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与实践[10次/近11年]
(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结构及形式的多样性[4次/近11年]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1.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是如何界定的?
2.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和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实践客体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也有不同的类型。③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构成实践基本结构的基本要素有哪些?①~③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基本关系是什么?
3.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此外,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性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受一定☆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①~③
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实践的基本类型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①~③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1)实践的基本形式。人们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①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②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③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而出现的新的实践形式是什么?
(2)实践形式的新特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0次/近11年]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如何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①~③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表现是什么?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三)认识的本质[2次/近11年]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两种表现形式是什么?①②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②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2)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两种表现。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②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①②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两个缺陷是什么?①②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它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这是两种认识论的根本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①②
(四)认识的过程[4次/近11年]
1.从实践到认识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认识的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不深刻这一局限性,所以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及各自含义是什么?①②
(2)两个阶段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③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出现什么错误?
(3)实现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基本条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现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①~②
(4)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②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〇☆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①②
猜想、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2.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第二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①②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第二次飞跃的中间环节有哪些?
(2)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试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认识的运动辩证发展过程即基本规律是什么?
(2)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避免实际工作中的“左”和“右”的倾向要达到什么?
(3)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二、真理与价值[6次/近11年]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次/近11年]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含义是什么?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什么?①②
(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①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真理论两种典型的表现是什么?①②
(2)反对主观真理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同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①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一元性的含义是指什么?
(3)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是什么?①②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①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②
☆真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根源。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①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②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什么?
(4)反对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①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②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片面夸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会导致什么错误?①②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②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②
☆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2)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次/近11年]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②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逻辑证明的作用是什么?
(2)逻辑证明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治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是什么?①②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含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以避免什么错误?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3次/近11年]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1.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价值”的含义是什么?
☆价值构成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1)价值的含义及其构成。①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②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价值的特征有哪些?①~④
(2)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主体性。这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其一,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其二,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②客观性。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其一,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其二,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③多维性。这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④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的具体的人,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含义。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称作价值判断。
(2)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主要有: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认识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评价性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知识性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认识结果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价值评价性则要揭示和表达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主体的存在状态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使价值评价受到主体意志的影响。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是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对客体和主体的双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包括对客体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和需要的认识。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作出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什么?①~③
3.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什么?
(2)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我国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
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实践活动中的两种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①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民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②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如何理解实践活动中的两种尺度?①②
(2)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真理与价值或者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次/近11年]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①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②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什么?①②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然而,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2.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①②
(1)改造世界的含义。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个方面。①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含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②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3.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和必然的含义是什么?①②
(1)自由与必然的含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①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着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②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的过程是什么?
(2)认识必然,争取自由。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作出决定的能力,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起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决定中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是不自由的,证明它正好被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是在不断追求自由中完善自己的,也是在不断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过程中实现发展的。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科学的道路,它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什么?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方法论意义。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5.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
(1)创新的含义。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在继承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是什么?①~③
(2)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其中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基本方面。①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②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③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所谓良性互动,是指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者说二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这种良性互动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