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时仕时隐

陶渊明(369—427),名潜,字渊明、元亮(一说他在晋时名渊明,入宋后改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世称陶靖节或陶征士。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但由于“望非世族”,遂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朝廷中受人讥讽。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曾为官,但家族却已日渐衰落。渊明的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陶侃的外孙女。渊明出生时,家境更是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

青年时期,陶渊明过的是“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陶征士诔》)的艰难生活,但他并不为意,平生耽好儒家六经,又深受老庄及魏晋玄学影响,始终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出身名流却并非世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衰落,加之身处东晋十六国的动乱时期,以及深受“儒玄双修”的时风熏染,都对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乃至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陶渊明最初出为江州祭酒,是在太元二十一年(396),最后为官彭泽令,是在义熙元年(405),前后历时十年。在此期间,他曾先后出任过桓玄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和刘敬宣建威参军,任期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关于出仕和辞官的原因,据《宋书》本传、萧统《陶渊明传》及其本人的自述,大约不外“亲老家贫”和“不堪吏职”,即迫于家庭生计和性不谐俗两点。但若予深究,则又不尽其然。如他入幕桓玄,正值其高举勤王义旗之时;他为官刘裕军,又恰逢其讨伐桓玄篡晋之日。这种历史的“巧合”,正说明陶渊明并不是一个自甘淡泊、不思有所作为的人;相反,他曾胸怀“大济苍生”的抱负,只是在看惯了世事翻覆、“有志不获骋”的情况下,最后才迫不得已地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在这段时间内,他留下了从《五柳先生传》到《归去来兮辞》等一批诗文佳作。从中不难看出他徘徊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心理路程,以及早期创作的质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