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岁以下孩子的管教有时会起到反作用
在序章中我曾提到,“热情”即是“干劲”,在这里我想用我爱孙的例子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
我孙子的父母(也就是我的长子夫妇)是双职工。孩子生下来之后,两个人完全没有想要麻烦我带孩子的意思,他们想要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知道此事后,我表示了反对。
我从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开始就在东京都的托儿所帮忙并开展研究。我对三岁以下孩子的托儿所保育并不满意。第一个理由是其很少给孩子“调皮”的机会,而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干劲”又是至关重要的。家里可以玩的东西很多,但是在托儿所成长的孩子很少将家居用品作为调皮捣蛋的对象。在家成长的孩子会在摆弄身边家居用品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干劲”,这其实也是孩子在增强对家居用品的实际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孩子在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产生对家居用品实际作用的理解。
第二个理由是托儿所的垃圾桶和纸巾都被放在孩子够不着的位置。这是因为工作人员收拾被孩子弄翻的垃圾桶非常费时费力,另外孩子乱抽纸巾也被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
第三个理由是托儿所里往往会有一群信奉规矩主义的保育员,他们老是想给孩子“超前”的教育。比如,他们对于一岁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不泼不洒地吃饭”,为此会在吃饭前给孩子系上围嘴,教孩子吃饭时把碗放在餐桌上、双肘贴在桌面上的规矩。如果让这样的保育员来负责孩子的教育,则会让孩子的行为千篇一律,不利于孩子“干劲”的培养。孩子一旦洒了饭菜便难免遭到斥责。这便会渐渐阻碍孩子“干劲”的发展。
幼儿从吃饭时经常泼泼洒洒、弄翻饭碗到驾轻就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特别是失败的经验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孩子会产生克服失败的决心,并由此提高自己的技能。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遭遇失败后为其“收拾残局”十分麻烦,因此总是想伸出援手,但这容易对孩子形成过度保护,令孩子丧失“干劲”,变得更加依赖父母。孩子遭遇失败后,最好不要训斥孩子,只需教孩子一些处理残局的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父母会觉得教孩子太费时费力,孩子收拾不好反而更加生气,通常选择自己处理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