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汽笛》复刊:新时期铁路文学集结令
1.《汽笛》(新)第一期复刊
1979年1月1日,中共铁道部党组决定,《人民铁道》报正式复刊。“暂出周二刊。积极创造条件向周三刊过渡。”1月4日出版的复刊第1号(总第1333期)即推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力的《汽笛》副刊,重新使用了郭沫若题写的刊名,此《汽笛》(新)第一期刊登了著名画家吴作人为本报复刊的题字和李苦禅为本报复刊的国画作品。
“第一期”《汽笛》刊发了辛汝忠、梁水根写株洲车辆厂的散文《华主席来过的地方》。1月25日的第三期《汽笛》副刊发表了冯宏来、尹振声合作的《春节话饺子》。2月8日的第四期《汽笛》发表了澍贵的诗2首《调车场诗抄》。接下来的两期《汽笛》刊发了铁路诗人晋效先的《小站灯火》和蔡宗周的诗歌《电视问讯》。1979年3月4日的《汽笛》副刊发表了著名诗人、本报记者时永福的长诗《周总理,请您再坐坐我的车——一位列车员的话》。3月15日著名诗人王宗仁的散文诗《寄往前线的信》也给《汽笛》生色不少。
1979年3月25日,第九期《汽笛》拉开1949-1979《汽笛》征文帷幕,首篇发表了马焕文的报告文学《她就在你身边》。1979年5月27日的第15期《汽笛》以整版篇幅推出了诗歌专版。汤世杰、刘旭光、王辉、陈官煊等当时有实力的铁路诗歌作者成为《人民铁道》报历史上首次诗歌专版的作者。
1979年7月5日的《汽笛》刊发了滕鸿涛的回忆散文《老部长关心我写作》,回忆他的处女作《汽笛的声音》在刚创刊的《人民铁道》报发表后,引起滕代远同志的关注和鼓励。
在《老部长关心我写作》中,滕鸿涛回忆起1950年自己还是天津一个车站的货场工人时,在《汽笛》发表了描写铁路工人在新中国时代听到汽笛声的心情。“文章发表后,一天我正在货场干活,车站党总支书记来电话找我。”告诉我:“《人民铁道》报《汽笛》副刊来电话,叫你到北京去一趟。”到了北京《汽笛》副刊编辑部后,滕鸿涛得知是滕代远同志特地给《汽笛》副刊打来电话,询问作者情况并希望“报刊编辑部对这个同志好好培养一下”。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滕鸿涛在《老部长关心我写作》回顾了自己这个十几岁就进入铁路当童工的孤儿,在新社会走上文学写作之路,《汽笛的声音》在铁路上引起不小的反响,作者也因之后来被调入铁路局报社,一家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散文集,书名就叫《汽笛的声音》。“这条路给我增加了快乐,也带来了风波。”1957年夏天的一个风浪也把作者卷进漩涡。但是工人师傅们鼓励他:“这回行了,又亲手干这一行了。以后可得多写写我们开火车的文章啦。这一段可没有在铁道报上看到你的东西了。”
滕鸿涛写道:“今天,冰河解冻,春暖大地。在这样百感交集的时刻,我多么怀念曾关心过一个青年工人成长的老部长——我们的滕代远同志啊。”“当这篇散文写完时,一列超轴货物列车刚刚从我的宿舍不远通过,我深深吸了一口春寒深夜的空气,像听美妙音乐那样倾听着。敬爱的滕部长,你也听到这亲切的汽笛声了吗?”
2.关于铁道部组织自卫反击前线采访一事
在《汽笛》复刊后,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组织铁路文艺工作者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文艺采访。这应该算是新时期铁路文学的首次集结,也是著名作家李国文复出后第一次参加的公开活动。感谢当年采访的参加者、铁路诗人蔡宗周先生特别为《汽笛》副刊撰写的《铁路文学的点滴记忆》,这段回忆录是铁路文学珍贵的历史史料,记录了此次采访经过:
铁路作家李科烈(右)、蔡宗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采访合影。
(照片提供蔡宗周)
1979年3月5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撤兵后,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即发出电报,组织了铁路一批作者共20余人前往柳州、昆明铁路前线采访铁路员工支前的先进事迹。
采访组由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慧芹带队。成员有部宣传部李瑞明、辛汝忠,文工团李国文、毕亚夫,沈阳局田永元,上海局袁明云、应凤鸣,广州局蔡宗周、李科烈,兰州局鲍振川、王彦升,昆明局李霁宇、汤世杰,柳州局吴汝松、高树彦、刘希宁,西安局莫伸、赵宇共,大桥局张良火,还有机车厂的李成才、李培经等。
采访组系3月16日在柳州报到集中,并听取部政治部领导的批示和柳州局的介绍,21日前往南宁采访,24日再前往凭祥及友谊关等处采访,30日回柳州创作。同时,王慧芹又带领蔡宗周等人前往昆明,又作了河口前线采访,并进行创作。
这次采访至4月30日止,历时44天。这是著名作家李国文老师复出后的第一次公开参加的文学活动,其间莫伸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届短篇小说颁奖活动。这批采访的作品除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外,由人民铁道出版社于1979年12月出版,书名为《烽火汽笛》,据说,这是铁道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印数为25000册。
3.事实上的首届“全国铁路文学奖”
1979年9月20日第24期《汽笛》刊载了《全路小说剧本评奖获奖优秀作品》,有17部优秀小说、7部优秀剧本获奖。这次由“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宣教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全国铁道委员会宣传部、《人民铁道》报联合发出通知”举办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前夕,“对全路小说、剧本进行一次评选、奖励”的活动,被认为是事实上的首届“全国铁路文学奖”,对铁路文学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在铁路文学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9月20日的《人民铁道》报刊发了《全路小说剧本优秀作品评奖活动结束》的消息,1979年9月13日,铁道部政治部、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共青团全国铁道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电话会议,以铁路电话会议的形式公布了全路小说剧本优秀作品评奖结果。
在这次电话会议上,还宣布了另外两项创作奖,其中之一“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赴前线创作组,于今年三月份赴柳州、昆明局前线采访创作,不怕艰苦,努力工作,一个半月共创作小说、散文五十篇,诗歌一百一十首,选编成《烽火汽笛》一书,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创作任务,给予集体奖”。《烽火汽笛》是新时期铁路文学的一部特殊的文学成果,290页的《烽火汽笛》是由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编选,人民铁道出版社在1979年12月出版的,封面是运送坦克的列车呼啸着驰过高架桥,红色的书法题写书名“烽火汽笛”,2015年年末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可以买得到。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采访,来自广州局的铁路作家李科烈、蔡宗周都参加了,蔡宗周还有专门的文字回忆这次长达一个半月的战地采访。
这次实际意义上的“第一届全国铁路文学奖”长中篇小说得奖的是基建总局政治部张铁珊的长篇小说《在非洲密林中》,齐齐哈尔局齐齐哈尔客运段张林的中篇小说《火焰花》,广州局衡阳机务段邓延陆的科幻小说《二十一世纪铁路漫游记》。短篇小说有14篇获奖,此次获奖的西安局西铁工人报社莫伸的《窗口》后来在全国知名,大虎山机务段的田永元也凭《父子俩》初登金榜。而7部剧本获奖优秀作品也显示了铁路在新时期话剧舞台的探索成绩,非常遗憾的是,这次“事实上的首届”铁路文学奖没有进行诗歌优秀作品的评奖,甚为可惜。
刊载这次全路小说剧本评奖获奖篇目的《汽笛》副刊版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意有所指,在头条刊发了题为“列车终于开动了!”的“剧评”,评论中国铁路文工团的新排话剧《在新的生活中》。是的,新时期铁路文学的“列车终于开动了”,文艺的春天来了,这是激动人心的新时期铁路文学开启“思想启蒙和文学复苏”的时刻。
1979年9月13日,在铁道部为此特别召开的全路电话会议上,时任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陈春森、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副主席郑锡坤、共青团全国铁道委员会副书记李新先后讲了话,《人民铁道》报在9月20日专门为此在第一版刊发了社论《大力繁荣文艺创作》。而以全路电话会议的这样一种特殊方式来颁发文学奖,可能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首次。在这次专门为文学而举行的全路电话会议上,获奖作者代表莫伸和张玲专门在会上作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