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心理学:读懂性格背后的心理真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李嘉诚:沉稳却不安于现状的理智思维者

案例7 李嘉诚与“世纪大盗”的精彩对话

1996年5月23日下午5时许,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乘车走到港岛南区深水湾道一个拐弯处时,被“世纪大盗”张子强劫持。然后,张子强单枪匹马来到李嘉诚的家中,开口就要20亿,李嘉诚当场同意,随后两人展开了一场神秘对话。

李嘉诚说:“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银行给你提取。”

李嘉诚的镇静让张子强很意外,于是问他:“你为何这么冷静?”

李嘉诚回答道:“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儿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儿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李嘉诚还劝告张子强:“你拿了这么多钱,下辈子也够花了,趁现在远走高飞,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如果再弄错的时候,就没有人可以再帮到你了。”

李嘉诚在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语气平静,就像是在讲述一段别人的经历,其中的惊险和痛苦似乎全都烟消云散。

这就是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沉稳,面对“世纪大盗”侃侃而谈,让劫匪心生敬意。在外人看来,李嘉诚永远是一副微笑的表情,就连他身边的高管也没有见过他发怒的样子,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能沉稳面对。

李嘉诚将这种沉稳归于他喜欢看书,“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在早年的求学生涯中,当别人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学习时,他却拿着一本旧《辞海》自修。而且他从来不看“没有用”的书,不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娱乐上,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他不看任何小说。

但读书显然不是造就他沉稳、冷静性格的唯一原因,更多的人相信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才是造就他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而他的父亲则是小学校长。二战爆发后,故乡潮州被日本侵略,李嘉诚和家人逃难到香港。但没想到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母亲只好带着弟弟妹妹回老家。贫困、抑郁的父亲也在此时染上了肺结核,半年之后就去世了。

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一夕长大”。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当一个人在自己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或许正是年少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以后的李嘉诚一直保持着一种沉稳的状态,直到今天。也是因为这种沉稳的性格,李嘉诚无论做任何事都极为理智,从来不会感情用事,更不会凭直觉决定公司的前途。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从无数资料中分析得来的。

颇具理智思维的同时,李嘉诚还是一位十分重视细节的人,他能记住下属所有公司的情况,掌握所有公司的运营数据,这也是他能理智决断的前提。他之所以如此善于思维和分析,连细节都要求得很严格,或许和他的出身有关。

一位下属透露:李嘉诚刚开始是开工厂的,开工厂的人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他刚开始做表带,后来做塑料花,这都需要对细节的准确把控。即便到现在,他依然有着工厂情怀,看到一个杯子,就拿起来研究说这个可以怎么做。

沉稳、冷静和理智思维只能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却无法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老板。事实上,在他沉稳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

案例8 不安分者的历程:李嘉诚的跳槽史

性格沉稳的李嘉诚实际上是个不安分的人。父亲去世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不久后又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

李嘉诚不愿在舅父的庇护下生活,于是17岁的他请五金厂的老板出面与庄静庵交涉,请求庄静庵“放人”。就这样,他去了五金厂做推销员。但刚打开局面,他就跳槽去了塑料公司。

在塑料公司,李嘉诚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商业天赋,很快成为公司里出类拔萃的推销员。18岁当部门经理,20岁升为总经理,深得老板器重。但他在春风得意时,突然又要跳槽,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跳槽。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也就是现在长江集团的前身。

正是这种沉稳中掩藏着的魄力,使李嘉诚能够抓住一次次机会,最后登上华人首富的宝座。如果缺少这种不安于现状的心态,他可能会在舅父的钟表行里修一辈子钟表。

心理透视

沉稳的性格给了李嘉诚理智判断形势的能力,让他在无数次的危机和风险中安然度过;不安于现状的内心给了他变革的勇气,让他能抓住每一次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个沉稳而又不缺乏魄力的老人,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也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