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球化的快乐范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世界开始重建,逐渐从基本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再到第三产业经济。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石油资源日益丰富和贸易壁垒日趋松动,全球贸易开始腾飞。人员和货物运输开始呈现大众化,并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空运行业的发展是衡量运输业发展的典型事例:根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的数据,1950年,乘客数量仅为1000万人,到1970年增长至5亿人,2010年更是达到30亿人。运输成本的下降为产品产地远离其消费市场创造了条件。
产业转移最初还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到了20世纪80年代,却在各工业大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的广泛支持。随着工业信息化的出现,供应链蓬勃发展,生产和运输链变得高度复杂,从零件到成品,越来越精细的产品得以在全球五大洲生产。即便是高科技产品生产企业,在未将其总装厂外迁的情况下,“出口”产生的附加值往往超过总值的50%。贸易急剧增加,全球供应链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必然结果是,工业零部件的运输距离越来越远。
随着金融市场越来越自由化,行业变化幅度越来越大。资本的流动催生出形态多样的集团,与实际经济情况并非完全相符的行业变化使它们或组合在一起,或相互分离。传统制造业开始从西方国家消失。例如,纺织品已经全部转移至海外生产,接着是其他基本消费品,如玩具或基础的电子产品。因阿尔卡特总裁塞吉·特鲁克(Serge Tchuruk)而广为人知的Fabless概念,在欧洲流行起来:在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为何要坚持本土生产低利润的商品?制造业资产的价值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越来越小,其地理分布也越来越取决于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异。
追逐增长以缓和结构成本,发展供应链以利用世界各地的劳动力成本之差,基于这两点的战略主导模式使企业以整体运营的最佳状态,去实现规模经济并创造价值。这种增长既可以通过内部有机增长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外延并购而完成,目的都在于扩大规模,实现资产聚合战略。产业链内部的企业越来越互相依赖,每个参与者都希望在其核心业务上保持优势,以确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