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重点概述

在1983年所推出的20名英国最优秀小说家中,除了上述这些作家之外,有几位才气逼人的小说家没有复杂的文化与宗教背景,均是在英国都市成长起来的、极具当代思想观念的新的作家群体。他们将目光集中在当代伦敦,集中在当代大都市的生活中,并通过不断的创作,对当代都市的生活状态与文化蜕变进行了细腻呈现。他们的创作方法不尽相同,然而殊途同归,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将以伦敦为代表的当代都市生态表现出来。他们的文字有的凌厉,有的沧桑,有的沉静,但所有这些都汇成当代都市文化的多重晶体的不同侧面的生动展示,使得当代西方都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形态得以细致、生动而又丰富的呈现。他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深受当代都市文化浸润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战争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体现得不如他们的前辈那样浓烈,他们所思所想、所写所讲的都是他们看到的当代社会,所涉及的主题也没有之前英国文学传统中的严肃与光荣。有人认为,“T。S。艾略特笔下曾经描写过的那些‘恐怖的、厌倦的和光荣的’主题虽然依然占据在大家心头,但没有任何一个当代英国作家,或者是盎格鲁—爱尔兰小说家会向往这些主题。”[1]由于没有亲身感受战争,因而他们的作品中对那些光荣的主题鲜有涉及。由于深受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浸润,他们把眼光聚集在了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都市之中,而他们不断问世的优秀作品,也使得他们堪称当今英国文坛的中流砥柱。这些作家以不同风格的作品代表着当代西方最前沿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的都市生活方式。他们大多目前尚活跃在创作界,而他们是否会留名青史,会成为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永恒高峰尚待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而对这些作家,本书限于篇幅与研究主题和角度,也囿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无法将所有新生代作家一一梳理。本书仅选择最具都市文化背景、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家进行研究,主要代表作家有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和朱利安·巴恩斯。他们都是具有深刻都市文化背景的当代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坛三剑客”。之所以将研究重点放在这三位当代英国小说家身上,是经过了一番详细考察与思考的。

首先,这三位作家都是出生于战后的作家。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深受都市文化浸润,并由于都市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对其有着深刻的了解,同时能够在作品中对都市文化做出严肃思考与批判。马丁·艾米斯出生于1949年,伊恩·麦克尤恩出生于1948年,而朱利安·巴恩斯出生于1946年,他们都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而他们最好的作品都是大约在1970年左右问世,并且都是1983年《格兰塔》杂志所评选的20位最优秀小说家。几乎相近的年龄使他们有着相近的生命体验与思想认知,都对当时“在性、伦理、性别等问题的重新认定和思考”[2]上表现出严肃的态度。因此,他们的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都市文化发展变迁中的两性、伦理以及价值观等问题,值得细读与研究。同时,这三位作家都被评论界普遍认为是当代英国极具重要性的作家。在谈及艾米斯时,阿兰·马塞伊这样说,“两位与艾米斯经常相提并论的是朱利安·巴恩斯和伊恩·麦克尤恩。就巴恩斯而言,他们的关系主要在于与另外两位作家众所周知的友谊中,也在于三位作家对于新形式、新方法的尝试中。”[3]在针对英国没有与美国作家像索尔·贝罗、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和唐·德里罗那样的文坛巨匠相比肩的作家时,评论家彼得·查尔兹认为,

一些作家,例如马丁·艾米斯,无疑就是与这些巨匠们气质暗合的作家,不过马丁·艾米斯把他们的风格转移到了大西洋彼岸而已——尽管艾米斯笔下也不完全是英国场景。或者,将英国作家与欧洲的作家相比较更加合适一些。像麦克尤恩和巴恩斯这样的小说家,就小说意义的广度以及国际文化地位而言,他们完全可以与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巨匠相比肩媲美。[4]

可以看出,在这个评论中,三位作家从各个层面讲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他们同属于一个作家群,关注同一问题,揭示同一文化,表达同一认知。因此,对他们的研究将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现状。

第二,他们的作品大多以当代西方都市为背景,并以深具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视角探讨当代西方都市文化中的多重困境。都市是体现当代西方文化最为前沿、最为集中的地方。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学者的关注重点之一,而在文学文本中探寻都市文化的表现方式则是将文学研究与城市文化研究相结合的重要尝试。

社会学者中的人类生态学家们都对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非常关注,由此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都市形态上。他们很注重空间结构。这种研究方向把都市社区视为一个全方位的功能主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达成对都市形态特点的理解。[5]

本书重点研究的三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将都市文化作为他们书写的对象,将都市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作为他们呈现的对象。他们对都市文化的探讨角度各不相同,文风也各有千秋,文笔更是风格迥异,但是却围绕着相同的主题。马丁·艾米斯文笔凌厉,麦克尤恩文风深邃,而巴恩斯则深刻老成。三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呈现出当代都市文化生态,反映当代都市文化困境,直指当代都市文化的问题。对都市文化的认知无疑是把握当代西方文化风貌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当代西方伦理思想、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与从前相比,现在每年会有更多的人住在大都市里,尽管并不是被所有人都很好地理解,但事实是,都市的再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源泉。似乎每个人都在参与重建我们的城市,在这个努力上表现出来的一致是惊人的。建筑师和设计者一直在为未来城市中令人惊诧的一幢幢高楼大厦而努力设计蓝图。

但是这和喜欢城市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大多正在进行的城市重建计划和建设远景其实都是由那些并不热爱城市的人设计的。他们不仅不喜爱城市的噪音、肮脏和拥挤,他们还不喜欢城市的多样性和集中性,也不喜欢都在为城市的紧张感和喧闹忙碌。我们切实见到了城市的重建图景,但是在精神上,在价值观上,却未见有所建树。而其实,城市自文明开始以来就是价值观生发的核心要害之地。[6]

都市迅速发展的事实与这种迅猛的物质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伦理观的变化,是揭示当今都市文化真实生态的重要路径。这一则说明当代都市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确越来越尖锐,成为当代作家所不得不关注、不得不探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说明这三位作家的作品是解读当代都市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

第三,这三位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当代都市文化生态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对当代都市文化的全面解读。“现代都市的居民中,文化的多样性和混杂性使人们能够在新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之中创造出另外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使用沟通的技术和合作的商业机构来接受已经遍布全球的紧张的城市文化。”[7]三位作家对于当代都市文化的复杂性、紧张性及异化性通过生动的文学作品予以阐释和呈现。马丁·艾米斯直击当代都市文化中最阴暗、最变态的欲望;麦克尤恩则对当代都市文化对内在人性的影响和侵蚀进行了沉静而深刻的思考;巴恩斯则以历史为载体,对当代都市文化存在的异化感、无助感和绝望感进行了细致刻画。因此,对这三位主要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建立在广泛而深入地对当代英国小说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对其创作风格和批判指向进行前期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选择一则把研究对象集中化、研究方向明确化,避免了研究铺排过大而导致研究主题和研究思路分散的现象。当代英国小说家层出不穷,而且战后出生的小说家有很多都有着明显的都市背景,作品也大多以都市为主题。如若本研究将所有当代英国小说家中有都市背景和背景主题的作家全部涵盖在内的话,本研究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各个作家作品的罗列,而大量的文本分析则会导致主题松散,使问题研究简化为文本研究。事实上,在本研究中,文学文本的分析都是为揭示当代都市文化的多重困境,因此,再多的文本选择也全部服务于这个主题。那么在文本的选择上就要有重点,有取舍。是否已经被评论界认可、是否具有代表性、作品风格是否契合便成为本研究所考虑的关键所在。以这三位在英国文学界地位已定、接受度较高,同时又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的作家为研究对象,既能较好地服务于研究主题,又能避免材料松散罗列,形成较为紧凑、较为严谨的研究结构。

最后,“三人成虎”,以三位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能避免选择单一的作家研究无法形成对文化现象和文化逻辑的阐释与说明的薄弱现象。可以说,这三位作家其中任何一位的作品都可以被视做研究当代英国都市文化的优秀蓝本,但是只对其中的某位作家进行细致解读,将无法支撑当代都市文化的宏大主题,使研究陷入传统的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的窠臼,结果只是单个作家的作品解读与思想梳理,脱离了本书通过文学作品探讨文化本原的基本思路和目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这三位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的根据与缘由,下面将对三位作家的创作与研究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

[1] Patrick Swinden,EnglishNovel of History and Society(1940—1980),New York: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4,p。1。

[2] Peter Childs,Contemporary Novelists:British Fiction Since 1970,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p。8。

[3] Allan Massie,The Novel Today:A Critical Guide to the British Novel 1970—1989,London:Longman House,1990,p。48。

[4] Peter Childs,Contemporary Novelists:British Fiction Since 1970,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p。21。

[5] Erner Z。Hirsch,Urban Life and For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3,p。5。

[6] Jr。William H。Whyte,The Exploding Metropolis,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8,p。7。

[7] Gunther Barth,City People:The Rise of Modern City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4。