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支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① 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在今西安市内。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在寺中建塔。又名大雁塔。

② 高标:竖木作为标记,木之上端称为标。这里指高塔。

③ 象教:即佛教。因佛教以佛像教化世人,故名。

④ 冥搜:暗中寻求搜索。指思想。

⑤ 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驾御六龙拉的日车。

⑥ 少昊:黄帝之子,主秋之神。《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帝少昊。”

⑦ 虞舜:传说中的上古贤君,此处喻唐太宗。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东南,相传舜南巡,葬在苍梧之野。

⑧ 瑶池:西王母的住处。传说周穆王升昆仑之丘,与西王母饮于瑶池之上。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诗前有原注:“时高适、薛据先有作。”这年秋天,杜甫和诗人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同时登上长安东南的慈恩寺塔。除薛据以外,诸公所赋之诗均存,而深度和新意均不如杜甫此诗。

此诗全在大雁塔的“高”处立意:开篇一二句说塔如高标,跨越苍穹,高空烈风,无时休止,是全篇形容塔景的总领。接着感叹佛教之力足可搜索幽冥,既是夸张佛塔建筑犹如鬼斧神工,又自然引出从幽暗的塔底登上塔顶的过程:要经过曲折的磴道,攀上龙蛇窟一般的洞穴,才能钻出梁椽栏杆交互支撑的塔内建构。登攀之不易,更显此塔之高。而登上塔顶之后,简直像置身于天际:从塔的北窗不但可见北斗七星,甚至能听见银河带着水声向西流动。可看见羲和驾着日车鞭打着太阳行走,少昊帝迎来了清秋的季节。这就写足了“高标跨苍穹”的意思。

开篇的第三、四句说自己缺乏旷达之士的怀抱,登上此塔心头涌起百种忧愁,是全诗所抒怀抱的总领。但所忧的是什么,并未明言,而是全从“望”的意思落笔:秦山忽然像是破碎了,泾水和渭水也找不见了。俯瞰只有混沌一片,哪里还能分辨得出皇州的所在!这就通过夸大居高临下、不辨山川的视觉印象寄托了山河破碎的预感。

俯视秦川之后,又极目远眺:既然登塔犹如登天,那么自然可以望见虞舜所在的苍梧,也可以望见西王母所在的瑶池。回头呼叫虞舜,只见舜所葬身的苍梧一片愁云。又见周穆王在瑶池饮酒,直到日落昆仑山。这两个故事与羲和鞭日和少昊迎秋一样都取自上古神话,且与大地混茫一片的背景相协调。然而并不能像李白的诗那样将人带进神话世界,关键在诗人“自非旷士”,因此所用典故自然让人联想到葬在昭陵里的太宗:诗人呼叫虞舜,不正是呼叫那个已经消逝的清明时代吗?那个迷恋于西王母酒宴的周穆王,不也令人联想到沉迷于酒色的唐玄宗吗?

诗人的“百忧”最后归结到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士人们的人生道路选择:黄鹄飞个不停,哀叫着投奔何处?黄鹄历来被喻为一飞千里的贤士。《韩诗外传》:“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啄君稻粱,君犹贵之,以其从来远也。故臣将去君,黄鹄举矣。”无处可投的黄鹄正是失去归宿的志士的象征。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追随太阳的雁儿,却各自怀着谋取稻粱的打算,显然是比喻趋炎附势的小人只知为自己的衣食经营。结尾以天上飞翔的两种鸟儿的不同去向寄托了在时势将乱之时有识之士的清醒思考,既寓议论于比兴之中,又始终不离高处远望的景观。所以钱谦益评此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全诗“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

此诗在表现艺术上的新创,颇可注意:一是按生活经验想象银河流动时真有水声,启李贺“银浦流云学水声”之妙思。二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朦胧的寓意,杜甫后期作品中常用,最终成为杜诗艺术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