出一部“南切韻”,不足之處是未對該書的“又音”作全面系統的考察。沈先生區分《經典釋文》中“首音”和“異讀”材料,認爲該書“標之於首”的音切基本是陸德明音切,作者還深入地討論了異讀問題。圍繞《經典釋文》音切的成果很多,蔣希文、范新幹、簡啟賢等都有這方面的著述。日本學者阪井健一的《魏晉南北朝字音研究——經典釋文所引音義考》(1975)共討論徐邈、李軌等20家音切材料,分别歸納出各家的聲類、韻類和聲調。該書材料詳備完整,分析深入細緻。

子史筆記中的語音材料也是研究南北朝語音的重要依據。陳寅恪在《從史實論切韻》中闡明《切韻》音系的基礎是東晉南渡之前的洛陽音,使人們瞭解到南朝通語是源於東晉南渡之前的洛陽話及南、北通語同根等事實。周祖謨在《顔氏家訓音辭篇注補》中隨文補充了許多有關南北朝時期的方音分歧材料。魯國堯《顔之推謎題及其半解》把“南染吴越,北雜夷虜”命名爲“顔之推謎題”,並結合移民史對其中的“南染吴越”進行破解。另有筆者的《〈北齊書〉中的語音材料分析》(《渤海大學學報》2010年5期)、《從〈周書〉語音材料看北朝後期至初唐北方語音的若干特點》(《泰山學院學報》2011年1期)、《從〈魏書〉看南北朝時期北方語音的一些特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1期)、《從〈顔氏家訓〉看南北朝時期南北聲母的一些差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年1期)和《從〈顔氏家訓〉看南北朝時期南北韻母的一些差異》(渤海大學學報2013年6期)等若干篇從子史中材料考察北朝後期北方語音特點的文章。

梵漢對音和域外漢字讀音是考察南北朝語聲母、韻母音值的重要材料。1923年汪榮寶發表《歌戈魚虞模古讀考》,是中國學者最早利用梵漢對音和域外漢字讀音材料探討漢魏六朝音值的論文。近年來,梵漢對音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劉廣和《東晉譯經對音的聲母系統》《東晉譯經對音的韻母系統》《南朝梁語梵漢對音研究》、尉遲治平《周隋長安音初探》《周隋長安音再探》、施向東《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儲泰松《鳩摩羅什譯音研究》等,主要探討魏晉南北朝至初唐長安、洛陽和金陵語音系統,對於考察南北語音的音值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以往的相關研究,多數學者重視時代因素,忽略地域因素,即使有的學者如王力在《南北朝詩人用韻考》中將南北朝詩人按籍貫分爲六系,但在討論南北朝詩人用韻演變時還是重點討論時代的因素。以往的研究均是把北朝語音放在南北朝語音研究之中一起討論的,本書將反映北朝時期語音的材料獨立出來考察,並按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四個時段分别討論,目的性更爲突出。當然,有隋一代並不屬於北朝時期,但爲了説明北朝語音的發展以及《切韻》的音系基礎,我們把隋朝語音也作爲考察的對象。爲了揭示南北語音的異同,我們也對魏晉及南朝詩文用韻的特點進行了統計分析。以往的研究在材料的使用上,主要考察詩文用韻和一些反切材料,全面系統地挖掘和綜合使用史籍、筆記、音注等其他文獻中相關材料的較少,研究的重點主要在韻部的分合演變方面,對聲母和聲調很少論及。本書在使用材料方面兼顧了子史、音注等材料,除對北朝時期的韻部的分合情况按時段進行討論外,也對北朝時期的聲母和聲調情况進行了研究説明,並結合子史、筆記材料對南北朝通語中“南染吴越”和“北雜夷虜”的成分作了初步的説明。當然,這種説明是零星的,隨文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