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成功(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燃热血青春 铸航天大国

□ 祝学军

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下,在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下,在几代航天人的攻坚克难、奋勇拼搏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了今时今日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亲历者,我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为之献上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

为梦想投身航天

“学工、学农、学军”,是20世纪60年代一段时期非常流行的口号。作为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我的名字也深深地刻着时代的印记,而我这一生也都与军队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当初读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大学期间,对导弹、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设计导弹、火箭,于是毕业之后就考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总体设计部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7年,我从总体设计部毕业。那时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兴起并快速发展的阶段,经商潮和出国热席卷大江南北,再加上国家战略调整,航天系统任务较少,社会上流传着“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些在航天工作多年的同志离开了,有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意投身航天。是继续留在航天,还是另谋出路?我选择了留下。曾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在那样的环境下选择航天?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本就是我的梦想,留在航天,就意味着我有了实现梦想的舞台,而且国家培养了我那么多年,该回报祖国,为国家做点事情了。

为圆梦百折不挠

投身航天至今,差不多已有30年。回首这30年,往事历历在目,当初的梦想正在不断实现,选择航天无疑是一个光荣而无悔的决定。

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赶上了中国第一型地地战术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当时型号任务并不多,但各级领导却抓住难得的机会,创造条件为青年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年轻人,培养年轻人,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搭建舞台。结合我的专业和特长,领导安排我承担该型号电气系统的总体协调和设计工作。手握航天的接力棒,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奋勇拼搏向前,才能不辜负老一代航天人的嘱托和期望。

虽然大学四年加上攻读三年研究生,书读了不少,但面对工作后承担的第一个重任,我还是感受到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进度紧、任务重,既要读懂程序,又要吃透软件,代表总体拿出的方案还要经得起专家的质疑和实践的检验……担子很重,压力很大,难懂的汇编语言、枯燥的数据、复杂的算式,一本厚厚的源程序,只能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排除一切干扰,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啃。那段近乎昏天黑地的日子里,感觉自己像着了魔一样,被“钉”在计算机程序前……人虽瘦了一圈,但这段最为艰难的日子,也让我初尝成功的滋味,研究成果不仅方便了其他同事学习和掌握飞行控制软件,还对原设计提出了不少意见,对完善飞行控制软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第二年,茫茫的戈壁滩上,看着火焰托举保家卫国的神剑直刺苍穹,成功首飞,艰辛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任务的圆满完成,看着同事们喜极而泣,我明白了这成功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泪水,这成功也让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我知道选择坚守航天是值得的,献身航天、为国铸剑的决心也更加不可动摇。

随着中国在国防领域特别是航天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加,型号任务逐渐多了起来,加上各级领导对年轻人的刻意培养,让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承担更多工作,但同样的,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还记得2000年,型号首次飞行试验出现异常。我连夜带领试验队相关人员从前线匆匆返回,顾不上吃晚饭,召集各单位负责人,紧急进行故障分析和定位。用户的要求、型号的生存、国家的需要,犹如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一个多月,我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查找故障原因。终于,第二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经过这次试验,该型号的技术状态得到全部考核,并杜绝了重复故障的再次出现。想起和同事为之付出的点点滴滴的努力,我终于还是没有忍住泪水……

回头看去,前行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最终成了成长路上的垫脚石,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遇。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在科学探索上孜孜以求、不断登攀的人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擎航天“半边天”

当人们看见火箭拔地而起,看见导弹直刺苍穹,通常会觉得航天就是男人们干的事。实际上,中国航天领域女性员工的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她们广泛分布在科研生产、经营开发、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领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谁说女子不如男。发射塔架通常几十米高,但为了试验和飞行的成功,无论男女,无论岁数大小,毫不含糊地就往上爬。九十月的戈壁滩上,风特别大,我们的女航天人照样穿着大棉衣,站在高高的塔架上面,一干就是一整天。解决不了上卫生间的问题,就带上两个塑料盆,女的使用红色,男的使用绿色……对于女人来说,家庭总是软肋,可即便如此,为了保成功,赶进度,为了研制、攻关、生产、试验、发射,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撇下至爱的双亲,放下了年幼的孩子,离开了难舍的爱人……我们的女航天人不怕苦,不怕累,用她们瘦弱的肩膀,共同撑起航天事业的半边天。

作为女性,能与中国航天共成长,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记得1995年我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当我自豪地向金头发或黑皮肤的各国姐妹,介绍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时,这些外国朋友惊诧不已,直呼“了不起,真了不起”,直言没有想到,古老的中国能够在高科技行业中发挥妇女的聪明才智,中国的妇女又是这样充满智慧。不少参加论坛的嘉宾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美丽,中国的妇女更美丽”。女性为中国航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航天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展现聪明才智,展示自身风采的广阔舞台。

圆航天强国梦

经年的奋勇拼搏,砥砺前行,有过迷茫,也有过彷徨,但终究我们这代人没有让祖国和人民失望。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市场化转型的号角,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航天大国,在导弹武器、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卫星飞船、深空探测等主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中国航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个方面。

在老一辈航天人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起远中近、核常新不同梯次的导弹武器装备,为我军多平台、多目标、全天候、全射程立体打击能力提升,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成功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成功地跻身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载人航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深空探测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各种系列的卫星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中国航天充分利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通过技术和成果向民用产业的转移与二次开发,使许多单项的航天技术与成果在民用产业中得到应用和推广,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不仅如此,随着卫星的整星出口,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火箭、测控全线出口,成功服务于其他国家、地区和人民,让更多人享受到中国航天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航天的发展薪火相传,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站在老一辈航天人的肩膀上,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行业的配合支持下,在热爱航天的各界人士的关怀下,我们这代人取得了些许成就。未来航天的接力棒将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将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肩负着中华民族的期望,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相信手握中国航天接力棒的你们,我们要和你们一起,在航天精神的指引下,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能跑得更远,跑得更快,早日建成航天强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

(祝学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
战术武器系列总师兼某型号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