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通语语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竺家寧

劉冠才先生是海峽兩岸著名的音韻學家,在臺灣不論是資深的學者們或是年輕的研究生、博士生,對於劉先生都並不陌生,劉先生在音韻學方面的論著,臺灣的圖書館裏、學術網站上都很容易找到。

劉先生的著作十分豐碩,他對於上古聲母、《古書疑義舉例》《顔氏家訓》都曾經從音韻學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又透過北朝的一些語料發表了多篇論文,包含《周書》《魏書》《北齊書》,由這些資料中所藴含的聲韻現象,分析了當時許多語音特點,這樣的研究工作爲當時的語音變遷做了十分細緻而完整的描述,也可以看出劉先生在研究工作上的前後相承,表現了一貫性與連續性,因而總能對問題的本質做出很好的詮釋。

近來劉先生又完成了他的大作《北朝通語語音研究》,這部書的焦點在於漢語語音史的斷代研究,這種斷代研究是近代聲韻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我們都瞭解,音韻學是一個立體的學科,縱貫漢語的兩千年歷史,對於每個階段的音韻特色和演化規律,我們必須進行深入而細緻的探索,把每個時代的變化説出來。劉先生的論著不僅僅做了嚴格的斷代,同時也界定了空間上的差異,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北朝的語音研究上。在音韻史的領域上,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工作。特别是南北朝正值中國大分裂的時代,當時留存的語料表現了“各有土風、遞相非笑”的局面,劉先生的論著更注意到了這個時期共同語的發展狀况,透過這樣的著作和研究,把這個分裂時代,南北各地在不同的語音背景下如何向漢民族共同語發展,其間的脈絡痕迹做了深入的探索。劉先生引用了魯國堯先生提出的“南朝通語”和“北朝通語”的概念,説明了金陵、洛陽語音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别的狀况,由此也爲《切韻》音系的性質問題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使我們能够更確切地瞭解“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意義内涵。

劉先生在整個章節布置上表現了一絲不苟的嚴謹治學態度。例如論及北朝時期魚虞模尤侯幽歌戈麻九韻的關係,劉先生曾來函討論,認爲《廣韻》中的許多相關韻在韻文中的通押情况複雜,若分開敘述,則前後互見之處太多,顯得重複囉嗦;若將相關的韻放在一起敘述,又使各個章節之間比例失調。但是爲了避免重複,還是儘量把相關的韻放在一起敘述了。原稿是將魚虞模與尤侯幽六韻放在一起的,但劉先生又發現歌戈麻與魚虞模也有交叉,最後把九韻放在一起討論,並通過在本節最後的結論突出南北及不同時代的語音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劉先生用功之勤,在治學態度上給年輕的後學樹立了很好的典範。

在全書的架構上,劉先生具體地討論了北朝時期的聲韻母系統,描述其間的發展變化,韻母方面又按照韻尾的類型,從陰、陽、入三個角度切入,客觀地呈現了北朝時期的音韻面貌。最後,劉先生更討論了北朝時期的聲調問題,由《顔氏家訓》《齊民要術》等文獻觀察分析,確切地描述了北朝語音的特色,這些都在學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竺家寧序於臺北内湖居

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