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①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②。笑尘劳、三十九年非③,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④。英雄事,曹刘敌⑤。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⑥,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①杨济翁:名炎正,江西吉水(今江西庐陵)人。杨万里族弟。宋宁宗庆元间,年五十二登第。任吏部阁架。嘉定间改大理司直,并历守藤、琼等州。周显先:名籍未详。
②能消句:《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人见其“自吹火蜡屐”,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此化用其意,谓能着几两屐以尽溪山之兴。
③三十九年非:套用《淮南子·原道训》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作者时年三十九。
④吴楚二句:语见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⑤英雄二句:用曹操、刘备故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⑥楼观句:苏轼《送郑户曹》:“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借以感叹孙权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由大理寺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在扬州。时年三十九。
这首词辑入黄昇《花庵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题作“感兴”,乃一首咏怀词。
上片由溪山落笔,写江行时之所见、所感。谓溪山从眼前经过,却好像旧曾相识一般。这是江行所见实景。不说我过溪山,而说溪山过我。与“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同一机杼。而且不说今时相识,而说旧时曾识,将实景与虚景合在一起写,当也是有意安排。这写的是当前情事,即江行中之第一感觉。而“还记得”,则引入以往情事,谓行遍江南江北,明说“梦中”,与“平生塞北江南”同一用意,但亦可理解为现实,依旧将实景与虚景合在一起写。实与虚的结合,可能为着暗示作者并非为溪山而写溪山。接着返回当前,谓平生能消几緉屐,一有佳山水(好去处),就当携杖往游,说的似乎偏重于溪山。而谓风尘劳碌,长为客,笑自己四十方知三十九年非,说的又似乎并非溪山。但是,二者合在一起看,却明显表示作者乃将溪山当尘世来写。这当是江行中之第二感觉。
下片说尘世。由吴楚落笔,先说历史,后说现实。其经行之地,乃历史上伟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地,这就是三国时代的东吴。其英雄业绩,只有曹操与刘备才可与之匹敌,所说显然为吴主孙权。这是作者所崇拜的历史人物。江行至此,想到孙权,这是非常自然的。而谓当时一切,已经“被西风吹尽”,所谓功业,也都“了无尘迹”,这是对于尘世中历史陈迹的哀悼。说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像“过眼溪山”一样,很快就看不见。这当是江行中之第三感觉。
接着说楼观,由历史转入现实。楼观才成,人已离去。既包含着对于历史人物之追思,又带有现实意义,即已将现实中之作者自身推将出来。所以旌旗句即专说自身,谓尚未施展宏图大略,则头已先白。现实中作者自伤老大,既体现其对于建功立业的一种迫切感,又表现一种失落感。尽管历史上伟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地,就从自己脚下经过,但是而今想在此地建立一番功业,却是难上加难。这其中,当包含作者十几年实际体验在内。所以最后将古与今合在一起写,以为哀乐相寻,这是人世间无法违反的规则。这是由古今尘世所谓兴盛与衰亡以及成功与失败之不断转换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经历溪山与尘世所得出的结论。作者以词代简(柬),所要告诉友人(杨、周二氏)的事就在于此。这当就是江行中之第四感觉。
总之,所谓“过眼溪山”,也就是过眼尘世。江行看溪山,阅尘世,其感觉步步深入,不断升华。其怀抱,也就明白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