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基石
何为道?道即是道路,即“人行之路”,所谓筚路蓝缕、开天辟地。道是让人走的,不是玄学概念的清谈,也不是后期玄学、理学对万物规律的认识。循道而行,就顺利顺遂;无道而行,就坎坷艰难。这是老子之道的本义,也是老子对道之大用的基本观点。这是老子思想的基石。
正是在这里,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发生了根本性分歧。庄子的道是“天然之道”,原始、自然、无为,而老子的道并非如此,老子的道是“人行之路”,圣人是把握了这个人行之路(道)的代表,但圣人不是道本身,圣人之道也不是道本身。
庄子的道,自然自由,以无序(自发自然)为尊,类似物理学的“布朗运动、随机漫步”;老子的道,恒善救人、恒与善人,显然是一个有偏好、助善玄德、需要天下所有人尊奉的道,也就是一种人行之道,类似物理学里的定律、万物秩序与善、美之本质属性。
为何要说“道生万物”?万物自生,天生天杀,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的“混沌自然”,恰恰不是老子寻求的道。道是人行之道,是为寻求人类安宁生存之道,舍此,皆是无道、非道、不道。不道的后果是什么?老子说得明白:不道早已。老子认为不道者会早早灭亡,“早已”是不道的直接后果,可见早已或者长久是老子关心的问题,是老子遵道而贵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道生万物,万物因道而生,故能知其母(生天下万物的“无”与“有”),复守其子(万物)。也就是有始(开始、起点),才可以观其妙;有终(结束、终点),才可以观其所徼。“妙无”与“众有”皆能观(体察),这才是玄之又玄的那个“道”。因此,道不仅是无与有之根(起源),也是众妙之门(门户)。
既然道是人行之路,虽然可以行走,却并非一成不变,也不会因为走的人多了就成了祖宗之道、天经地义、不可改变,所有的道(道路也好,名也好)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道,可道,然而,非恒道。名就更不用说了,道都非恒道,名又怎么会是不变的恒名呢?
世间的道路与万物的名称,都是可以变,非固定的,那些动辄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或者必也正名,执着一个名词,例如礼、法等规矩就以为天经地义的,都是非道、无道、不道。不道则如何?一言以蔽之:不道早已——那些执着、捍卫、固执所谓恒道、恒名而不容置疑、拒绝改变的,都会早早完蛋。
老子开宗明义是在宣布:一切皆可变!名是暂名,可牛可马,呼牛则牛,呼马则马,所以要区分名称与实物。既然可以给万物命名,也就可以给万物改名(重新命名)。道非恒道,可以走也可以不走,过去走过的路并非未来非走不可的路。“见路不走”恰恰是不受过去束缚的一种创新,也就是不唯名、不唯上,是实事求是的唯实,这是一种思想的大自由与大智慧。老子对于教条主义、神秘主义、本本主义是坚决反对的。
道的世界,无论初始之无与创生之有,都是同一个道的不同形态,这就是玄。为什么叫玄?既是又不是,明明有路(道),却又可以“见路不走”,另辟蹊径,而所谓名称,也可以不必拘泥,如礼、法之称,也可以是非礼、非法,这样变动不居的道,难道不是玄之又玄、显得深奥而不可捉摸吗?
这不是故弄玄虚,是道的本来面目。这个道,是众妙之门,或者不如说是众妙之妙,正是来自无尽的变化。道,就是这个无穷变化之妙,也就是《周易》所谓的变易、简易、不易。不易是假象,是暂时之道;简易是道之用,这个简,就是为无为、事无事,清静而为天下正。
变易是道之本,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宇宙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动中,一切皆在流动,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变动的规律,就是道;能掌握流动规律的,就是得道。得道者,则无为而无不治,就算是天下之至柔,也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就是道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