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出墓志与韦氏郧公房家族文学
郧公房源于文惠公旭次子叔裕,字孝宽,隋尚书令、郧襄公。六子:湛、总、寿、霁、津、静,因号郧公房。新出土《杨汉公妻韦媛墓志》言郧公房来源:“夫百氏之源,得姓各异。或因官著,或由地称。于再于三,改易乃定。唯韦始定氏,便为赫族。组接蝉联,累叶叠庆,代有显德,不可胜言。周大司空、郧国公讳孝宽,谥曰忠孝。贞亮拔俗,文武全功,盛烈殊勋,著在简册。旌德□谥,前史不诬。洎于我开元丞相讳安石郇国公,遂霸子于临博,折易之之怙权。正直之规,今古无对。始封郧国公,故言韦氏者,尤以郧公称。”[1]韦氏郧公房在隋时即极为显赫,出现了驸马和太子妃。新出土韦匡伯墓志称:“公之母弟尚丰宁公主,女弟为元德太子妃,而公高门鼎盛,台辅继踵,有隋之贵,一宗而已。”[2]姜春娥《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之郧公房研究》[3],对这一族系的世系、婚姻等作过总体的研究,故本节有关韦氏郧公房的世系,即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和补充,特于此说明。
郧公一族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交往频繁,尤其是在国家遭遇患难如安史之乱的时候,呈现出死生为国的气节,表现在文学上更是掷地有声。王维与韦斌的交往就是文学史上可圈可点的篇章。韦縚为孟浩然集作序[4],韦缜与白居易、刘禹锡往来[5],韦潘与李商隐结交[6],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本节在对出土墓志作综合检讨的基础上,重点对集中于韦津一系的韦安石、韦抗、韦陟、韦斌、韦丹进行论说。
一、韦氏郧公房新出墓志检讨及世系梳理
北周韦孝宽封郧襄公,称为郧公房。《韦孝宽墓志》已经出土,该志记载其先世和子嗣较为详细。
《大周使持节太傅上柱国雍州牧郧襄公之墓志》:“公讳宽,字孝宽,本姓韦氏,京兆杜陵人。……祖真憙,清规雅量,见重缙绅,历冯翊、扶风二郡守,赠泾州刺史。父旭,道风素望,蔚为世翊。官至尚书右丞、幽州刺史,赠司空公,谥曰文惠。……夫人华阴杨氏,生长子那罹,长女长英;夫人荥阳郑氏,改姓贺兰,生世子总,次子寿。夫人河南拓跋氏,生子霁。长子那罹早丧,赠使持节仪同三司、中平县开国。次子谌,字奉忠,使持节仪同大将军、陵蓬二州刺史、穰县开国公,继第四弟子迁后。世子总,字善会,使持节开府京兆尹,殒于王事,赠柱国、蒲陕熊中义五州刺史、河南郡开国公,谥曰贞。次子寿,字世龄,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京兆尹、滑国公。次子霁,字开云,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安邑县开国伯。次子津,字悉达,使持节仪同大将军、武阳郡开国公。次子无漏,永安县开国侯。总子世孙圆成,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7]
新出墓志中涉及郧公房韦总、韦津、韦寿者较多,故分其支系论列如下:
(一)韦总一系出土墓志及世系
韦总字善会,后周京兆尹、河南贞公。笔者所见新出土墓志中韦总一系墓志九方:
1. 《郑故大将军舒懿之公墓志铭》:“君讳匡伯,京兆杜陵人。……曾祖旭,司空、文惠公。祖孝宽,太傅、郧襄公。父总,柱国、京兆尹、河南贞公。”[8]
2. 《大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韦氏墓志铭并序》:“太妃讳珪,字泽,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周太傅、尚书右仆射、雍州牧、郧襄公。……祖总,周骠骑大将军、右宫伯、京兆尹、河南怀公。……父圆成,□开府仪同三司、陈沈二州刺史、郧国公。”[9]墓志由大司□□阳侯令狐德棻撰。
3. 《唐太宗贵妃韦珪碑》,《昭陵碑石》载:“约乾封中立。碑首已残,碑面泐灭无文,故图缺。现树于韦贵妃墓前。”[10]
4. 《唐故尚书屯田员外郎于府君(申)夫人京兆韦氏(懿仁)墓志铭并序》:“夫人讳懿仁,京兆万年人也。曾祖湜,皇颍王府司马,赠陈州刺史。……祖昭训,皇太子仆,赠工部尚书。……父光弼,皇大理少卿,赠刑部侍郎。”[11]墓志题署:“承务郎守京兆府兵曹参军河间刘公舆撰。”
5. 《郑故大将军舒懿公(韦匡伯)之墓志铭》:“君讳匡伯,京兆杜陵人。……曾祖旭,司空文惠公。祖孝宽,太傅郧襄公。父总,柱国、京兆尹、河南贞公。”[12]
6. 《唐故太原王府君(修本)夫人韦氏墓志铭并序》,志为墓主堂弟宣德郎守都水使者韦元实撰:“余京兆人也,自刘累之后为韦氏。八世祖郧国公讳孝宽。韦氏有九派,余实郧公之孙。夫人于余即堂姊。大王父讳昭训,皇太子仆。王父讳光宪,皇光禄卿。父讳赓,皇京兆府万年县主簿。”[13]
7. 《大唐故文□□容韦氏(尼子)墓志铭并序》:“昭容讳尼子,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尚书右仆射、雍州牧、□□□。祖总,周京兆尹、□□□□。父匡伯,隋尚衣□□、□□公。”[14]
8. 《大唐故卫尉卿上柱国怀宁郡开国公韦公墓志并序》:“公讳纪,字纪,京兆万年人也。曾祖总,郧襄公之子,随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河南贞公。祖匡伯,随左千牛尚衣奉御,袭封郧国公,食江夏户三千,尽牧其井赋,又改封舒国公。父思齐,起家补秘书郎,累迁至少府少监、太府少卿、尚书左丞、司稼卿,薨赠秦州都督。”[15]
9. 《大唐卫尉卿上柱国昌宁郡开国公韦府君妻故霍国夫人河南长孙氏墓志铭并序》,参照前面的韦纪墓志,此为同时出土的鸳鸯墓志[16]。
根据《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参照新出墓志,列出《韦氏郧公房韦总族系表》(表七)。
表七 韦氏郧公房韦总族系表
(二)韦寿一系出土墓志及世系
韦寿字世龄,隋毛州刺史、滑定公。新出土墓志中有韦寿后裔墓志二方:
1. 《唐故朝请郎行太子内直郎京兆韦君墓志铭并序》:“君讳藉,字幼真。国朝初有天下,君之高祖义节,佐神尧定大业,历刑部礼部二侍郎。至乾元元年,肃宗思武德旧功,乃诏授君虢州参军。……自礼部公以高勋弘略,展庆有曜,生朝散大夫、益州录事参军讳怀德,克念不忘;生云麾将军、左骁卫将军讳慎惑,毋忝厥绪;生宁州参军讳远奢,清明亮直。惟君乃益州之曾孙,云麾之孙,宁州之长子。……有子曰偃,前太庙斋郎。其季弟盩厔县丞著。”[17]墓志为盩厔县尉王及纂。
2.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彭州刺史上柱国京兆韦府君(慎名)墓志并序》:“公讳慎名,字藏器,周尚书右仆射、少司徒、上柱国、郧国公叔裕玄孙。……郧公生隋上开府京兆尹滑国公图□□□凉□□□□□□滑国都□誓其山河。滑公生皇朝刑部侍郎、襄城公义节。……襄城公生游击将军、左千牛□□。……公即千牛府君之第三子也。”[18]
根据《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参照新出墓志,列出《韦氏郧公房韦寿族系表》(表八)。
表八 韦氏郧公房韦寿族系表
(三)韦津一系出土墓志及世系
韦津为郧襄公韦叔裕子,陵州刺史、寿光县男。新出土墓志涉及韦津后裔十二人墓志共十二方。
1. 《大□故朝散大夫行洛州陆浑县令韦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愔,字志廉,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后魏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宇文朝小司徒、玉璧总管、大司空、柱国、郧国公,隋太傅、尚书令,赠太尉,雍州牧,谥曰襄。……祖津,隋内史侍郎、户部尚书、武阳郡开国公,唐谏议大夫、黄门侍郎、太仆卿、陵州刺史、寿光县开国男。……父全璧,唐任潞易二州别驾。”题署:“从□□□舍人承庆撰。”[19]
2. 《大唐前安州都督府参军元琰妻韦(金)□墓志铭并序》:“君讳金,字千金,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周上柱国、大司空,隋雍州牧、相州总管、郧国襄公。祖津,皇朝太仆少卿、陵州刺史、寿光男。父琬,皇朝成州刺史、寿光男。”[20]志为墓主之夫前安州都督府参军元琰撰。
3. 《唐故朝请大夫守华州司马韦公墓志铭并序》:“公讳沨,字士温,京兆万年人也。……曾王父琬,皇成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储庆会灵,积高有开。生大父安石,皇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中书令、郇国文贞公。调畅浑元,上贞三光。生烈考斌,皇临汝郡太守,赠太子少保、平乐公。”墓志题署:“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裴垍撰。”[21]
4. 《唐故昭义军节度判官朝请郎检校尚书主客员外郎兼侍御史京兆韦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承素,字受采,其先京兆人。……七代祖讳叔裕,周大司空、郧国公,赠太傅,谥曰襄。高祖安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郇国公,谥曰文贞。曾祖讳斌,中书舍人、临汝郡太守、平乐公,赠太子少保。祖讳衮,尚书司门郎中、眉州刺史。考讳同休,宣州当涂县尉。”墓志题署:“正议大夫行尚书考功郎中上柱国赐绯袋薛廷范撰。”[22]又《唐故昭义军节度判官检校主客员外赠兵部郎中韦府君合祔墓铭并序》:“公讳承素,字受采,京兆人也。……夫人河东薛氏。……嗣子琏以文行升进士第。……次子曰璆,前任绵州龙安县尉。次曰瑝,经明及第,书判登科。今为泾原监察。”墓志题署:“子婿正议大夫守刑部尚书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孔晦撰并书。”[23]
5. 《大唐故华阴郡参军韦府君(正己)墓志铭并序》:“公讳正己,字励初,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琬,潞王府司马,赠礼部尚书。祖才绚,昭陵令,赠太府少卿。父回,临汝郡别驾。”[24]
6. 《大唐故通议大夫行仪王府司马上柱国武阳郡开国公京兆韦府君(英)墓志铭并序》:“公讳英,字慎习,京兆杜陵人也。曾祖津,隋户部尚书、武阳郡公,皇谏议大夫、太仆少卿、寿光县男。祖琨,皇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右丞、太子詹事、武阳贞侯。父翼,皇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少监、太府卿、申王傅、武阳平公。”[25]志为汝南郡司法参军裴育撰。
7. 《唐故长安县尉韦公(讽)墓志》:“公讳讽,京兆人也。……曾祖全璧,隋朝潞州别驾。祖忻,唐故兵部郎中。父希先,唐故比部郎中、岐州别驾。”[26]墓志为前乡贡明经敦煌令狐简撰。
8. 《唐故朝请大夫使持节复州诸军事守复州刺史京兆韦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勉,字敬业,京兆杜陵人也。……高祖郧襄公讳孝宽,周司空,隋赠太傅、雍州牧。茂德格天,重烈于后。曾祖寿光男讳津,隋户部尚书,唐黄门侍郎。义贯夷险,素风弥光。乃祖讳全璧,潞、易二州别驾。大运未跻,良图已往。烈考讳悦,给事中、太史令。克广前规,令问长世。”[27]
9. 《我大唐故天平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郓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兼郓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徒杨公(汉公)夫人越国太夫人韦氏墓志铭并序》:“曾王父讳斌,皇任中书舍人、临汝郡太守,赠太子太保。大王父讳沨,皇任洛阳县令、华州司马,赠工部尚书。烈考讳同则,皇任大理卿致仕,赠右仆射。”[28]志为其子杨篆撰。
10. 《左威卫仓曹参军韦恂如长女(美美)墓志铭并序》:“京兆韦氏之女者,左威卫仓曹恂如长女也。名美美,字英娘。祖翼,皇台州刺史。曾祖琨,皇太□詹事。”[29]
11. 《唐故京兆府长安县尉韦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最,字豁达,后魏侍中、右仆射、周大司空、郧国公、赠太傅、雍州牧、文襄公孝宽之玄孙,隋内史侍郎、民部尚书、皇谏议大夫、黄门侍郎、武阳郡开国公津之曾孙,皇职方员外郎、潞王府司马、寿光县开国男、赠同州刺史、礼部尚书琬之孙,皇通议大夫、昭陵令、金乡县开国男、赠太府少卿才绚之子也。”[30]墓志由朝议郎行京兆府万年县尉苏倇撰。
12. 《唐故朝散大夫前守太府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京兆韦公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应,字希声,其先京兆人也。……公郧公之六世孙。曾祖调,皇河南府颍阳令。祖懋,皇朝散大夫、晋州洪洞令。列考崌,皇江陵府江陵尉。公江陵府君之第三子。”[31]墓志题署:“朝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上柱国赐绯鱼袋河东裴鐇撰。”
根据《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参照新出墓志,列出《韦氏郧公房韦津族系表》(表九)。
表九 韦氏郧公房韦津族系表
二、韦安石与韦陟、韦斌
韦氏郧公房韦津一系文学成就最高,其代表人物首推韦津之孙韦安石,以及安石之子韦陟和韦斌。韦陟、韦斌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而且在安史之乱的危急关头,表现出凛然的气节和崇高的风骨。
(一)韦安石
韦安石,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又是一位文学家,《全唐诗》尚有诗传世。安石应明经举及第,初任乾封县尉。永昌元年(689年),迁任雍州司兵参军。受宰相苏良嗣所赏,擢升为膳部员外郎,再迁并州司马。擢并州刺史,转德州、郑州。韦安石生性敦厚,为人持重,为官严明清正。久视年迁为文昌丞,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长安三年(703年),担任东都洛阳留守,兼管天官、秋官两尚书事。不久知纳言事,仍为凤阁鸾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安石在蒲州刺史任,太常卿姜皎私事相求,安石拒之。至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皎弟姜晦任御史中丞,挟私愤指使御史郭震奏劾韦安石,“苟安荣宠”,玄宗下诏,贬安石沔州别驾。晦又奏韦安石监修安陵时贪隐财物,玄宗命州官追赃,安石因气愤过甚而死。事见新、旧《唐书·韦安石传》。
韦安石是初盛唐之交的文学家,《全唐诗》卷104存诗三首,题为《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梁王宅侍宴应制同用风字》《侍宴旋师喜捷应制》。韦安石的诗歌都是应制诗,这也表现了他在中宗前后,处于宫廷的诗歌创作氛围之中。《唐诗纪事》卷9“李适”条记载较为详细:
初,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韦安石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直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钦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若韦元旦、刘允济、沈佺期、宋之问、阎朝隐等,无它称。景龙二年七夕,御两仪殿赋诗,李峤献诗云:“谁言七襄咏,流入五弦歌。”九月,幸慈恩寺塔,上官氏献诗,群臣并赋。闰九月,幸总持,登浮图,李峤等献诗。十月三日,幸三会寺。十一月十五日,中宗诞辰,内殿联句为柏梁体。二十一日,安乐公主出降武延秀。是月以婕妤上官为昭容。十二月六日,上幸荐福寺,郑愔诗先成,宋之问后进。立春侍宴赋诗。二十一日,幸临渭亭,李峤等应制。三十日,幸长安故城。十二月晦,诸学士入阁守岁,以皇后乳母戏适御史大夫窦从一。三年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宗楚客诗云“蓬莱雪作山”是也,因赐金彩人胜。李峤等七言诗。是日甚欢,上令学士递起屡舞,至沈佺期赋《回波》,有“齿绿”“牙绯”之语。晦日,幸昆明池,宋之问诗“自有夜珠来”之句,至今传之。二月八日,送沙门玄奘等归荆州,李峤等赋诗。十一日,幸太平公主南庄。七月,幸望春宫,送朔方节度使张仁亶赴军。八月三日,幸安乐公主西庄。九月九日,幸临渭亭,分韵赋诗。十一月一日,安乐公主入新宅,赋诗。十五日,中宗诞辰,长宁公主满月,李峤诗“龙神见像日,仙凤养雏年”是也。二十三日,南郊,徐彦伯上《南郊赋》。十二月十二日,幸温泉宫,敕蒲州刺史徐彦伯入仗,同学士例,因与武平一等五人献诗,上官昭容献七言绝句三首。十四日,幸韦嗣立庄,拜嗣立逍遥公,名其居曰“清虚原”“幽栖谷”。十五日,幸白鹿观。十八日,幸秦始皇陵。四年正月朔,赐群臣柏树。五日,蓬莱宫宴吐蕃使,因为柏梁体。七日,重宴大明殿,赐彩镂人胜,又观打球。八日,立春,内殿赐彩花。二十九日晦,幸浐水。二月一日,送金城公主。三日,幸司农少卿王光辅庄,是夕岑羲设茗饮,讨论经史,武平一论《春秋》,崔日用请北面。日用赠平一歌曰“彼名流兮《左氏》癖,意玄远兮冠今昔”。二十一日,张仁亶至自朔方,宴于桃花园,赋七言诗。明日,宴承庆殿,李峤《桃花园》词,因号《桃花行》。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三日上巳,祓禊于渭滨,赋七言诗,赐细柳圈。八日,令学士寻胜,同宴于礼部尚书窦希玠亭,赋诗,张说为之序。十一日,宴于昭容之别院。二十七日,李峤入都祔庙,徐彦伯等饯之,赋诗。四月一日,幸长宁公主庄。六日,幸兴庆池观竞渡之戏,其日过希玠宅,学士赋诗。二十九日御宴,祝钦明为《八风舞》,诸学士曰:祝公斯举,五经扫地尽矣。[32]
这段文字全面地记述了中宗时朝廷内部的诗酒文会活动,大约朝廷每次较大的活动,都要设茗饮,或赋诗,这就在朝廷中形成了一个重视诗歌的文学氛围。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就是景龙三年(709年)韦安石为修文馆直学士时,扈从中宗幸临渭亭应制唱和之作。就现存诗而言,他无疑是一位宫廷诗人。如《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首联直写重阳节日,登高望远,已觉境界开阔。次联转入写景,“金风”“玉露”最切深秋,“菊蕊”“萸枝”,重九节候。三联拓开一笔,颂扬大唐帝国君临八极、天地混一的形势。尾联表现居安思危的警戒。这样的诗作,境界开阔,胸襟远大,虽是重九应制之作,也表现出政治家的情怀。
在初盛唐之交诗歌的群体集会中,韦安石还常常作为组织者处于中心的地位。张说《东都酺宴四首并序》云:
先天元祀孟冬十月,东都留守韦公,夤奉圣朝,述宣嘉旨。乃合洛京之五省,招河伊之二县,将吏咸集,佩章有序,锵锵济济,侃侃訚訚,供张于兴教之门,式酺宴也。原夫乐生于心,非因结风之奏;和达于气,无待阳春之节。盖泽之所及也深,则情之所感者远。国家天地一统,君臣百年,朝荣旧德之序,野赖先畴之业。玄化渐渍,洪恩既久,太上功德不宰,夏后命子之初。皇帝孝理无为,汉祖事亲之日,生尧舜于天属,见文武于同时,前古未逢,斯人何幸。是日六乐振作,万舞苒弱,鸟兽徘徊,士女踊跃,则知众庶观德之所乐也。旨酒络绎,大庖燔炙,芳溢风烟,醉流阡陌,又知衣冠之所适也。由近而视远,万国之庆皆然;自明而察幽,三灵之欣可接。若夫吟咏德泽,播越人声,斯固雅颂之余波,政教之遗美。凡我词客,安敢阙如,赋诗展事,垂列于后。[33]
这里的“韦公”就是韦安石,其时担任东都留守,俨然是诗歌聚集的中心。韦安石存诗虽仅三首,而且都是应制诗,但我们从他存留的诗,以及作为诗坛中心人物的背景来看,他在当时的宫廷诗坛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直至中唐时期,韦安石所处的“韦氏庄”还得到了刘长卿和韩愈等诗人的怀思,刘长卿有《郧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诗:“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郧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34]题注:“司士即郑公之孙。”[35]韩愈《游城南诗十六首·题韦氏庄》云:“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风。架倒藤全落,篱崩竹半空。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36]
出土文献中还有韦安石材料数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家兼文学家的情况,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一七五《大唐故中大夫行定州鼓城县令王君(玄起)墓志铭并序》:“以功授朝散大夫行和州历阳县令。……御史韦安石廉君清白,状闻,除太子左司御率府长史。”[37]又元和一一八《唐故龙花寺内外临坛大德韦和尚墓志铭并叙》:“曾王父讳安石,皇尚书左仆射、中书令。”[38]《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〇〇八《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守郓州刺史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弘农杨公(汉公)墓志铭并序》:“继夫人韦氏,开元宰相安石之玄孙,歙州刺史同则之女也。”[39]《全唐文补遗》第7辑李迥秀《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上柱国赠司空芮国元公豆卢府君(望)之碑并序》:“则天大圣皇后欑涂方启,仙座京邑。敕公摄太尉,都领山陵诸使事。中书令韦安石等各扬所职□□□焉。”[40]
(二)韦陟
韦陟,字殷卿,韦安石长子。以门荫入仕,年甫十岁即授温王府东阁祭酒。开元中袭郇国公,累授吏部侍郎。然受李林甫、杨国忠等排挤,出为襄阳太守,徙河东采访使。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官至吏部尚书。韦陟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新、旧《唐书》有传。《全唐文》卷306收其《誓众文》一篇,《唐文拾遗》卷19收其《考试掌举官亲族移送吏部奏》一篇。《全唐文补编》卷39收其《致仕官叙五品判》残文一篇。
韦陟与盛唐诗人颇多还往,《旧唐书·韦陟传》称:“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不舍昼夜,文华当代,俱有盛名。于时才名之士王维、崔颢、卢象等,常与陟唱和游处。广平宋公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41]储光羲则有《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诗。王维有《奉寄韦太守陟》诗,又有《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都是寄赠韦陟之作。前者堪称名篇:“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42]
值得重视的是,韦陟在对杜甫问题上的立场。据《旧唐书·韦陟传》记载:“拾遗杜甫上表论房琯有大臣度,真宰相器,圣朝不容,辞旨迂诞,肃宗令崔光远与陟及宪部尚书颜真卿同讯之。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虽被贬黜,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43]《新唐书·韦陟传》:“会杜甫论房琯,词意迂慢,帝令陟与崔光远、颜真卿按之,陟奏:‘甫言虽狂,不失谏臣体。’帝繇是疏之。”[44]他对于杜甫是深表同情的,也因为他为杜甫说情而受到了唐肃宗的疏远。
(三)韦斌
韦斌是韦安石仲子,初以宰相子,弁髦署吏,抱拜授封。加朝散大夫,封平乐郡公。后拜中书舍人。转太常少卿。因事累贬巴陵太守,稍迁寿春太守,又迁临汝太守。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韦斌陷入贼中。王维有《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一文,记叙了韦斌陷贼后的遭遇,颇能表现韦斌的气节和精神:
逆贼安禄山……征天子之兵,逆天子之命,始反幽蓟,稍逼温洛,云诛君侧,尚惑人心,列郡无备,百司安堵,变折冲为贼矣,兼法令而盗之。将逃者已落彀中,谢病者先之死地。密布罗网,遥施陷穽,举足便跌,奋飞即挂。智不能自谋,勇无所致力。贼使其骑劫之以兵,署之以职,以孥为质,遣吏挟行。公溃其腹心,候其间隙,义覆元恶,以雪大耻。呜呼!上京既骇,法驾大迁,天地不仁,谷洛方斗,凿齿入国,磨牙食人。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实赖天幸,上帝不降罪疾,逆贼恫瘝在身,无暇戮人,自忧为厉。公哀予微节,私予以诚,推食饭我,致馆休我。毕今日欢,泣数行下,示予佩玦,斫手长吁,座客更衣,附耳而语。[45]
陈铁民在《王维生平五事考辨》中,对这段文字加以疏证,认为安禄山反后,叛军逼近洛水,列郡无备,或溃或降,韦斌即在此时陷贼。韦斌陷贼后,禄山迫以伪署为黄门侍郎。“公溃其腹心”四句谓韦斌任伪职后,离散禄山之亲信,等待机会,欲灭禄山,以雪己耻。“上京既骇”指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禄山破潼关后,京师震惊;“法驾大迁”指玄宗幸蜀;“凿齿入国”指叛军入长安;“君子”句谓百官多为贼所获。接下的“伪疾将遁”二句皆王维自谓,非指斌而言。因为维为贼所得正在天宝十五载六月长安沦陷之后,而斌陷贼则在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勺饮”四句写己被囚后情状。“刀环”三句指己蒙受棰楚之辱,被叛军缚送洛阳安禄山朝廷。“逆贼”句指安禄山患病,谓自己被“缚送贼庭”后实赖天幸,正遇上逆贼患病,无暇戮人,才得免一死。“私予以诚”三句,指自己备受折磨之后,得到了当时正在洛阳任伪职的韦斌的照顾和爱护。因此王维给韦斌写的墓志铭,提供了王维陷贼遭遇的真相,根据这段文字,可知王维的“服药下痢,伪称喑病”,是想借机逃离长安,摆脱安禄山的控制。但这一计划失败,王维又在备受折磨以后,被叛军强行押送到洛阳。这一墓志,也表明了王维和韦斌在陷入安史之乱后,所表现的气节是有一致之处的。
韦斌擅长文学,王维所撰神道碑载:“先圣微言,宿儒未辨,贯穿精义,总括旁说。文言蔚于舆表,笔态姹于方外。《子虚》《上林》,敢云雄似;《黄庭》《团扇》,方议雁行。鹤氅乏姿,羊车夺映。会选公婿,诏婚王室,天家焜燿,独任素风。时论胜踊,宜在右职,乃拜中书舍人。动翔凤之咏,启迪古诗;下流水之书,敦崇雅诰。”[46]但因其诗文都已散佚,我们难以窥其貌。
三、韦抗与韦丹
韦抗与韦丹作为支系,较韦安石父子更近一些。韦抗是韦安石的从父兄子,韦丹是韦抗的从孙。
(一)韦抗
韦抗也是一位政治家兼诗人。弱冠举明经,累转吏部郎中,以清谨著称。景云初,为永昌令,不务威刑而政令肃一。迁右台御史中丞,人吏诣阙请留,不许,因立碑于通衢,纪其遗惠。开元中自左庶子出为益州长史,入拜黄门侍郎,为大理卿,代陆象先为刑部尚书,十四年卒。抗历职以清俭自守,不务产业,及终,丧事殆不能给。玄宗闻其贫,特令给灵舆,递送还乡。所荐梁升卿、王倕、王焘等,后皆名位通显,时人以抗有知人之鉴。新、旧《唐书》有传。
韦抗诗仅存一首,即《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西字》:“广庭临璧沼,多士侍金闺。英宰文儒叶,明君日月齐。集贤光首拜,改殿发新题。早夏初移律,余花尚拂溪。壶觞接云上,经术引关西。圣德鸿名远,将陪玉检泥。”[47]而《全唐诗》又收张九龄与韦抗交往诗一首《和韦尚书答梓州兄南亭宴集》:“棠棣闻余兴,乌衣有旧游。门前杜城陌,池上曲江流。暇日尝繁会,清风咏阻修。始知西峙岳,同气此相求。”[48]孙逖《和韦兄春日南亭宴兄弟》也是与韦抗唱和之作:“台阁升高位,园林隔旧乡。忽闻歌棣萼,还比报琼芳。门向宜春近,郊连御宿长。德星常有会,相望在文昌。”[49]诗中的“梓州兄”为韦抱贞,《元和姓纂》卷2京兆韦氏:“抱贞,梓州刺史。”[50]韦抱贞为安石从父幼平兄子。从这些交往诗推测,韦抗在当时诗坛,也还是甚为活跃的。
韦抗亦擅长文章,苏颋《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称:“以奋藻挥毫,转为速速,故大课典谟,必咨于公。”[51]《全唐文》卷302收其文残篇一篇。《八琼室金石补正》卷51收其《广元千佛崖功德碑》残文一篇。《全唐文补遗》第7辑收此题名,并云:“此题记刻于开元十年六月‘韦抗功德碑’尾。刻石年代《八琼室金石补正》作大中十一年。”[52]
(二)韦丹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幼年父母亡故,随外祖颜真卿读书。后明经及第,始任安远县令,他却让庶兄代己为官,入紫阁山读书。数年后,再中五经试高第,授成阳尉,转为邠宁节度府从事。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他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宣宗即下诏命观察使上表韦丹功绩,刻石记碑。新、旧《唐书》入《循吏传》。《韩昌黎文集校注》卷6有《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杜牧《樊川文集》卷7有《唐故江西观察使武阳公韦公遗爱碑》,卷15有《进撰故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
韦丹作为一位循吏,每莅一任,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同时他也是一位诗文兼擅的文学家,《全唐诗》卷158存诗二首。其《思归寄东林澈上人》诗云:“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闻。”[53]灵澈得到韦丹之诗,当即酬答《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54]韦丹与灵澈虽一处官场,一处林下,然感情甚笃,韦丹曾读到灵澈咏庐山之诗,有所感触,并引发思归之情,同时对于王事的纷纷无暇、官场的升沉不定、人生的冉冉飘浮颇感困苦,故而作诗以酬谢灵澈,并表示效法张衡以抽身官场,徜徉于五老峰前的名山秀水之间。而灵澈的答诗则言自己身处山林,心远地偏,远离俗事,于麻衣草座之间,得修身养性之所,虽常与官场人事往还,而并未得见退隐林下的官员。盖此诗为答谢韦丹而作,希望韦丹能真正休官,与自己恣意于东林山水之间,方见酬答之本意。历来阐释灵澈诗,都谓此诗以自己悠然忘俗和韦丹醉心俗务对比,旨在嘲讽韦丹,盖其未得理解韦诗真正旨意。收到灵澈诗后,韦丹又作了一首《答澈公》诗:“空山泉落松窗静,闲地草生春日迟。白发渐多身未退,依依常在永禅师。”[55]说明自己虽身未退居,但心常向往逍遥的佛境。
韦丹既是政治家,又颇擅长文学,故常与文人交接,或其身后受到文人追怀。据笔者考察所得六人:
1. 权德舆
德舆有《送韦中丞奉使新罗》诗:“淳化洽声明,殊方均惠养。计书重译至,锡命双旌往。星辞北极远,水泛东溟广。斗柄辨宵程,天琛宜昼赏。孤光洲岛迥,净绿烟霞敞。展礼盛宾徒,交欢觌君长。经途劳视听,怆别萦梦想。延颈旬岁期,新恩在归鞅。”[56]据《旧唐书·东夷传》:“(贞元)十六年,授俊邕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新罗王。令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韦丹持节册命。丹至郓州,闻俊邕卒,其子重兴立,诏丹还。”[57]《册府元龟》卷965亦载:“十六年四月,以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充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国王金敬则嫡孙权知国事,俊邕可袭祖开府、检校太尉、鸡林州大都督等、新罗国王,令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韦丹持节册命。丹至郓州,闻俊邕卒,其子立,诏丹还。”[58]
2. 孟郊
郊有《奉同朝贤送新罗使》诗:“淼淼望远国,一萍秋海中。恩传日月外,梦在波涛东。浪兴豁胸臆,泛程舟虚空。既兹吟仗信,亦以难私躬。实怪赏不足,异鲜悦多丛。安危所系重,征役谁能穷。彼俗媚文史,圣朝富才雄。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奇工。冗隶窃抽韵,孤属思将同。”[59]据华忱之《孟郊年谱》考其为贞元十六年(800年)韦丹自长安启行出使新罗,同朝公卿大夫赠行,其时孟郊为溧阳尉,故以“奉同朝贤”为题,寄诗赠行。
3. 元稹
稹有《茅舍》诗,其中对于韦丹守土江西事作了一段歌咏:“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60]又《陪诸公游故江西韦大夫通德湖旧居有感题四韵兼呈李六侍御即韦大夫旧寮也》:“高墉行马接通湖,巨壑藏舟感大夫。尘壁暗埋悲旧札,风帘吹断落残珠。烟波漾日侵颓岸,狐兔奔丛拂坐隅。唯有满园桃李下,膺门偏拜阮元瑜。”[61]
4. 熊孺登
孺登有《甘子堂陪宴上韦大夫》诗:“武陵楼上春长早,甘子堂前花落迟。楚乐怪来声竞起,新歌尽是大夫词。”[62]据符载《甘子堂各赋一物诗序》:“甘子堂,近取嘉木以名之也。……未尝不铺霞叠雪,照烂庭庑。新花骤发,不留故态,佐以壶酒,与宾娱之,其兴宴当高会,虽登山临水,不敌也。或月满清夜,帘帷沉沉,洞开群扉,敛衽端坐,此际有以见公万累去,百灵集,气冲寥廓,与古为徒,岂独驰心政术,区区于锺陵之氓而已矣。是知此堂也,外可以延风景,内可以辅性灵,改作之思,符规中律。请因以所睹一物赋三韵,极书当时之美,使将来君子,知李公有深旨焉。”[63]是知甘子堂为洪州胜地,熊孺登在洪州陪韦丹宴会而作此诗。孺登又有《题逍遥楼伤故韦大夫》诗:“利及生人无更为,落花流水旧城池。逍遥楼上雕龙字,便是羊公堕泪碑。”[64]据诗的后二句,盖亦孺登在洪州时伤韦丹之作。
5. 杜牧
杜牧《樊川文集》卷7有《唐故江西观察使武阳公韦公遗爱碑》,卷15有《进撰故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通鉴》载,大中三年“春正月,上与宰相论元和循吏孰为第一,周墀曰:‘臣尝守土江西,闻观察韦丹功德被于八州,没四十年,老稚歌思,如丹尚存。’乙亥,诏史馆修撰杜牧撰《丹遗爱碑》以纪之。”[65]杜牧所撰遗爱碑亦追溯韦丹之世系:“谨案韦氏自汉丞相贤已降,代有达官,宽有大功于后周,封郧国公。郧公曾孙幼平,为岐州参军;生抱贞,为梓州刺史;生政,为汉州雒县丞,赠右谏议大夫;雒县生武阳公。”[66]
6. 李商隐
商隐有《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67]商隐这首诗,既是称赞杜牧,也在歌颂韦丹守土江西时的业绩和贡献,堪与羊祜“堕泪碑”相媲美。
韦丹之文,《全唐文补编》卷60收《请诛刘闢疏》《至上汉中上表》两篇残文。新出土墓志还有涉及韦丹之事,《唐代墓志汇编》元和〇三三《唐故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太原王公(叔雅)墓志铭并序》(元和四年十月十三日):“调补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环卫望高,以优贤也。未几为岭南连帅韦公丹举列上介,表迁左金吾卫兵曹参军。”[68]
[1]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199页。
[2] 《郑故大将军舒懿公之墓志铭》,载《唐代墓志汇编》,第7页。按,韦匡伯墓志拓片图版载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0册,第190页。墓主葬于郑开明二年(620年)。开明为王世充年号,开明二年相当于武德三年。
[3]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又台湾“清华大学”陈肇萱《中古关中士族的发展与生命历程——以韦氏郧公房家族为例》,为该校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4]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著录《孟浩然诗》一卷,并称:“所著诗二百一十首,宜城处士王士源序次为三卷,今并为一。又有天宝中韦縚序。”(《郡斋读书志》卷4上,《四部丛刊三编》本,第16—17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孟襄阳集》三卷,并称:“宜城王士源序之,凡二百十八首,分为七类,太常卿韦縚为之重序。”(《直斋书录解题》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8页)韦縚序文云:“宜城王士源者,藻思清远,深鉴文理,常游山水,不在人间。著《亢仓子》数篇,传之于代。余久在集贤,尝与诸学士命此子,不可得见。天宝中,忽获《浩然文集》,乃士源为之序传。词理卓绝,吟讽忘疲,书写不一,纸墨薄弱。昔虞坂之上,逸驾与驽骀俱疲;吴灶之中,孤桐与樵苏共爨。遇伯乐与伯喈,遂腾声于千古。此诗若不遇王君,乃十数张故纸耳。然则王君之清鉴,岂减孙蔡而已哉?余今缮写,增其条目,复贵士源之清才,重自述于卷首。谨将此本,送上秘府,庶久而不泯,传芳无穷。”(《全唐文》卷307,第1380页)。
[5] 白居易有《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载《全唐诗》卷453,第5123页;《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载同书同卷,第5124页;《初夏闲吟兼呈韦宾客》,载同书卷455,第5153页;《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载同书同卷,第5156页;《五月斋戒罢宴彻乐闻韦宾客皇甫郎中饮会亦稀又知欲携酒馔出斋先以长句呈谢》,载同书同卷,第5157—5160页;《韦七自太子宾客再除秘书监以长句贺而饯之》,载同书同卷,第5162页。诗中“韦七”“韦庶子”“韦宾客”都是韦陟。刘禹锡有《伤韦宾客》,题一作《伤韦宾客缜》,载《全唐诗》卷357,第4023页。
[6] 李商隐有《十字水期韦潘侍御同年不至时韦寓居水次故郭汾宁宅》,载《全唐诗》卷540,第6196页;《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载同书同卷,第6220页。
[7] 吴敏霞主编:《长安碑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41—342页。
[8]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隋代墓志铭汇考》第6册,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30页。
[9] 张沛编著:《昭陵碑石》,第52页拓片,第168页录文。
[10] 同上。
[11]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7辑,第78页。
[12] 同上书第6辑,第234页。
[13] 同上书第4辑,第216页。
[14]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2辑,第141页。
[15] 赵君平、赵文成编:《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第433页。
[16] 同上书,第405页。
[17]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编:《长安新出墓志》,第206页。
[18]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8册,第367页。
[19]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编:《长安新出墓志》,第130页。宋英《唐韦愔墓志考述》:“韦承庆,新旧《唐书》均有传,近年又出土有其人墓志铭。承庆系韦氏小逍遥公房一支,二十四岁授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悉委之,累迁王府功曹参军。雍王立为太子,拜承庆太子通事舍人、太子文学、司议郎,官阶当在正六品上。与韦愔同族而又同为太子府僚属。太子废,出贬为湖州乌程县令。此人辩议纵横,属文敏捷,雍容文雅,豁达大度。贬职不久,便以‘茂政尤异’,加朝散大夫,迁太府寺丞,后除凤阁舍人。武则天长安中,累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之职。为韦愔撰此墓志时署‘从□□□舍人承庆撰’,据韦氏世系及承庆墓志铭,应为‘从侄凤阁舍人承庆撰’,所缺三字为‘侄凤阁’。本文言必古昔,词艺精研,对仗工整,颇多文采。不仅可补史之缺,订史之讹,而且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载《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3期,第83页。
[20]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2辑,第5页。
[21]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编:《长安新出墓志》,第229页。戴叔伦有《暮春沐发晦日书怀寄韦功曹沨李录事从训王少府纯》诗:“朝沐敞南闱,盘跚待日晞。持梳发更落,览镜意多违。吾友见尝少,春风去不归。登高取一醉,犹可及芳菲。”(《全唐诗》卷273,第3086页)
[22]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编:《长安新出墓志》,第276页。
[23] 同上书,第318页。
[24]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8辑,第390页。按,《全唐文补遗》第9辑,第452页重收此志。该志又载于《碑林集刊》第11辑,第120页;拓片载《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第454页。
[25]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9辑,第371页。
[26] 同上书第7辑,第12页。
[27] 同上书,第368页。
[28]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199页。
[29] 同上书第5辑,第359页。
[30] 余华青、张廷皓主编:《陕西碑石精华》,第118页。
[31] 赵君平、赵文成编:《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第965页。
[32]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5页。
[33] 《全唐诗》卷87,第946页。
[34] 《全唐诗》卷151,第1572页。
[35] 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云:“诗云:‘郧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知‘郑’乃‘郧’之讹。郧公,韦安石。……韦安石有子陟、斌、玢。……疑韦司士即斌子。”(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36] 《全唐诗》卷343,第3851页。
[37]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278页。
[38] 同上书,第2032页。
[39] 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38页。
[40]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7辑,第31页。
[41] 《旧唐书》卷92,第2958页。
[42] 《全唐诗》卷125,第1240页。
[43] 《旧唐书》卷92,第2961页。
[44] 《新唐书》卷122,第4352页。
[45]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11,第1051—1052页。
[46] 同上书,第1042页。
[47] 《全唐诗》卷108,第1117页。
[48] 同上书卷48,第582页。
[49] 同上书卷118,第1189页。
[50] 林宝:《元和姓纂》卷2,第151页。
[51] 《全唐文》卷258,第1156页。
[52]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7辑,第462页。
[53] 《全唐诗》卷158,第1615页。
[54] 同上书卷810,第9133页。
[55] 《全唐诗》卷158,第1615页。
[56] 同上书卷323,第3632页。
[57] 《旧唐书》卷199上,第5338页。
[58] 《册府元龟》卷965,第11352页。
[59] 《全唐诗》卷379,第4252页。
[60] 《全唐诗》卷398,第4465—4466页。
[61] 同上书卷413,第4573页。
[62] 同上书卷476,第5421页。
[63] 《全唐文》卷690,第3132页。
[64] 《全唐诗》卷476,第5419页。
[65] 《资治通鉴》卷248,第8037页。
[66] 杜牧:《樊川文集》卷7,第112页。
[67] 《全唐诗》卷541,第6226页。
[68]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