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表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方相氏和吞口

商周时期的青铜面具,有的出自窖藏、祭祀坑,有相当数量出自奴隶主贵族墓葬。这些面具或放置于二层台上,或发现于墓道。这些迹象表明,商周青铜面具除了用于傩仪场合,也用于丧葬,其作用与功能同覆面罩有区别,并非用于储存亡人魂气,而是与打鬼仪式有关。

《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条下载:“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释云:“丧所多有凶邪,故使之导也。”意思是说,墓地沿途及下葬之处鬼魂甚多,恐其拦道,惊扰送葬的人和死者,所以在发丧时由黄金四目、身披熊皮的方相氏,率领佩戴面具、手操兵器的打鬼人员在队伍面前开道,边舞边挥动兵器驱吓邪祟。

及至到了墓地,方相氏还要率驱鬼人员进入圹室,手操干戈在墓圹四个角落再挥击一番,意在驱赶隐藏在里面的恶鬼凶邪。直到认为邪祟已尽,不会对墓主人的安宁构成威胁时,方能将死者下葬。方良及魑魅,是一种厉鬼,是方相氏在丧所驱打的主要对象。

据民族史料记载,送葬时对待鬼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悦鬼魂,诸如跳舞、唱赞歌之类,还有一种就是驱赶。这种习俗传至后世,方相氏便演化为先导神、险道神或开路神君。利用方相氏在丧葬仪式中打鬼开道,自周朝以来,古籍中屡见记载,如《后汉书·礼仪志》“大丧”条记载:“大驾,太仆御。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立乘驷马先驱。”《晋书》:“方相仡仡,旌旐翻翻,”就是形容送葬时的盛大场面和方相开道打鬼时的壮勇情景。而那些商周墓葬中发现的青铜面具,就是在丧仪结束后弃置在墓圹内的,其目的就是希望借助面具镇邪。在汉代一些墓室的壁画或画像石上,常刻有方相氏的形象,其意也是在于抵御凶邪,守护墓主人的安宁。

1935年秋,在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大墓中,出土了一面商代后期的青铜面具,它表情木讷,吊眼睛、塌鼻子,耳部没有穿孔,只是头顶有一个桥形钮柄,可供悬挂或提拿,我国现存商周面具造型与之类似者绝无仅有。关于此面具的用途,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系盥洗室的装饰品,一种认为是作战用具。前一种意见缺乏依据,早已被陈梦家否定。至于用于作战的说法也难成立,因为战争面具眼、口皆应镂空,以便于观察和叫喊,该面具眼口处都是实的。而且战争面具造型一般都非常狰狞、恐怖,该面具面相太过温和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件青铜面具系悬挂于陵墓中的奴隶像,也就是供墓主人在冥间役使的殉人,作用与奴隶俑或侍从俑大体相同。

另外,在北京平谷、陕西城固、陕西西安等地都出土过商代的青铜面具,这些面具用途各异,只有河南浚县西周贵族卫康叔后裔的墓地中出土的3件青铜兽面,属于辟邪御凶的吞口。它们分别出土于墓之三隅,另一隅有盗坑,推测原本有4件,有一件已被盗墓者窃走。将四件相貌凶恶的青铜兽面置于墓之四隅,是为了镇守东南西北四方,使鬼魅不能进入墓穴加害死者。

1986年10月至11月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大墓中也出土了4件人形面具、5件兽形面具。4件人形面具造型大体相同,正面凸出,颧骨较高,牙齿整齐,略作笑状;双目及鼻孔皆镂空,前额及下颚两侧各有一对圆形小孔。5件兽形面具造型亦大体相同,正面凸出,阔鼻大口,眼眶内凹,凶神恶煞;双耳小而扁平,牙齿错列如锯;前额、下腭及耳部各有一对圆形小孔。根据人形面具的尺寸、造型及面具上的孔眼分析,它们应是挂或钉在墓室四壁或棺木上的,属于面像一类,是供墓主人在冥间役使的奴隶或侍从;兽形面具则是用于驱鬼镇墓,属于吞口一类。

汉代的吞口。

上面是两个舞人,底下的螭龙呈北斗七星状,类似的图案,通常出现在汉代墓室的天花板上。

被猛兽吞噬头颅的君王。君王只有牺牲自己才有可能代言神灵。(但这件面具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