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思维脉络考点精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5次/近11年]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4次/近11年][2011-02单选][2015-02单选][2019-03单选][2020-19多选]。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基本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①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②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什么?①~②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哲学史上创立唯物史观的是谁?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②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③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包括哪些内容?①~③

〇★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2)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哪几个方面?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什么?其内容包括哪些?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②

〇★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什么?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

(1)物质生产方式的含义。物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的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为社会的人。

★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什么?

(2)物质生产方式的社会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①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①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②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发展理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或总体部署,必须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实际出发,即从我国现在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思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也是如此。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①~④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④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次/近11年][2020-18多选]。

1.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①生产力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程度;②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③生产力的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的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个方面的规定性联系在一起,是使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①~③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什么?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什么?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②劳动对象。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劳动对象一方面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又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③劳动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什么?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可以大幅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1)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什么?

(2)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所以,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在社会历史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一种什么关系?

☆社会历史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类型有哪些?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什么?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管哪种情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就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①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②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①②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自觉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意义是什么?①②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0次/近11年]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恰当,对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重大作用。

☆上层建筑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①②

☆居于上层建筑主导和核心地位的是什么?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①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1)(2)

(1)国家的起源。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

(2)国家的实质。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的力量。作为政治统治亦即阶级统治,国家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2)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表现形态。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对上层建筑起主导作用,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虽不是同时的立即的改变,但变化是必然的。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的变革,首先是从国家政权和政法制度开始的,旧的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特别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变化就更缓慢一些。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什么?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②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③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①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②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③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时期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内容是什么?①②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2次/近11年][2010-20多选][2018-18多选]。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社会形态的内涵具体内容是什么?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形态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马克思认为这是“自然的发展阶段”。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也就是说,跨越的方向要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相一致;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着跨越的限度,现实存在的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2)

(2)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如同其他社会规律一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人们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含义是什么?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什么?①②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和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顺序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有时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的,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6次/近11年]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次/近11年][2012-18多选]。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3)☆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扩大,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采取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多种方式。正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这些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使社会得到全面进步。

3.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在社会领域中,除了社会基本矛盾,还有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表现出来的,而各种具体矛盾的变化发展会导致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0次/近11年]

1.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本质

(1)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①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②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如何理解阶级的概念?

(2)阶级的本质。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但它的根源是经济。

☆阶级对立的实质是什么?①②

(3)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除经济斗争外,还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什么?①②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中。阶级斗争及其作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其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3.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作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广义的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狭义的社会革命主要指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社会革命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基本的标志是什么?

☆社会革命根源于什么?

(2)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势下发生的。它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①~④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④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三)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1)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从历史上看,改革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2)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改革并经常进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也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习近平将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全部历程统称为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是什么?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次/近11年][2015-34分析][2016-17分析][2017-34分析][2019-18多选]。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科学技术的内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当今时代,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科学和技术日益融为一体。

☆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2)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①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运用科学技术的实践要求是什么?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但也带来消极后果,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和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5次/近11年]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次/近11年][2013-18多选][2018-03单选]。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什么?

(1)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①它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是其认识根源;②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是其社会历史根源;③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其阶级根源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哪些?①~③

(2)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有哪些?(1)~(4)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什么属性?

(2)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就其中每一个人而言,可以说,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这并不能与创造社会历史画等号。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如何理解并非人人创造历史?

(3)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创造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在各种社会力量中,既存在着符合经济运动的发展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着违反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的创造者。

☆谁属于历史创造者?

(4)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当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以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还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历史作用,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当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时,马克思主义坚持的观点是什么?

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①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的含义是什么?①~④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①~③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是什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4.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及其内容是什么?①~④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及其内容是什么?①~④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即:①一切为了群众,②一切依靠群众,③从群众中来,④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不可须臾离开的重要法宝。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3次/近11年][2014-18多选][2015-19多选][2017-18多选]。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个人区分为哪几类?①②

1.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个人的分类。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①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②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对杰出人物及无产阶级领袖的正确理解是什么?①②

(2)杰出人物和无产阶级领袖。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②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特别是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①②

(3)制约因素。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

2.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1)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②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

☆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什么方法?①②

(2)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①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历史人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应当从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作用,有时甚至有性质相反的历史作用,都要给予恰当分析。②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内在地包含阶级分析方法。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命运,也往往同他所属阶级的兴衰沉浮息息相关。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3.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也应该坚持什么方法?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错误和失误。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作了精辟论述。他指出:“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来的业绩来。”他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全面辩证的评价。这些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对于我们分析和评价包括革命领袖在内的历史人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