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1998年,既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北大青年》创刊之年。两者相契,《北大青年》所想展现的便是北大青年。
什么是北大青年?它使用了“北大”和“青年”两个极具力量的词汇。
北大,是中华之中流砥柱。风云际会,翻开北大的校史便是一本微缩的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沙滩红楼曾聆听黑暗里的悲愤呐喊,西门前的石狮曾带领黎明前的冲锋陷阵,未名湖轻抚困境中的伤痕,让博雅塔见证突围与发展。历史不言,如同北大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棵草木,只需静默屹立,就可得到人们的崇拜。
青年,是时代之先锋力量。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为求学而皈依,为报国而出发。那些留下或没留下名字的青年们,被熔铸成共同的身影。为实现自我,更为复兴祖国,流淌热血,挥洒苦汗。他们或启民智,或打江山,或探真理,或创财富。他们被后来人称为校友,视作榜样。将接力棒稳稳地传递下去,绵延百年。
时间走过留下历史,是北大草木枯荣轮回中的不变傲骨,是青年长出青须白发后的不忘初心。一切过去的伟岸意义都没有我们的参与,这是我们诚惶诚恐的来源,但一切现在与未来可能的意义都与我们相关,这是我们对过去的回答。所以,我们接过来自伟岸的沉重,以属于我们的青年时代的方式,穿越历史的目光与校园的日常。
永远的北大青年,不忘北大身份,不改青年本色。
什么是《北大青年》?
“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总结,我们的传承,我们的鞭策。
注目平凡。诗意的生活和琐碎的烦恼并行,伟大的人物和微小的沙粒并存,我们早知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而当我们体味诗意生活的衣食住行,感受伟大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又知世上万物皆归平常。再当我们对琐碎烦恼深入探寻,对微小沙粒仔细摩挲时,我们才知平凡才是伟大的起源。聚焦燕园事,关注身边人。是我们的情怀,也是我们的行动。
声发个性。20岁左右的时光,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浸润在北大兼容并包的氛围中,享受着思想自由的权利。放下高考佼佼者的标签,拒绝死读书的刻板印象,我们是一群享受生活、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弄潮儿。我们的生活精彩别致,我们的思考深刻独特,我们就是我们。
责担时代。北大的校徽有一人背负二人之像,象征北大人肩负重任。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口号下,奋力前行。历史长河中的惊心动魄,世界角落里的跋山涉水,万千面容上的勤奋坚毅,在笔下被刻画,被铭记。我们牢记使命,同时记录完成使命的人。因为北大青年的分量,我们一直在路上。
至于《北大青年》的历史,已模糊为寥寥几行,记录重要节点。
2009年1月1日,《北大青年》弃纸上网,成为校媒第一份电子日报。赶上了互联网浪潮的我们在4年后再感力不从心。移动互联网席卷而来,传统的网站显然已经提不起读者点击的兴趣。甚至来不及彷徨,2013年10月25日,我们果断全新上线微信平台。走过一年有余,我们感激这着险棋,华丽转身。
越久远的过去,就如同这个园子的过去一样,值得大说特说但又过于老套,不及如今所能亲历的迅猛变化和创新探索,掌控住我们的每一个感知细胞。
于是乎,这段起落中的阵痛与新生让我们觉得是时候留底纪念,将微信平台上线以来的优秀稿件集结出版。
说来尴尬,为了留下微信时代的精彩,我们还是只能依靠被我们抛弃的铅墨。这似乎也提醒了我们,自诩在微信时代取得的成功,可能有微信强大力量的加持,但绝不可能仅限于此。
时代无论怎么变,总有一些坚固的东西,不会烟消云散。当翻开这本铅墨所印的书,或许你也还能有所得、有所爱。
《北大青年》报社
201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