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总经理直接管理众多部门和子公司,扁平化管理是效率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案例】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总部有7个部门,下属4个事业部,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独立核算部门,现在我们有4个副总,分别负责行政、研发、营销和运营。我觉得公司目前运营效率太低,就是层级太多,我看到许多互联网企业实行扁平化管理,我也想把职能部门减少,不设立副总职务,我直接面向业务部门,让组织扁平化,是不是可以提升效率?
【解答】可以,但是需要前提条件。层级过多会影响效率,这是事实,但是为什么要有多层级的设定?因为我们的组织体系在快速膨胀的时候,老板精力与能力有限,需要副总来分担自己的工作,需要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效率才能高,同时为了掌控风险,派兵分头把守,以避免速度太快企业管理失控。这个阶段层级过多属于正常,随着组织体系健全,内控能力增加,干部领导力提升,层级越少越好,这需要一个过渡,而不是今天“扁平”明天又“层级”,企业不能瞎折腾,会把自己折腾死。什么情况下可以实现扁平化呢?
(1)科技创新型企业最适合扁平化,关键是建立共赢机制。公司搭平台,员工去唱戏,这是平台化企业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公司出资,员工也出资,公司提供研发、生产、品牌、客户资源等支持,员工提供智力和劳动,围绕一个创新型产品或者项目,公司与员工共创、共享、共担,成为命运共同体。公司变成了一个平台,变成了一个“主机”,创业员工变成了“插件”,利用平台资源创新创业,这比他们自己创业风险少、成本低,成功的概率就非常高。这种方式的关注点有三个,一是创业员工的选择不要出错,创业员工要有新创意,有技术研发能力,有自己的创新产品或者项目,这要求公司判断精准,全面评估创业项目和人才是否符合公司的长远战略。二是公司的资源是否充足,能否为创业团队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研发条件、服务支持和市场推广。三是合作机制的完美设计,要与创业团队达成契约,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商业计划实施过程中分阶段目标的达成标准与各自的投入兑现,明确风险与利益共担的细则,要么公司设计好平台合作的制度,创业团队认同并合作,要么签定合作协议,双方一事一议、共同遵守,不能简单口头承诺,到时说了不算。同时公司与创业团队在具体合作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沟通,双方只有在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才能确保项目的最后成功。如果有这样良好的机制,公司管理职能可以缩减,管理层级可以减少,公司变成创业“孵化器”,把创业团队从“丑小鸭”孵化成“白天鹅”。
(2)传统型企业也可以扁平化,关键是建立自运营体系。从绝对的理论上讲,公司没有人“管”就是最好的管理,人都在机制中运营,纵向上看分工明确,横向上看按流程操作,上游为下游服务,全体员工为客户服务;下游检查上游的结果,出现不合格后,自我改进与调整,出现风险可以自动警示和纠偏。公司就像一台智能设备,只要输入程序就会自动运行,最后输出客户满意的结果。
能不能做到这个境界呢?可以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运营机制的设计与运营良好,二是员工职业化素养很高。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够马上达到的境界,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建立、训练、完善与提高。当然,人不可能像机器那样完全实现自动化,人都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性格、有信仰的,机制也是人设计出来的,良好的机制能够极大地遏制人性的弱点,极大地发扬人性的优点,用机制的力量减少人为的干预,也就减少了管理层级。
我们曾经也做过咨询实践,一个总经理直接领导几个部门和几个子公司,没有副总,没有总监,部门内部层级也很少,部门经理与员工两级设置,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为什么呢?就是良好的机制发挥了作用,关键点是计划清晰、目标明确、授权充分、分工清楚,要谈好分配,统计及时,确保流程有效、信息畅通、内控严密,实现自我改进,模式复制。很少有人出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也没有过多的会议,除了周质询会、月质询会、季度经营分析会、年度战略会,公司很少开会,每天的经营情况在信息系统上实时在线反映,各部门和岗位协同作战,可以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沟通决策。公司经营不出现大问题或者异常情况,总经理也不对下属部门和公司发出指令,市场如果没有出现重大危机和变化,公司就会正常运营,一些小问题可以自主决策,自行处理,最后总经理会知道他们处理的结果,这是“自运营”的境界。人和机制都要不断互动,互相促进,企业就可以实现扁平化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企业文化在起作用,团队注重内在的职业化修炼,以结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倡制度约束下的自由,弘扬为合作伙伴着想的善良,注重内外兼修,这样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我们一起向着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