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言

关于中华文明的确切定义以及准确的起始时间,学者和专家们还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是,说到中华文明,以下事实是最苛刻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第一,中华文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即使按照人类文明最严格的定义——成熟系统的文字的出现来衡量,中国人使用甲骨文的历史,已经有了三千三百年之久。同时,这种文字经过不断演化、发展,直到今天,仍然是正在使用的活的文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第二,中华文明是最顽强、最持久、生命力最强的文明。几千年来,历经无数灾难、战乱、外族入侵,中华文明始终以完整的形态系统地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这种文明仍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中华文明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特点和优长在哪里?对这些特点和优长的分析,会给今天的我们以何种启示?这些问题,是许多历史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书尽自己最大努力要回答的问题。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也在蓬勃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这些研究和发现不断地弥补着中华文明历史的空白,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但是,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由于中国经济和人文学术的长期落后,在这些研究中,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往往左右了研究的方向,使得学术研究走入了许多误区。比如,误区一,急于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拉长,似乎历史越长,就越使我们感到骄傲。在学术研究中,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是以成系统的文字的使用为标志的。在甲骨文之前,学者们还没有发现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出现。因此,盲目地拉长中华文明史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但是,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中国的文字传承有序,脉络分明,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活化石和不朽奇迹,足以使每一个华夏子孙感到骄傲。误区二,急于把地下的发掘和史书上记载的朝代、年份对应起来,以证实我们的史书记载不虚。在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不断,朝廷政权更替频繁,统治者文化政策多变,这些都使中国历史的记载多有错讹和散失。有许多历史记载本身就是模糊不清和相互矛盾的。所以,把地下发掘出的文物生硬地往历史记载上套,耗时费力,得不偿失。
我们研究中华文明历史的目的,应该是传承文化,总结经验,启迪后人。因此,考察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首要的一个原则是,确定和正视历史事实。这本来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其他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原则。其次,在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时,主要的关注点应该是,这些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们,他们在创建中华文明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有哪些想法决定了中华文明的特点,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Collingwood,1889—1943)说过,“历史就是思想史”。了解了这些思想,也就了解了中国人,也就理解了中国历史。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地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中国先民的这些思想,不但存在于官方正史和传统典籍的记载中,而且存在于各种杂史、野史、笔记、小说、寓言故事中,甚至存在于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中,存在于各种石刻、图画、诗词、民歌之中。后者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虽然不如官方正史和经典,但在确定历史事实和探究先民思想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给予同样重视。
本书所叙述的,是中国华夏文化的创立。所以,一般来说,本书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将到中国的汉朝为止,个别地方会涉及魏晋或者稍晚。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到了汉朝,中国文化的框架和内容就基本确定了。一些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比如大一统政权的建立,独尊儒术,文字五体(篆、隶、楷、行、草)的完备,佛教的进入等等,都已发生。所以,中国的主体民族就叫汉民族,中国的通行语言叫汉语,通行文字叫汉字,就是这个道理。
好了,现在,我们就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开始我们的历史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