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肺透明膜病(HMD)又称为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其临床特点是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的三凹征和紫绀。多见于早产儿或糖尿病母亲分娩的婴儿,发病率与胎龄成反比,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诊断
(一)病因
由于肺发育不成熟,产生或释放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引起广泛的肺泡萎陷和肺顺应性降低。
(二)病史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以下的极低体重儿,或有围生期缺氧的新生儿。母亲患糖尿病的新生儿也可发生。
(三)临床表现
出生时呼吸多正常,生后1~4h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并伴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青紫,严重者呼吸减慢,节律不整,呼吸暂停。由于严重缺氧和酸中毒,患儿可出现反应迟钝,肌张力低下,体温不升,心功能衰竭,休克等。病情于24 ~48h达高峰,多于3d 内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患儿度过3d,病情可逐渐恢复。
(四)X线检查
由于肺泡的萎陷,两侧肺野普遍透光度减低,呈弥漫性网状小颗粒状阴影,以后呈毛玻 璃状,但各级支气管仍有空气,在这种毛玻璃状的背景下,显得更加清楚,称为“支气管充气征”。严重者肺不含气呈“白肺”。
二、治疗
(一)支持治疗和护理
1. 保温
最好将患儿置于辐射式抢救台上,可监测体温,又便于抢救和护理,维持患儿体温在36℃~37℃之间。
2. 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因患儿有缺氧、复苏抢救的过程,为防止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应适当延迟经口喂养的时间。如患儿已排胎便,肠鸣音正常;一般情况稳定,可给鼻饲喂奶,每次2~3ml,每2~3h1次。然后根据患儿耐受情况每天增加奶量,以每次增加2~5ml为宜。
一般在营养需要量超过40%时,不经口喂养。静脉注射10%葡萄糖液60~80m1/(kg?d),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基础热卡,避免液量过多。热能不足时,应考虑静脉营养,可用氨基酸,1g/( kg?d)及脂肪乳0. 5g/(kg?d)。
(二)维持血压和血容量
应连续监测血压,在发生肺出血、颅内出血、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时,血压可以下降。可输血浆,新鲜的全血等扩容,同时可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5~10μg/(kg?min )静脉点滴,使收缩压维持在6. 67kPa(50mmHg)以上。
(三)防治感染
因肺不张,经气管内插管和脐血管插管均有增加感染的可能,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还可气管内滴注抗生素。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四)氧疗及人工通气
1. 鼻管,口罩、头罩、氧帐等。多用于病情较轻的病人。
2. 呼吸道持续加压供氧(CPAP)。此种通气方式适用于:
(1)患儿有自主呼吸。
(2)孕周小于32周,体重小于1. 5kg者,生后应立即使用。
(3)一般氧吸入无效者。
(4)当吸入氧体积分数已达60% ,而动脉血氧分压仍小于6. 65 ~ 8. 0 kPa(50~60mmHg)者。
3. 间歇正压通气(IPPV)要在用呼吸器和气管内插管施行。此法适用于:
(1)无自主呼吸或频发呼吸暂停者。
(2)持续呼吸道加压供氧使用失败者。
(3)当患儿吸入氧浓度已达60% ~ 100%时,PaO2<6. 65 kPa(50mmHg)者。
(4)PaCO2>8. 0kPa(60mmHg)或迅速上升者。
(五)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一般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使用,药液通过气管插管注入,为使其均匀分布至各肺叶,应分次改变体位注入,给药后应用100%纯氧,手控气囊加压给氧,使药物深入肺泡。必要时可给2次。有效者1~2h后呼吸困难减轻,血气改善,胸片好转,可降低呼吸器参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